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不合孩子就打架,作为家长的你该不该管?

作者: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6-07-13

 每当孩子之间闹分歧甚至打架的时候,家长们都会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下面幼教网小编带大家来听听家长们都会说些什么——
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说:
A妈“给我滚回家!以后不准再跟他玩!”B妈 “你怎么那么笨呢?你没长手?你不会打他?你窝囊!吃亏活该!”
  有的家长会对别人的孩子说:C妈“你干嘛打我们家孩子啊?真没教养!俺家孩子打不过你,我还打不过你吗?以后小心点!”D妈“孩子,别哭,都是怨我家涛涛,回家阿姨好好修理他!”
有的家长对别的家长说:E妈 “你们怎么教育孩子的呀!看把我们孩子打成这样!这样你高兴了是吧?”F妈“对不起!都怨我们家孩子嘴贱手狂,回家我一定揍他。”
你们说,这几种说法哪一种是正确的?
通过这些话,我们完全可以听出家长的态度和方式。其实,严格说来,这几种说法都不够妥当,主要是这些方式对孩子有误导作用。
  那么,当孩子打架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处理呢?1、不要用成人的标准妄断是非,使矛盾复杂化。
  家长要明确一点,孩子之间的纠纷大多都没有是与非。譬如,两个孩子去草丛中找蜗牛,同时看见一只大蜗牛,都想据为己有,一个说:“是我先看见的”,另一个说:“不对,是我先看见的!”就为这个,两个孩子吵了起来,最后还动了手。那么这件事到底谁对谁错呢?根本无从说起!所以家长不要一上来就用成人的标准来判断孩子之间纠纷的是与非,一下子就下结论说谁对谁错,这是没有必要的,而且还往往使小小的纠纷扩大化,复杂化。给孩子造成不良影响。

2、小的争执,家长尽可能不介入,不干涉。

  孩子之间的争执打闹,只要不存在肉体伤害,家长尽可能不要介入,要让孩子自己去解决纠纷。其实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小孩子打架根本不需要调解,他们自己一会儿就和好如初了,就像什么也没发生一样,早把纠纷忘得一干二净了。而大人一旦介入,就变得复杂了,本来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摩擦,结果可能演变成两家大人之间的矛盾,好好的一对小伙伴在双方父母的压力下倒成了仇人。这又何必呢?  如果是孩子主动向家长“告状”,要求家长出面干预的话,家长也不要急于下结论,而要先问清情况,让双方都有讲述理由的机会,然后对孩子加以引导,尽可能让他们自己找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对于较小的孩子,或者根本没必要解决的纠纷,家长可以提出一个新的话题或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他们在新的协作中学会团结,从而忘却矛盾,和好如初。  孩子的世界时很单纯的,家长千万不要把它人为地复杂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是解决孩子之间纠纷的好办法。

3、不要误导孩子。

  很多时候家长的态度会对孩子造成一种误导,给孩子很不好的影响。例如有些家长鼓励孩子打架时有“勇敢”,要敢于反戈一击,甚至还教孩子打架的技巧。家长怕孩子受到伤害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可是这样误导孩子,甚至传授打架的窍门,无疑会助长孩子的暴力倾向。如果勒令孩子“以后不许和他玩”,这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合群,变得越来越孤立,这不是爱护孩子,反而是害了孩子。

4、不要掺杂成人利益。
  在电影《刮痧》中有这样一个情节:男主人公是中国人,他带着不满10岁的儿子去出席公司的一个宴会,上司是美国人,也带着自己的孩子来了。两个孩子年龄相仿,席间在玩闹的过程中争执了起来,男主人公为了讨好上司,强迫自己的儿子向对方道歉,并打了孩子一个耳光。上司疑惑地看着他,不明白他为什么要打孩子一耳光。男主人公回答:“我要给您面子”。可这位美国上司始终没能明白他的思维逻辑。  生活中不乏这种情况:对方孩子的家长恰好和自己有利益关系,于是便责骂自己的孩子,来给对方家长“面子”。不知道这些家长有没有想过,你的这种做法,会给孩子造成怎样的伤害。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那屈辱的泪水、愤怒的目光?这会让孩子为有这样的家长感到耻辱,从此鄙视你。所以,我们不要让大人的利益关系介入到孩子的世界里来,让孩子保持自己的纯真。

5、后果严重的,必须让孩子为打架的后果承担责任。
  如果是因为孩子自己的过失伤害了别人,孩子一定要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要让孩子亲自登门道歉。有的家长是这样处理的:对孩子训斥一顿后,让孩子离开,该干啥干啥去,由家长留下来处理问题。于是,孩子没事了,什么责任都不用负,天大的责任由父母承担。父母又是道歉,又是赔偿。我非常不赞成这种“孩子闯祸,父母出面摆平”的做法,这样处理的后果实际上是在鼓励孩子以后继续闯祸,因为他不需要承担任何责任。孩子打架闯祸以后到底应如何的处理,我主张,不太严重的事情由孩子自己处理;比较严重的事情,必须由家长出面的,必须带上孩子,让他亲历处理问题的全过程;需要赔礼道歉的,必须要孩子与家长一起向被伤害者赔礼道歉;该下跪磕头的,孩子一定要下跪磕头;应该赔偿的,赔偿的钱物要由孩子亲手交给受伤害者。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具体的心理感受,才会懂得什么是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编辑;ly

上一篇:家园共育:谁说教育孩子只需要幼儿园老师就够了?

下一篇:家园共育:孩子不爱吃饭是有原因的,家长老师都应该了解的问题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