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同龄跨班式区域活动
作者:张晴艳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5-17
区域活动是幼儿园最常见的一种活动形式,它既满足了孩子们不同的发展需要,尊重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也为他们提供了更多自主活动的机会。由于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比较类似,教育目标、内容等方面也大体一致,所以孩子们参加同龄班的区域活动,不但兴趣很高,有新鲜感,而且拓展了活动内容,感受到了交往的快乐。“同龄跨班式”区域活动这一新颖的活动方式也由此在我园应运而生。
区域“招标”,体现环境创设的互补
区域活动能否卓有成效地开展,首先取决于区域环境的创设,因此每个班的老师都会想方设法地为幼儿开辟各种活动场所,例如美工区、表演区、阅读区、娃娃家等等。但是孩子们对这些形式化的区域设置往往只是产生一时的兴趣,很快许多区域便成为了一种“僵化”的摆设。相反,个别受孩子欢迎的区域每次游戏时都是人满为患,供不应求,即使老师多次调整,仍然无法避免。如果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无疑会加重老师的心理负担与工作量。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针对以上区域活动中出现的困惑,我们经过多次讨论与研究之后,决定打破班级界限,充分利用各班资源,以及教师自身特点等实际情况,分别有侧重地布置区域。我们用类似于“招投标”的方式,让每个班的老师与孩子自主选择主办两个重点区域,两个辅助区域。各班老师先听取孩子包括家长的意见,选出最适合本班创设的区域,由老师设计出比较详尽的区域设置方案。然后同一年级组的老师根据各自提供的方案再作商量、调整。一方面尽可能地发挥各班的优势,另一方面也避免区域设置上的雷同,每个班可以集中力量来设置空间相对宽敞的“精品”区域,尽显区域活动的丰富多样性。分班重点创设平行区域对于教师来说,能更好地致力于班级环境的创设,区域空间比以前大多了,材料收集的范围也从以前的一个班扩展到了几个班;对于孩子来说,一个人可以玩几个班的区域。如此一来,不仅能突破原有班级甚至年级区域空间的局限,扩大幼儿的活动范围,丰富幼儿的活动材料,使材料更为立体化、综合化,同时,也提高了材料的使用频率,减少了每个班教师在设计、收集、制作、安排材料上的重复劳动。
区域“例会”,体现活动组织的互补
跨班区域活动打破了班级界限,同时也为幼儿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每天上午同一时间同一年级的每个班开放区域,这对于天性喜欢新鲜的幼儿来说,无疑是件兴奋的事。但是它毕竟不同于在自己班开展活动。在自己班里,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幼儿之间都是熟悉的;而在跨班区域活动中,由于幼儿来自于其他班级,同一个区域就有了许多不是那么熟悉的伙伴,甚至是教师也不熟悉的小朋友。如何有效地组织与开展区域活动就是我们首先要探讨的一个问题。每天区域活动结束后的“例会”是我园针对这一新型的区域活动模式而形成的一种制度,一种特色。在区域“例会”中,我们首先制定了这样一些活动常规与要求:
1.标志清晰:我们要求每个区域都要在学具、玩具、材料上做好标志,并规定放置的地方。这样的标记设置特别适合小年龄段的幼儿,使他们能根据标志就知道各种物品的位置。这也是区域活动结束后,幼儿能够有序摆放材料的一个重要前提。
2.规则统一:将各区域的规则加以统一,并在同年龄班教师中达成一致,以便各班配合培养,使区域游戏有序地开展。这些规则主要包括玩具和材料的摆放和爱护、游戏的规则、文明礼貌行为、合作交往、凭标志牌进区游戏等方面。比如:进区时要先看看有没有标志牌,椅子是否满座等;进区时要主动向指导老师问好;进区后要先看一看、记一记各种玩具、材料的标记和摆放的位置,以便玩后放回原处摆放整齐;游戏时不高声讲话、不到处奔跑,以免影响别人等等。
除此之外,老师们还会在“例会”中就当天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困惑、经验进行交流,以便今后更好地组织与把握,或者做好相应的调整以确保下次活动的有效开展。这样一来,一向让老师们头疼的区域活动成为了大家愉悦交流的话题,大家不再需要像以前那样单枪匹马地调整区域的设置、寻找材料,结果还搞得吃力不讨好。现在每次区域活动时,老师们感觉轻松了,也更愿意去观察孩子、与孩子交流互动了,由此也体现了一个互补双赢的过程。
幼儿“互动”学习,实现教育目标的双赢
同龄跨班区域活动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游戏中,孩子们可以和同伴一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区域去进行活动,而一些选择留在本班活动的幼儿也会因为熟悉环境而充当起“主人”。他们会向新来的朋友介绍自己班里的区域,和他们一起来参加区域活动。即使是平时比较内向的幼儿也会因为有新同伴的到来而感到新鲜,他们会鼓起勇气和新朋友一起游戏。在这样一个开放性的活动中,孩子之间有了互相学习的机会,特别是一些平时我们认为能力一般或者较差的幼儿也能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使得更多的孩子快乐、自信起来。
在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不管是“聪明”还是“迟钝”的幼儿,总会在语言能力、艺术表现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某一方面表现出自己的优势或劣势。如某个幼儿在许多人眼里机灵乖巧,但或许在操作材料时偏偏就显得笨手笨脚,而一个平时不惹人注意的孩子一到建构区里却会有突出的表现。有个叫玲玲的小女孩内向又胆小,每次活动总是跟在自己老师的身边。但是她的动手能力很强,她能用同一种积木拼搭出形态各异的物品。一次,她一声不吭地搭了一个大型的游乐场,引来许多小朋友参观。接连几天,男孩子们都主动邀请玲玲一起玩,让玲玲教他们搭各种各样的房子、汽车等等。这样一来,玲玲与其他孩子之间就有了言语的交流,有了自己的朋友。慢慢地,她也开始和小朋友一起进入其他区域游戏,逐渐开朗自信了。因此,教师要善于了解每个幼儿的智能强项与弱项,有效地引导他们互动起来,发挥强项优势,弥补弱项。
同龄孩子还有着类似的年龄特点,有着共同的话题,在言语、情感等方面也更容易沟通,他们往往会因为一句话、一件事而引起共鸣。在开展区域内“手拉手”活动中,我们常常安排幼儿轮流当区域的“小老师”。孩子们相互学习,相互传授,自己收集材料布置区域并生成活动主题。例如,一天玩娃娃家的时候,有个孩子提议开一个生日会。于是有的说要准备糖,有的说要准备水果、饼干、薯片等。这个消息在孩子们之间广传开来。第二天,同一年级各个班级的许多孩子真的都带来了礼物。幸好活动区宽敞,不同班级的孩子聚集在一起,有吃的有玩的,还表演了许多节目,像模像样地过了个大型的生日会。后来,有孩子还把生日放到了区域娃娃家游戏中,让同龄的孩子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所以说,这样的游戏其实也体现了孩子之间的分享与合作行为,有助于他们建立起同伴之间的友爱关系。
《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区域活动作为教育的一种形式,如何创造性地开展并变得更富“活力”呢?跨班开展区域活动恰恰就能体现这一功效。由于孩子来自于不同的班级,每天进入区域的孩子也不同,所以每一次游戏都有孩子玩出不同的花样,不同的内容,展现出许多创新的想法。许多游戏的主题,包括游戏的材料都来自于孩子或者家长的提供。对于老师来说,每天都能从孩子那里接受到新的信息,看到许多创新的游戏。游戏中,孩子是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合作者,我们不需要刻意地去教孩子怎么玩、怎么做,完全可以把区域活动的权利放手给孩子。这样一来,孩子们的责任意识、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因此而得到提高,实现了我们教育目标上的双赢。
当然,我们实施同龄跨班式区域活动也只处在一个尝试起步的阶段。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利用这种新型的区域活动模式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将有待于以后更加深入地研究与实施,真正地实现互补,达到双赢。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区域活动照片一杯浓咖啡阅读人气:1360
- 区域活动及环境图片小鬼宝贝阅读人气:1126
- 区域活动――套娃一杯浓咖啡阅读人气:1469
- 区域活动及环境图片3小鬼宝贝阅读人气:1119
- 怎样做好区域活动的背景墙饰蓝天幼儿园阅读人气:1613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里都有哪些区域活动?我的心机阅读人气:445
- [业务管理]区域活动记忆cleaner阅读人气:1221
- [教师工作]幼儿园有哪些区域活动?mengmeng阅读人气:2057
- [教师工作]什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小蝶阅读人气:972
- [教师工作]开放性的学习活动就只有指幼儿...小蝶阅读人气: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