幼儿绘画特征
作者:袁贵仁主编 来源:《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 上传时间:2005-02-17
幼儿绘画特征(characteristics of young childrens drawing) 幼儿的绘画发展可划分为涂鸦期(1.5-3.5岁)、象征期(3.5―5岁)、图式期(5-7岁)几个阶段。处于象征期和图式期两个阶段中的幼儿,在绘画中有一些独特的表现形式。
发展阶段 涂鸦期的绘画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不讲究造型、色彩和构图,是一种游戏活动。1.5左右的幼儿,他们喜欢到处涂抹,于是用笔在纸上、书上、墙上等地方画点、画线的涂鸦行为就出现了。这些最初在纸上留下的点、线痕迹就是涂鸦画。涂鸦实际上是他们的感知觉和动作有了一定的发展与协调之后对周围环境作出的一种新的探索,是一种新的动作练习。这种练习基本上是一种手臂动作。所以,幼儿涂鸦的根本特点是没有明确的表现意图,也就是说,幼儿在涂画之前没有预想、没有构思,而是把涂鸦作为一种游戏活动,享受涂鸦动作带来的那种有节奏的主动地“动”的运动快感,以及对纸上、墙上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线条的视觉感官满足。幼儿的涂鸦经历了未分化的涂鸦(1.5―2岁)、控制涂鸦(2-2.5岁)、圆形涂鸦(2.5-3岁)和命名涂鸦(3―3.5岁)4个发展阶段。
象征期的绘画首先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绘画活动。从造型上来看,幼儿常常用所画的图像来表达自己的意象,这种图像仅仅是一种象征的图式。其典型表现就是幼儿笔下的“蝌蚪人”,即这些图像仅仅是简单的几何图形和线条的组合,是一种实物的替代物,常常只具备物体的最基本部分,多半是粗略的、不完全的,往往会遗漏部分特征,没有整体感,结构有时不合理。从色彩上看,这时幼儿的辨色能力大大提高,对颜色开始有自己的喜好,已开始试图用色彩来表现自己的情感。但不太注意整个画面色彩的和谐美。涂色上常常是涂不满轮廓或涂出轮廓外。从空间构图上来看,幼儿在画面上所画形象较多,用一种很随机、很偶然的方式,把物体罗列在纸上的,把每个物体或每个人都画成单独的形象,而不注意物体间的大小比例,但已经开始试图表现物体的空间关系了。
图式期是幼儿开始真正地用绘画的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再现周围事物和表现自己的经验的时期,也是幼儿绘画最充满活力的时期。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创造了许多自己独特的绘画方法,并且其画法也逐渐稳定下来。也就是说,此时的儿童画形成为一种“概念画”。从造型上看,幼儿喜欢用较为流畅、熟练的线条表现物体的整体形象,并用一些细节来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其结构合理,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基本正确。从色彩上看,幼儿对颜色的认识已日趋精细和完善,他们注意按照物体的固有色来着色,用色彩来表达情感的能力也有显著的提高。在涂色时,不仅能做到均匀地涂,而且不涂出轮廓线。从空间构图上看,画中形象丰富,开始注意物体的大小比例,但还把握不住分寸。有时会夸大感知印象较深的东西,形象与形象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基本上能反映主题。出现了基底线的画法,逐渐发展为散点式构图,多层并列式和遮挡式的构图,使画面看上去有深度感。
表现形式 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拟人化。指幼儿把无生命的物体或有生命的动植物画得和人一样,不仅赋予它们以生命,而且赋予它们一切人所具有的特点和本领的绘画现象。这种拟人化的表现,是他们心理发展中泛灵论的反映。幼儿的知觉正处于对自己和经验不加区分,认为一切事物都与自己一样具有相同的心理,认为只有活动着的对象才有生命、有心理(4-6,7岁)。通过这种泛灵论,幼儿把自己的情感和意识赋予整个世界,使之生命化。同时,他们也觉得自己和它们更亲近,对它们易于理解和交流。但是,幼儿绘画中的这种拟人化的表现与成人绘画中的拟人化有着本质的区别,前者是其心理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自然产物,并非他们的刻意追求;后者却是艺术家们利用了幼儿的泛灵论心理而蓄意创造出来的拟人化的形,其目的在于使幼儿看了产生亲切感。
②“透明”画。指幼儿在绘画表现时,总认为凡是客观存在的东西,都必须把它们画出来,虽然是重叠的两物,但画面上还是互不遮挡,全然不考虑透视的绘画现象。这种透明式的画法,宛如幼儿的视线像X光一样穿透任何东西,所以也称为“X光的画法”。
③展开式。又称异方向同存式或视点游走式。指幼儿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事物在同一个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绘画现象。也即画中的人物、事物由中心向四周或上下或左右展开的画法。
“透明”画和展开式的画法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产物。皮亚杰曾称2岁左右的幼儿发生过一次“哥白尼式的革命”,即幼儿已获得了客体的永久性――虽然物体看不见、摸不着,但他们仍然知道这个物体是存在的。这种客体的永久性在幼儿绘画领域中的表现就是“透明”画和展开式的画法。
④夸张法。指幼儿在绘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关心的事物、认为重要的事物画得很仔细、很突出,而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他没注意到的地方却加以忽视和遗漏的绘画现象。幼儿的“夸张法”与成人绘画中的夸张法有着本质的区别。后者是指以现实生活为基础,并往往借助想像,抓住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加以夸大和强调,以突出反映事物本持特征,加强艺术效果的表现手法。而幼儿的“夸张”法实际上是他们画其所注意、所关心的事物、忽略了其他部分的“顾此失彼”的做法,是对事物的相互关系缺乏比较和认识的表现,是幼儿自我中心主义在绘画领域中的表现。
⑤基底线。幼儿往往在画纸的底部画出一条长长的线条作为地面的标志,把整个画面分成地上和地下两部分,所有地面上的物体都在基底线上排列成一排,表示这些物体处于同一水平高度上。
- 相关博文:
- 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自主性...相伴童心世界阅读人气:1293
- 幼儿绘画指导永不放弃阅读人气:335
- 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自主性...爱的乐园阅读人气:1346
- 幼儿绘画教学,呼唤对话浅浅笑靥阅读人气:1258
- 2013年1月:幼儿绘画指导...小陶123阅读人气:106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幼儿教师的角色特征?静夜清风阅读人气:1196
- [教师工作]怎样才能使幼儿对绘画感兴趣?莲阅读人气:530
- [园长管理]如何提升幼儿园的知名度?雪阅读人气:745
- [教师工作]春季幼儿护理要注意哪些问题花语阅读人气:784
- [教师工作]幼儿教师上岗证的考试内容是什...紫晓阅读人气: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