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打击乐《金蛇狂舞》活动设计与分析

作者:赵初 周宁娜  来源:南京市第一幼儿园  上传时间:2009-11-25

 

★亲密接触篇(教材分析阶段)
一、音乐分析
《金蛇狂舞》是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乐曲,乐曲体现了喜庆热闹的气氛,在许多传统的节庆活动中都会听到这首经典乐曲。这首乐曲是ABA结构,特别是B段音乐具有明显的对话及螺蛳结顶的曲式结构特点。
二、呈现形式
1.确立节奏型。乐曲节奏明快,全曲是16分音符为主的旋律,考虑到幼儿敲击难度(速度过快幼儿会动作“痉挛”从而造成疲劳和焦虑),我们决定选取8分音符为单位,每小节敲击4次。
2.配器方案雏形。根据音乐的特点,在A段和A’段音乐中主要是齐奏,在B段音乐中是轮奏。在乐器选择上运用鼓、镲、铃等元素,以体现民族音乐氛围。
3.活动呈现形式。一般来说我们的打击乐活动都会分为两个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完成身体动作的学习,第二课时完整呈现乐器演奏。在公开交流时我们准备选择第二课时呈现。
★闭门造车篇(活动设计阶段)
一、预想难点
1.节奏的变化。音乐的节奏很快,并且乐曲中的停顿、起始无规律可循,怎样引导幼儿掌握节奏型并整齐敲击?
2.交流的体现。本首音乐的B段有明显的对话因素,怎样引导幼儿在打击乐活动中体现人际交流?这种交流又以何种形式表现?是用乐器敲击身体的其他部位,还是在演奏乐器的同时加上身体的动作变化?
3.情绪的调动。本首乐曲有浓郁的喜庆气氛,怎样引导幼儿在乐器的演奏中体现这种快乐的情绪?
二、解决策略
1.将节奏型转化为儿歌。将全曲编成儿歌,A段中平稳敲击部分的歌词为“我们大家划龙船呀”,休止部分全部转化成“嘿呦嘿”。B段中歌词为“水龙水龙划得快→水龙划得快→划得快→快”,逐步递减。儿歌的帮助和幼儿模仿学习为主要学习策略。
2.乐器演奏方法的变化。通过改变乐器的演奏方法体现乐曲快乐的情绪。一种途径将乐器在头顶、右臂、右肩等身体不同部位敲击。另一种途径是加大演奏时身体幅度的变化,比如在敲击时配合身体的摇摆、扭动等。预想中第一种途径幼儿可能更加容易表现。
★蓦然回首篇(实施调整阶段)
一、第一次调整——解决节奏过快的问题

现象  
原因
策略
1.幼儿在做徒手练习时跟不上音乐节奏,显得焦虑。在反复练习后很容易疲劳,进而失去参与活动的兴趣。 2.老师因为幼儿的节奏不准确,所以在指挥时也显得焦虑,无法完成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幼儿在活动过程中会同时面对音乐、动作、观察指挥三方面的难度。   
1.音乐:速度很快,节奏型密度大,无规律可以寻找,幼儿在初次听音乐的过程中无法很快熟悉。
2.动作:在徒手练习的动作中有匀速拍手、强拍休止、拍手捶腿交替等多种动作元素,无规律的变化是学习的难点。
3.观察:在不熟悉音乐的状态下幼儿唯一可以寻求的帮助就是观察老师的指挥,因此观察模仿也成为幼儿在同一时段要完成的任务。    
解决难点过多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分解难点、降低难度。1.音乐的解决:减速。
(1)在分解学习的部分教师唱谱,幼儿练习。(2)教师用钢琴弹奏旋律,引导幼儿练习。(3)注意:当运用钢琴表现音乐时,虽然节奏慢一些,幼儿敲击不会过于紧张,但是音乐本身的喜庆氛围会被减弱,所以只在练习时选用,在演奏时仍然运用完整音乐。      
2.动作的解决:儿歌、图示。(1)运用儿歌转化音乐的节奏是主要策略,在念唱到“嘿哟嘿”时老师配以夸张的身体起伏动作以暗示休止。儿歌的暗示主要运用在A段音乐,幼儿以模仿学习为主。(2)考虑借助图谱的形象暗示以感受节奏的变化。在运用图示时我们经历了一个调整,从突出重点的因素考虑,将全图展示减为B段展示。在运用图谱时引导幼儿按照图谙的暗示进行,并发现其中的几个规律:第一,递减的规律。螺蛳结顶的曲式结构决定在图示表现形式上逐句递减。第二,节奏的规律。有几只船桨表示要敲击几下。第三,轮流的规律。水龙先,火龙后,依次轮流举行。第四,重复的规律。火龙全部重复水龙的节奏。 
3.观察的解决:转化。在同一时段幼儿没有精力顾及很多方面,所以将这个难点转化,将观察老师的指挥转化为观察图示。第一次:根据乐曲做出全部的图示。第二次:只保留B段部分的图示。      

二、第二次调整——解决情绪调动问题

现象
原因 
策略
幼儿在演奏的过程中停留在机械练习层 面上,缺乏和同伴、老师的交流。 
教师的示范比较理性.停留在按照音乐节奏有序地敲击。指挥时教师通常只观察幼儿敲击节奏的准确性.缺乏与幼儿的情感交流。要从自身调整,指挥要与幼儿有交流,同时让自己的快乐情绪感染孩子们。幼儿座位排列呈现的空间更多考虑的是声部音色效果,并且座位排列都是面向指挥,在这样的空间状态下幼儿之间进行交流不太方便。因此也要从客观环境上进行调整,提供幼儿交流的环境和可能性。
幼儿缺乏关于竞赛中的“心理战术”,他们可能有点滴的经验,但是自己并没有意识到。教师需要将幼儿现有的片面经验进行提升概括并迁移到现有的游戏情境中。                              
教师的示范:1.眼神的交流。在指挥的过程中注意与幼儿的目光交流。2.表情的夸大。通过老师快乐的表情(要参与比赛时的兴奋、激动)、体态(获胜后得意洋洋的身体摇摆)调动幼儿情绪。 
座位的调整:将座位摆放成稍微相对的八字结构。座位的调整让幼儿能够观察到同伴,促进幼儿之间的目光交流.从而进一步调动情绪。         
经验的积累:在活动之前要丰富幼儿有关比赛的经验。如:取得胜利的心情、不甘示弱的表现、对手之间的“示威”等。       

三、第三次调整——解决配器问题

现象 
原因 
策略
该乐曲是典型的民族音乐,选用的乐器要能体现民乐的风格。配器方案是:一声部:铃鼓、圆舞板、大鼓(领队)。二声部:串铃棒、小镲、大镲(领队)。但这样配器后整体听觉效果显得很单调。 
一般的配器原则是将同音色组的乐曲相对集中安排在一起,但是考虑到乐曲B段的对话性,在配器上要能够体现出对比性。原有配器方案中每一个声部的乐器音色接近,演奏B段对话部分音乐时缺乏对比性,体现不出音乐应有的“逗”“赛”的氛围。   
1.调整配器方案,形成声部音色对比。一声部:串铃棒、大鼓(领队)。二声部:小镲、圆舞板、大镲(领队)。调整后的一声部和二声部分别由串铃棒、圆舞板主奏,这样就形成了碎响音色和脆响音色的对比。同时每一个声部又融入了其他配器,使得各自声部的音效也很丰富。 
2.调整演奏方式,丰富同声部音色。串铃棒垂直敲击在腿上,这样敲击的音色相对更集中,匹配大鼓利落的鼓点。大小镲的音色在敲击后有回音,匹配响板,整个声部的音色听起来很丰富。         

★柳暗花明篇(完整呈现阶段)
在活动最后实施的过程中,同样有几点分享之处:
1.指挥的退位。乐曲本身节奏没有太多的规律可以寻找,所以指挥是幼儿的一种学习辅助。幼儿单独指挥是有一定挑战和难度的,所以教师的退位要根据幼儿实际的操作情况而定。一般的规律是:教师完全指导——教师指导小指挥——小指挥独立。
2.活动的累加。两个课时分别有不同的重点,逐步累加经验。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知识准备(划龙舟)和身体动作:第二课时解决配器演奏。由于情感的表现在打击乐活动中会受到节奏的影响,所以在第一课时中就要尽可能帮助幼儿解决节奏的困难。
3.情绪的调动。为了激发幼儿的情绪,整个活动应该贯穿于游戏情景之中完成,师幼的角色可转变为比赛的队长和队员;音乐可以赋予龙舟比赛的情节;椅子变为两条龙舟等等。
★抛砖引玉篇(反思提问阶段)
在活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有反思、有调整、有收获,但同样也有困惑:孩子们的乐感是有差异的,如何在活动中帮助每一位孩子进步呢?在情绪表现和节奏的问题上,乐感好的孩子可能只是面临情感表现的难点,但是乐感相对弱一些的孩子将会面临节奏和表现两方面的挑战。如果幼儿在演奏的过程中已经表现出来畏难或焦虑的情绪,能否将活动技能的难度进一步降下来呢?我们期待有同行能够给我们提供“金点子”。
编辑:cicy
 

上一篇:大班音乐故事表演《毛毛虫变蝴蝶》与反思

下一篇:幼儿园个案分析:你能自己跟我说吗?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