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必须知晓的心理学规律

作者:林晓文  来源:《幼教博览》2009.10  上传时间:2010-02-04
家长“望子成龙”心切,但往往因为不了解孩子的心理,因而收不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如果家长了解掌握了一些心理学规律,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期待理论
著名宗教领袖马丁·路德金说过:“世界上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抱着希望而做成的。”人们基于对环境的认识,进而产生了价值感和目标感,进而导致需要,而需要又引起动机,但动机是否必定产生相应的行为,则还取决于行为导致预期目标的可能性有多大。对此,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一个公式:M=V×E。公式中,M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的积极性,称为激励水平;V表示人们对某一目标的重视程度和评价高低,称为效价;E表示某一特别行为会导致一个预期效果的概率,称为期望值。这个公式表明,假如一个人把目标的价值看得越大,估计实现的概率越高,那么所激发的动机也就越强烈。
运用“期望理论”,家长必须让孩子对自己有一个较高且合理的期望值,既明了“我将来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同时,也要让他们知道教师及社会对他们的期望是什么。平时,家长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方法,经常教育、鼓励和引导孩子,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确定远大、正确的人生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另外,家长还要注意对孩子的远大目标进行适当的分解,降低其难度,从而增大孩子实现分步目标的概率,让孩子经常获得实现目标、取得成功之后的喜悦的心理感受。这样,通过分步目标的逐步实现,不断强化孩子的学习动机,从而使孩子产生强大的精神动力,为实现目标而努力拼搏。
罗森塔尔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到一所学校对学生进行测试。之后,罗森塔尔以赞赏的口气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生名单交给了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并叮嘱他们一定要保密,否则会影响实验的正确性。有趣的是,几个月后的考试出现了奇迹: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都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相处。
其实,当初那份“最有发展前途”的名单只是罗森塔尔随机挑选出来的,不过这个善意的“谎言”对班主任和科任教师产生了心理暗示。老师又将这一心理活动通过情感、语言和行为传染给了学生,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热爱、关注和期待,从而使各方面得到了异乎寻常的进步。现在人们就把由他人的期待和热爱而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待趋于一致的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罗森塔尔效应”。
作为家长,在平时与孩子相处过程中,要多给孩子以热爱、关注和期待,时常用一个满意的目光、激励的动作去鼓励他们,给他们传递“你能行”、“你很优秀”的信息。孩子感受到师长的关注,因而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学习时加倍努力,从而取得好成绩。
归因理论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
根据心理学家韦纳的研究成果,人们的成功与失败主要取决于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运气四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的归因对个人的后继行为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1.内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能力高低。
如果学生把自己学习的好坏归因于此,认为学习好是由于能力高,那他就会信心充足,甚至趾高气扬;如认为学习差是由于能力低,那他就会丧失信心,只好听任失败。
2.内部不稳定的可控因素,如努力程度。
如果一个学生认为学习成功是由于努力的结果,那就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并预期今后再次获胜;或认为学习失败是不努力造成的,那他就会相信只要自己努力,一定可以获得学习成功。
3.外部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任务难易。
如果一个学生把学习不好归因于任务困难,那他就会埋怨客观,并把今后学习好的希望寄托在减轻任务的难度上;如认为自己学习好是由于任务容易,那他就会提醒自己,今后要认真学习,以应对困难任务的学习。
4.外部不稳定的不可控因素,如运气好坏。
如果一个学生把得失归因于运气好坏,那么学习成功,他就会产生侥幸心理,并祈求今后仍能碰上好运,倘若学习失败,那他只好自认倒霉,但愿今后福星高照,好运来临。
作为家长,在孩子学习上取得成功之后,要及时引导他们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如归因于学习认真、刻苦、努力,这样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更加发奋学习,而不是把成功归于侥幸、运气、学习条件、他人帮助等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在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也要引导学生多从内部的、可控的方面进行归因,这样容易激发上进心,反之如果总是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因素(运气不佳、头脑迟钝等),必然放弃自身的主观努力,形成学习上的依赖心理。
得寸进尺效应
指让别人接受一个很大的,甚至是不客气的要求时,最好是先让他接受一个小要求;一旦他接受了这个小的要求,他就会很可能接受那个更大、更不客气的要求。这是因为人们总愿意把自己整饰出首尾一致的印象,如他一旦表现出助人为乐的言行,即使别人的要求有些过分,为了维护印象的一贯性,也要继续下去,当然,要求的提出要适当。美国心理学家费里德曼等人,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的一项登门访问,向家庭主妇提出由小到大的要求而获得成功的实验研究,充分证明了上面的结论。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适时、适地地运用“得寸进尺效应”,对孩子先提出较低的要求,待他们按照要求做了,则予以肯定、表扬乃至奖励,然后逐渐提高要求,使每个人都乐于无休止地积极奋发向上。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孩子的教育引导,使用“得寸进尺效应”,运用循序渐进的原则,更容易奏效。如对一些看电视、打电子游戏成瘾的孩子的转变,也可以采用“得寸进尺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逐步提出要求。例如第一天允许玩1小时,第二天减少到50分钟,以后依次递减,逐渐脱敏,从而改掉不良习惯。总之,在平时,向孩子提出“小步子,步步高”的要求,往往能收到很大的效果。
编辑:cicy
 

上一篇:从狗的视角看教育——来自《狗来了》的启示

下一篇:女孩未必非得跳舞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