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中的医教结合

作者:王菁  来源: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  上传时间:2013-03-28
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本市户籍0~3岁婴幼儿家庭接受早期教养指导覆盖率已达96.2%。在确保覆盖率的同时,为了进一步提升早教指导服务的质量,本市各区县早教指导中心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实现0~3岁婴幼儿早期教养中的医教结合。
 
一、医教结合的意义
 
()是实现婴幼儿健康发展的需要
 
脑科学研究表明,0~3岁是婴幼儿早期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是可塑性最强的时期,也是视觉、情绪控制、反应方式、同伴交往的社会技能、语言、认知能力等发展的关键期,并且这种早期发展的影响可持续终生。
早教指导者、心理学工作者、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儿科和儿保医生积聚专业力量,创设从生理到心理,从预防到治疗,从营养保健到全面发展,优生优育优教的公共服务大环境,有助于全社会用更科学的态度研究和认识婴幼儿的世界,更尊重婴幼儿早期发展的自然过程,更了解每一位婴幼儿,合理地激发婴幼儿的潜能,优化婴幼儿的成长环境,为他们全面和谐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是提升早教指导者专业能力的需要
 
目前,本市共有专兼职早教指导者近两千人。其中94.0%的指导者为兼职早教指导者,日常还需从事3~6岁的幼儿教育工作等。虽然大部分早教指导者善于观察和描述婴幼儿的具体行为,情感互动能力强,教养方法灵活,但对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监测评估能力较缺失。
进入21世纪,我国医学界出现了一个新的专业分支——发育行为儿科学,它具有预防为主、疾病预见为主和个性化治疗等特点。医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可通过医生参与早教现场,与早教指导者共同观察评估、共同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转化为有效的指导方法,同时提升早教指导者的专业水平。
 
()是提高婴幼儿家庭教养水平的需要
 
新的脑科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家庭主要带养人与婴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对婴幼儿的大脑产生巨大的影响。家庭带养人为婴幼儿提供的空间、设施设备、物品材料等物质环境是否适宜,带养人自身的心理品质、与婴幼儿的互动方式等社会性环境的创设是否良好都会对婴幼儿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如科学而系统的婴幼儿抚触能促进母婴交流,增加乳汁分泌,改善婴幼儿睡眠,增强消化功能,提高婴幼儿的免疫力。又如家长对婴幼儿的“听觉定向反应”的观察,可以及早地发现听力的损伤等。
当医生围绕营养保健、行为发育等内容告诉带养人应该为婴幼儿做些什么的时候,早教指导者可以为带养人提供怎样才能做得更好的诸多方法。医生和早教指导者的共同参与,有助于提高带养人的教养水平。
 
二、如何开展医教结合
 
()发挥各自专业特长,优势互补
 
实践证明,在针对0~3岁婴幼儿开展的早期教育指导中,早教指导者和医生在观察评估、互动方式上各有优势。
从观察评估来看,对婴幼儿进行观察评估是了解其总体发展水平,包括发育与健康、感知与运动、认知与语言、情感与社会性等方面的重要手段。只有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开展的早期教养才能避免教育的缺失或过度。
早教指导者在与婴幼儿和家长的互动中,通过观察获得了较为丰富全面的信息,较之家长,早教指导者对婴幼儿行为的描述和评价更客观、更敏感。但是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科学准确的评估仍然缺乏足够的专业底气
相对来说,儿科医生和婴幼儿保健专家对评估的研究更为系统深入。两者结合,早教指导者为医生全面准确的评估提供鲜活的素材,医生为每一个婴幼儿作出有针对性的评估结果。基于评估结果,早教指导者设计的活动方案才能更科学,更符合婴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同时医生专业的评估也能帮助早教指导者和家长尽早发现婴幼儿发展中的异常情况,及时进行早期干预。
从互动方式看,医生会针对婴幼儿发育水平或发育年龄的具体情况为带养人提供比较科学准确的建议,以及家长要为婴幼儿提供的练习内容。家长会积极配合,但因其缺乏专业的教养方式,可能在加强练习某一方面的能力时“揠苗助长”,甚至在锻炼某一方面能力的同时损伤了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等,而这些恰恰对婴幼儿的健康发展非常重要。
当医生制订练习内容后,早教指导者会将其转化为婴幼儿喜欢的游戏方式,再教给家长,告诉家长怎么做。帮助家长在创设教养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时更在乎婴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既能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也避免了家长在发展婴幼儿某种能力的同时损伤另一种能力。
 
()发挥各自资源特点,互为补充
 
通过科学的评估,婴幼儿群体大致可分为三类:发展正常婴幼儿、高危婴幼儿和发展异常婴幼儿(此处主要指残障儿)。
一是针对发展正常婴幼儿的医教结合。在有着温馨色彩、家庭氛围的早教指导中心,婴幼儿活动自由、表现自然,观察评估的结果更为客观。如黄浦区第一早教指导中心的亲子活动中,医生和早教指导者一起观察婴幼儿,主要在身体发育、行为发育等方面进行现场评估,并和家长进行一对一的互动,提供包括生长发育、营养保健、科学养育等某方面的建议。亲子活动后,医生采用评价量表,一对一地对婴幼儿进行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思维、语言能力、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评估,早教指导者和医生一起根据评估结果为家长提供全面的建议。此外,不少区县的早教指导中心联合医生制作宣传册、制订家庭菜谱、开设专题讲座、组建医生咨询团等,宣传科学的早教理念和方法。多种形式的医教结合使正常婴幼儿的发展更和谐全面。
二是针对高危婴幼儿的医教结合。随着卫生医学的发展及产科、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新生儿病死率明显下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新生儿的存活率大大提高。这些高危婴幼儿未来可能和正常婴幼儿一样发展良好,也可能在某一时间出现异常情况,早发现、早干预能帮助这些婴幼儿实现追赶性成长。如宝山区开展的高危婴幼儿医教结合研究,围绕如何对高危婴幼儿早发现、早干预、科学地干预等问题展开,组建了跨部门、跨学科的医教结合早期干预人员队伍,构建了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研究运作机制,创建了区0~3岁高危婴幼儿信息资源库,积累了189个个案,研制了“医教结合早期干预手册”“家庭操作包”等,为高危婴幼儿提供科学的早教指导。
三是针对发展异常婴幼儿的医教结合。基于儿科医生的评估结果和早教指导者提供的婴幼儿信息,针对发育已出现异常情况的特殊婴幼儿(残障儿),医生在不同的治疗阶段选择适当的“靶”目标开展干预或治疗。早教指导者将特殊婴幼儿的互动情况及时反馈给医生,医生结合早教指导者和家长的反馈信息,提出合理的调整治疗方案,达到最优化的疗效。如普陀区早教指导中心开展残障婴幼儿医教结合的研究,对本区0~3岁高危及脑瘫、自闭症、听力障碍、发育迟缓的特殊婴幼儿实施游戏化的个别康复训练、特殊婴幼儿家庭的集体融合活动、3岁以下特殊婴幼儿与健康婴幼儿的融合活动三种方式的早期干预活动,使得康复治疗更多样化、个性化、人性化。
 
三、对医教结合未来的思考
 
一要整合多方资源,构建医教结合工作机制。整合教育、卫生、计生、妇联等部门资源,开展具有医教结合特点的科学育儿指导和服务,提升早教指导的专业化水平,使0~3岁婴幼儿及其家庭享受科学优质的指导服务和人文关怀,使有特殊需要的婴幼儿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得到科学诊疗和早期干预服务。
二是借鉴本土和国际经验,加强医教结合项目研究。总结运用医教结合手段开展早教服务与指导的经验,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项目研究,总结梳理医教结合方面的经验,共用共享。同时,借鉴国际经验,开展项目研究,提升早教实践的科学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如美国奥巴马政府实施的“O~5岁教育计划”,其中的“支持亲子计划”等值得我们借鉴。
三要加强早教指导者、医生、家长的多方互动,从互相配合真正走向相互协作。“家教养人”不仅是婴幼儿朝夕相处的抚养人,也是重要的教育者。家长对婴幼儿的观察是最丰富、最生动的。早教指导者一方面对婴幼儿进行客观的观察和评估,为医生提供全面客观的信息,另一方面要敏感地了解婴幼儿和家庭的需求,帮助家长更积极地介入婴幼儿的发展过程。
史丹利·格林斯潘曾说过:“对孩子最好的评估应该是经过一段时期,而不是在一天内。”0~3岁婴幼儿发展的优化模式已进入以评估为基础的跟踪式个性化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循环互动模式。只有医教结合,多方主动合作,对0~3岁婴幼儿的成长进行全方位的、持续的观察,使婴幼儿的每一步成长都能从现有水平或最佳起点出发,才能使早期教育的结果达到最优化,使婴幼儿得到全面、充实的发展。
 
编辑:cicy

上一篇: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强化教师的保健知识

下一篇:赶走宝宝睡眠的烦恼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体育游戏:以儿童为本,向快乐出发!
体育游戏:以儿童为本,...
安全教育,从幼儿抓起
安全教育,从幼儿抓起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