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一”特刊:做幼儿最忠实的倾听者

作者:蔡庆玉 关毅 张红梅 张振平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上传时间:2013-05-30

  编者按:

  再过几天就是“六一”了,让幼儿过一个轻松、开心的儿童节应该成为每一个幼儿教师的追求。要做到这一点,幼儿教师就必须树立以幼儿为本的理念,而能否真正倾听孩子是这一理念的具体表现。但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教师有意无意剥夺幼儿话语权的现象却时有发生。为此,本期特编发一组稿件,就幼儿教师如何俯下身倾听孩子、如何以耐心倾听为契机建设和谐师幼关系等议题进行探讨,敬请读者关注。

  案例

木子另类的新年心愿

  ■蔡庆玉

  木子小朋友在每一个新年来临之际,都会许下一个心愿,无论大小,木子爸爸妈妈都会尽力帮她完成。往年,木子的心愿都是拥有譬如漂亮的芭比娃娃或好看的衣服等小礼物,但当木子爸爸妈妈问及木子今年的心愿时,木子的回答让爸爸妈妈十分意外。

  木子小朋友说:“我今年的愿望就是不和××做朋友!”当木子爸爸把这件事告诉我时,我也意外得半天说不出话来。没曾想,孩子是如此不喜欢她的小伙伴。我心里有种深深的愧疚感,因为我以前从不知道孩子心里的烦恼。我知道我一定是“失聪”了,缺乏倾听的态度,才忽视了孩子对我的表达。

  在《婴幼儿课程与教学》一书中,作者明确提出幼儿教育的3个基本准则:关注、赞同和情感。而关注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倾听。教师用心倾听的态度,传递着对儿童的尊重、欣赏、关爱、帮助和鼓励的情感,这种态度,会促进彼此心灵的沟通,能了解儿童某种“沉寂的呐喊”,能使儿童的心灵得到慰藉。

  木子放弃她最爱的玩具,许下了“不想和××小朋友玩”的心愿,可想而知,孩子在平时的生活里,一定有过诸多的不满情绪,她肯定向我抱怨过,和我有过相关的诉说,只是很遗憾,我没有听到木子小朋友内心的“呐喊”,没有及时满足她内心的需求,让她无法体验到一些简单的幸福。

  最近在看《周国平论教育》时,触动较深的是他对教育的理解——教育的真正灵魂,在于“守护人性”。他认为“人生的价值,可用两个词来代表,一是幸福,二是优秀。优秀,就是人之为人的精神禀赋发育良好,成为人性意义上的真正的人。幸福,最重要的成分也是精神上的享受,因而是以优秀为前提的。由此可见,二者皆取决于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而教育的使命即在于此。”在周先生看来,幸福是人最终要达到的目的,达此目的大概要以人性的健康生长和全面发展的方式,渐趋优秀,慢慢地,人内心的幸福感也会油然而生。

  儿童的发展建立在以“倾听”为中介的教育基础之上,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应当关注受教育者的内心需求,参与和体验其心理变化过程,创设一个健康、融洽的成长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幸福。这,才是我们要做的。

  但愿经过我的改变,木子以后不再有这样的心愿。

  园长说

教师要从倾听孩子开始

  ■关毅

  教育部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进一步具体地规范了幼儿期各学习领域的发展指标,在语言领域中突出强调了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目标中,首要的是倾听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幼儿语言能力发展首先是从倾听开始的,而3—6岁幼儿语言能力的加速发展同教师和家长能否做到善于倾听密切相关。因此生活在幼儿身边的每一个成人,都应该具有认真倾听宝宝讲话的意识,做到心与心的交流从倾听开始。

  集体教学不应忽略倾听幼儿

  几十年的教育工作经历使我领悟到:教师要做到同孩子心心相映、达到教育目标,必须从倾听开始。但在很多幼儿园中,随着班额的不断增加,教师受条件所限,很容易忽略“倾听”环节,一日生活的程式化、组织孩子的繁重任务、琐碎的日常生活护理,导致了教师的“命令式”工作方法——要求多于说理、规矩代替沟通、师生间形成了主动与被动的关系,长时间的“不平等”使一些教师越来越不了解孩子,带来的困难是工作的不顺手和乏味,年轻教师很快就产生了职业倦怠。还有一些教师由于欠缺同幼儿的交流能力,常常用生硬的方法管教幼儿,使幼小的孩子不敢同老师交谈,有话不敢讲致使心理距离加大,成年之后将会形成人际交往困难,甚至缺乏健康人格。

  倾听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

  教师和家长都是教育者,学会听清、听懂孩子的语言至关重要,在家庭中家长面对一个孩子,可以通过交谈了解宝宝当前的学习愿望和生活需求,及时确定自己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园里,如何在倾听幼儿的谈话中捕捉到适时新颖的教育内容、确定教育目标,其中则需要技巧。

  给孩子创造说话的机会。首先教师要有尊重幼儿、乐于同他们建立平等交谈的习惯。每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无论他们几岁,你都要视他们为自己的伙伴,主动想出几个同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拿来说一说、聊一聊,时间可长可短,地点随意,养成师生间随意聊天的习惯。当引发出“讨论”的情景时,教师可以静静地听,把更多的时间给孩子,让他们就话题说出自己的想法,教师从中发现自己身边有谁是“小八哥”、有谁是“倾听者”、又有谁是在“捡笑”,相信此时教师会获得许多开心和喜悦。

  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教师可以把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和事件作为主题抛给幼儿,引起他们发表各自见解的兴趣,教师参与讨论和倾听讨论可以增长幼儿表达的热情,经常有这样的锻炼机会,孩子们会提高观察、分析、理解、说明的能力。

  利用幼儿的生活事件。教师可以根据班里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向幼儿提出设问,让孩子们根据所提问题先好好想一想,再找个集中的时间大家一起交流看法、还可以分头告诉老师或同伴,让每位幼儿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有人听、自己是被别人尊重的,由此获得主人翁意识的提升。教师在其中不仅是参与者,更是教育成果的享受者。

  倾听是个性化教学的出发点

  教师通过倾听拉近和每一位幼儿的距离,有利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幼儿园的集体教育活动落实的是常规教育目标,而从了解孩子、分别倾听中获得的内容可以产生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教育目标,特别有利于教师在倾听后发挥引领作用。

  不少家长常对我说:“我家孩子有个性,家里人的话他都不听,只听老师的!”这种现象很普遍,说明教师在孩子们心中的位置,这也提供了教师引导教育的可能。通过倾听,我们不难发现不同幼儿的个性,那些乖巧伶俐的幼儿自然是教师教育中最可依靠的力量;那些不善表达的幼儿可以列入教师发展语言的工作重点;那些顽皮浮躁的幼儿教师要想出稳定安抚的妙招;那些专门给集体制造麻烦的幼儿则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设计有效方法进行转变,通过教师的精心工作,班集体才会尽快形成!

  记得有一年组织大班幼儿新年联欢,我请全班小朋友品尝蛋糕,当我把蛋糕分发到每位幼儿面前时,我提出:“请小朋友在吃蛋糕前,想出一个心愿,用一句话告诉大家。”孩子们认真思考,很快说出“我希望老师和小朋友天天快乐”、“我希望和某某做好朋友”、“我希望妈妈给我买新玩具”……全班小朋友都快说完了,只见一个平常很爱说话的孩子憋红了脸不发言,我轻声地邀请他说说心里话,只见他低着头清楚地说:“我希望爸爸妈妈过了新年就不要再吵架了。”孩子们都不做声,用同情的眼光看着同伴,他们可能也经历过家庭矛盾,知道家长吵架给家庭环境造成的压抑和郁闷。我很快肯定了大家的心愿,希望吃过蛋糕以后小朋友的心愿都能实现。活动结束前我再次留下话题:“如果遇到爸爸妈妈发生矛盾,我们应该怎样做?”没想到,这个话题引起了幼儿间的热烈讨论,孩子们各抒己见地想出了很多种自认为有效的办法,这个活动也使我在班级家长工作中有了新的内容。

  教师在养成自己倾听习惯的同时,更应关注幼儿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懂得会听才会学习的道理。无论组织幼儿学习哪些知识,首先要向孩子们提出:“请你静静地听一听”,“听清楚别人是怎样说的,你再说说自己的方法”,“先用耳朵听清,边听边想,再去模仿”等要求,持之以恒地坚持引导倾听,幼儿必将形成先听别人的意见再发表比他人更成熟的见解的好品质。

  倾听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开始

  倾听帮助教师了解幼儿心理,在工作中品味教育的快乐。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出自心理学、教育学和卫生学,很多理论是需要在教育实践中加以理解,在工作中常有年轻教师提问:为什么幼儿入园都要大哭大闹?为什么小班幼儿吃饭不会咀嚼?为什么单亲家庭的孩子时常发呆?为什么爸爸妈妈自己带的孩子思维活跃?这仿佛就像幼儿有无数个为什么一样,如果教师学会带着问题学习、实验、探究,那么,日积月累就会获得许多真知灼见,由此体验带着问题生活的趣味。

  学前教育的工作辛苦,使一些本专业学生毕业不想走进幼儿园,不想接近孩子。其中很大原因是现在的宝宝不好教育,一些家长不好沟通,幼儿园工作难度很大。其实,三百六十行哪行没有困难?学前期是人一生中最单纯善良、最好引导的阶段,只要我们用真心去做,肯定是幸福指数最高的事业。

  (作者系北京市西城区华新幼儿园原园长)

编辑:Fay

 

上一篇:幼儿教育最好的方式是游戏

下一篇:聆听脑科学家的5个忠告——专访哈佛大学库特•费舍尔教授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