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探索――走进彗星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05-08-10
彗星可算是夜空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天体。在那井然有序的星空里,彗星好像是位形象怪异的不速之客,拖着一条扫帚那样长长的尾巴,在繁星点缀的天幕上缓步挪移。
彗星是太阳系大家庭里的一族特殊成员,它们的轨道通常是很扁的椭圆。也有些彗星的轨道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它们或许原本就不是太阳系的成员,而只是宇宙中的匆匆过客,在途经太阳附近之后,便远遁深空,一去不复返。而那些运行在椭圆轨道上的彗星,则每隔一段时间定期回到太阳身边,称之为周期彗星。
彗星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大小和形态是随其离太阳的距离而变化的,不象其它天体那样有着固定的大小。远离太阳时,彗星看上去只是一个朦胧的星状亮斑(称为彗头)。彗头由中心部分较亮的彗核和外围的云雾状包层─彗发组成。随着与太阳的距离越来越近,彗头的形状也在逐渐改变,彗发变得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当彗星来到火星轨道附近时,由于受到更强的太阳辐射,从彗核蒸发出的物质逾加增多,这些蒸发物在太阳的辐射压力和太阳风的作用之下,被" 吹"向背着太阳的方向,形成著名的" 彗尾" 现象。彗星越走近太阳,彗尾就越长。过了近日点后,彗星渐渐远离太阳,其形态的改变则与接近太阳时相反。
尽管彗星在接近太阳时体积变得十分巨大,有的彗尾最长可达2 亿多千米,但是它们的质量却非小,大彗星的质量一般也只及地球质量的几十万分之一。彗星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彗核部分,彗发和彗尾的质量只占彗星全部质量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甚至更小,因为组成彗发和彗尾的物质极为稀薄。至于彗核,人们推断认为它是由凝结成冰的水加上干冰(二氧化碳)、氨和尘埃微粒混杂而成,科学家形象地把它比喻?/SPAN>" 脏雪球".1985年底哈雷彗星回归时,曾有5 个航天探测器飞抵彗星邻近探测,首次拍到了彗核的照片。结果表明" 脏雪球" 的理论基本上是正确的,只是实际组成要比原来想象的复杂得多。
在历史上,由于彗星形状怪异,行踪不定,人们常把它的出现看成是某种不祥之兆,往往把彗星的出现和人间的战争、饥荒等灾难联系到一起。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才逐渐认识到,彗星的出现其实是一种极普通的自然现象,并且可以通过计算作出准确的预言。
光临太阳的众多彗星中知名度最高的,也是第一颗被算出正确轨道并按预言准时回归的彗星便是哈雷彗星,它每隔76年左右就会回归地球一次。哈雷彗星在我国历史上有过十分丰富的记录,从春秋战国直到清末的二千多年间,它的每次回归,我国史书中都有记载。据< 春秋> 记载:鲁文公14年(公元前613 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1910年5月哈雷彗星回归,当它从太阳和地球之间通过时,离地球只有2400千米,而它长长的彗尾足有2 亿千米。当彗尾扫过地球时,曾有许多人惊惶失措,以为世界末日将临,而实际地球上并没有发现任何特殊现象。
哈雷彗星最近一次回归是在1985年底和1986年初,下一次回归要到2061年左右,眼下十来岁的读者,届时还有机会再次见到它的踪影。
本世纪又一次引人瞩目的彗星现象是发生于1994年7 月17日至22日的“苏梅克-列维9 号”彗星撞击木星事件。早在事件发生的一年前就观测到了这颗彗星并预言了撞击时间,随后哈勃空间望远镜又发现这颗彗星分裂形成首尾相距16万千米的22块碎片。为了准备好这次观测,天文学家动用了包括可见光、红外、紫外和射电等各种观测手段,有的还远赴南非、澳州和南极洲组织观测。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2.16米口径天文望远镜、上海天文台1.56米口径和云南天文台的1米口径天文望远镜也都积极投入了观测。
正如预测一样,撞击事件准时发生。在历时5 天的过程中,彗星碎片以约每秒60千米的高速陆续撞上木星,其时木星上空霹雳轰鸣,出现剧烈的爆炸和闪光。撞击还在木星大气中留下了醒目的黑斑,撞击过程中释放的总能量相当于几十万亿吨黄色炸药的爆炸威力。这是一次太阳系内天体间十分罕见的撞击事件,它为人类了解太阳系内天体间的撞击现象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宇宙探索――走进彗星
- 相关博文:
- 探索愿望与生俱来,科学带儿童...翘翘阅读人气:1272
- 只要一点点,就可以走进孩子海湛蓝阅读人气:1936
- 角色游戏探索中的收获!辉辉阅读人气:1706
- 引领儿童走进色彩世界wuhaimei1212阅读人气:1082
- 随笔《树之趣之探索活动》小秦老师阅读人气:5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