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务工作:全园共读 体验幸福
作者:吴彩霞 来源:江苏省如皋师范附属小学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3-19
读书能陶冶情操,提高素质。教育行政部门也常常提出一些基本要求,比如,每年读一本理论书籍,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等。读书因要求容易成为负担,容易流于形式。事实上,每个教师都渴望有驾驭自己活动的能力,希望能够在自己的活动中游刃有余。因此,有必要将读书落到实处,真正促进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使其在工作中产生踏实的安全感,乃至幸福感。
我园是省级示范幼儿园,教研气氛浓郁,是一个爱读书、善研究的群体。然而,教师的读书生活大都是个人行为,相互之间沟通较少。为了让教师之间形成共同话题,加强成熟型教师与新手型教师的沟通,我们决定“全园共读”。保留自主阅读习惯,在此基础上每学年选择一本书作为全园共读材料,定期进行共读研讨,让大家围绕共读书目,朝向一个目标,聚焦一个(类)问题,实实在在更新观念,解决困惑,改善实践行为。
一、选择共读书目
确定共读之后,我们开始思考读什么。分析幼教类书目,适合教师阅读的书很多,如《与幼儿教师对话》、《小游戏大学问》、《静悄悄的革命》、《教学勇气》、《儿童的一百种语言》等,这些都不失为好书。但对于基础不一的教师,如何让每一个教师共读之后都有收获,都能成长呢?我们认为,书目首先必须是经典的、值得细细研读的,其次要符合教师的最近发展区,是大家通过努力都能读懂的,并且能够将书中的理念和做法转化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的。我们商定从领域书籍开始,因为这与我们教育教学最接近,通过边读边实践能够实现内化。
从哪个领域开始?一方认为,至少要提供两个领域,便于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挑选;另一方认为,第一次尝试共读活动,以一本书为好,大家一起探索一条比较适宜的共读途径,此后再分组也不迟。后一种意见得到认同。针对我园美术专长教师比较多,美术教学研讨常常出现困惑的现象,最后决定从美术领域开始我们的共读之旅。
经几个美术专长教师的推荐,选出日本鸟居昭美先生的《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作为第一次共读的书目。该书是一本经典的启蒙美术教材,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年龄段孩子的绘画特点和指导要点等,能让读者从根本上了解孩子的绘画心理,明了幼儿为什么要画画,幼儿园美术活动目标到底应当是什么,等等。
确定了书目之后,幼儿园集体购置了《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教师人手一本,请教师在全园共读之前通读全书。本书共读时间为一学年。第一学期为读书沙龙研讨与自主实践阶段,第二学期为深入实践、实践汇报与展示阶段。
二、制定计划 明确阅读目标
“教师共读计划”由园内公认的研究型教师、曾做过美术方面研究并取得丰硕成果的高老师制定。计划分析了共读的原因,介绍了此次要共读的图书,提供了一些参读书目,如《和孩子一起享受艺术》、《儿童绘画心理学》、《涂鸦解密——儿童绘画心理透视》,以及关于美术课堂的电影《蒙娜丽莎的微笑》、《地球上的星星》等。同时,计划中提供了一些实践项目供教师选用,如线条画、水油分离画、纸筒造型、水粉手指画、传统剪纸等;也提供了儿童作品记录的方式供教师借鉴,如手工可以通过立体主题墙,绘画作品可以通过书信、简单分析表格、导语、老师记录绘画活动过程等来呈现。共读具体实施计划如下(部分)。
周次
|
内容章节
|
主持(自报名)
|
第三周(0916)
|
第一章:根据内容总叙自己关于绘画以及绘画教学的直觉。
|
|
第五周(0930)
|
1到2岁的绘画特征(最好是有小宝宝的妈妈报名,更贴近自己的实际需要,也可提供自己孩子的作品以供研讨)。
|
|
第七周(1014)
|
3岁孩子的绘画特征(最好是小班的老师报名,方便提供相关作品)。
|
|
第九周(1028)
|
4岁孩子的绘画特征(最好是中班的老师报名,方便提供相关作品)。
|
|
第十一周(1111)
|
5岁孩子的绘画特征(最好是大班的老师报名,方便提供相关作品)。
|
|
第十三周(1125)
|
6到9岁孩子的绘画特征。
|
|
第十五周 (1209)
|
第三章:根据教学实际进行互相提问,彼此沟通交流。
|
|
第十七周(1223)
|
各自总结。
|
|
(其他部分自定;单周周四下午集中举行共读活动)
三、沙龙研讨厘清教育理念
沙龙是人们之间交换思想的最好方式,我们的共读以面对面沙龙研讨为主,撰写共读体会进行书面交流为辅。
为了发挥每个教师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大家都成为阅读的主人,共读沙龙研讨采取自主报名当主持人的方式进行(每次活动由一人担任主持),大家在自主通读全书的基础上,由主持人带领逐章进行共读研讨。沙龙研讨的基本流程是:自主通读全书→沙龙前细读研讨章节→参加集体面对面沙龙研讨→撰写共读体会进行书面交流→学期小结梳理提升理念。
1.面对面沙龙研讨
面对面沙龙研讨活动时,主持人先和大家一起回顾书中的章节内容,然后大家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疑问,再进行讨论。以第一次研讨为例。第一次研讨的主题是“关于绘画以及绘画教学的直觉”。沙龙前大家在通读全书的基础上认真研读了第一章——给母亲的绘画入门讲座,并结合自身实际梳理出困惑,留待共读时研讨。
主持人精心准备了讲稿PPT,梳理了自己对美术教学的感慨和困惑,引起大家的共鸣。依托书本,她提出问题:“第一章中你最有感触的是什么?”老师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表达各自的想法与困惑,分别讨论了“如何听画?”“为什么不能教孩子画形状?”“为什么要丰富经验?”等问题,大家根据书中理论各抒己见,主持人适当点拨,理念越辨越明,逐渐形成共识。问题例举。
为什么不能教孩子画形状?
教师1:我在书中读到,幼儿园阶段不要教孩子画成人式的画,也就是不要急于教孩子画形状。这是为什么呢?要画出一幅像样的作品,必须有各种绘画素材,我们只有教会孩子画各种各样的形状,他才能组合成一幅像样的作品。
主持人:这个问题很有意思,大家说一说自己的看法。
教师2:我认为不教形状是不行的,比如画一只小鸡,你任由孩子自己画,他如果画出一个扁扁嘴的鸡怎么办?你总得教他把嘴画得尖尖的吧。
教师3:我认为你们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得搞清楚孩子为什么要画画,其实画画是孩子的第二种语言,他是用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的。我们幼儿园画画的目的并不在于让孩子画出像样的画,而是让孩子通过画来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他想怎样表达就怎样表达,无所谓像与不像。至于小鸡会画成扁扁嘴,那是画前的观察不够,我们应该给孩子充分的经验准备,让他和小鸡玩,细细观察小鸡,形成表象,那么他在画的时候就能表达得更好。
主持人:这个问题有了不同的看法,大家再看看书中是如何说的。
教师4:我们不应该教孩子画形状,书中就有这样的文字:“许多爸爸妈妈经常喜欢以自己的画来指导两三岁孩子画画,不要弄错了,我们教孩子画的形状虽然看上去内容适合孩子,但它们不是孩子的作品。若从这个时候开始教孩子画成人的画,那么,他们就不能画出‘自己’的作品了。”所以,我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尤其是中小班,不要教孩子画形状。
主持人小结:过早地教孩子画形状,不只让孩子失去了想像,还会失去语言、失去思维,即使孩子看上去画出了一幅像样的画,但孩子失去的更多,是一辈子也难弥补的东西。
2.撰写共读体会进行书面交流
面对面的共读活动之后,大家心中都不免有许多想说的话,有的因为不善在集体面前表达,有的因为时间有限没机会表达,因此,诉诸文字是最好的解决办法。大家撰写共读体会,上传到幼儿园的网络空间,通过自主阅读继续研讨。园长会仔细阅读教师的共读体会,摘录下教师文中的话语并进行批注,以进一步明晰理念,有效指导实践。现摘录两条书面交流内容。
教师1:通过共读,我明白了要学会“听”画,但觉得面对我们的实际情况,依然困惑多多。面对班级全体幼儿的作品,“怎样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倾听到最多的作品内容?”“听什么?”“怎样听?”……
园长批注:这的确是个问题,不过,很欣喜的是,姐妹们已经在努力解决这个问题了。比如,今天听一部分,下次再听一部分;两个老师一起听;同伴间互相听;有选择地跟踪听听;引导家长听,等等,都很好。
教师2:最近刚好在看《儿童心理学》和《儿童绘画心理学》,结合这两本书的理论,试图为这本书中的观点找到更有说服力的佐证。
园长批注:很佩服你的这种精神,这也就是我们所提倡的“参读”,是一种融会贯通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我们的阅读中制造出一个“百家争鸣”的场景,让最精妙的观点从中涌现出来,我们才能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向你学习!
四、制定课题计划 完善教学行为
学到的教育理论只有引起自身经验情感的共鸣,融入到自身的教育实践之中,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因此,我们十分重视与阅读随行的实践活动。边读边做,且行且思,且思且行,读做合一。
制定课题计划是将阅读与实践链接的重要桥梁。每学期我园教师都要拟定一个班级小课题,研究教育教学中自认为有困惑的、感兴趣的问题。本学期因共读《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建议大家在美术教学方面进行一些研究。老师们根据自己的专长制定了小课题计划,小班仇老师的课题是“以情境绘画方式激发小班幼儿绘画兴趣的实践研究”;中班陈老师的课题是“与家长携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大班江老师的课题是“大班幼儿橡皮泥技能发展研究”……课题的确定保证了共读活动落到实处,大家不再只是在云端舞蹈,空谈教育理论,而是贴着地面行走了。
除了课题研究,通过实践解决阅读中的困惑,通过阅读回答实践中的问题,在共读过程中,老师们边读边做,受益不浅。例如,老师们认为书中“要听孩子的画”的观点很好,可以更好地理解孩子,但是,孩子画好之后要一个个听画比较费时,不好操作。实践中大家进行了探索,一个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形成了:选择听一部分孩子的画,今天听这一大组,明天听那一大组,轮流听;用录音笔将孩子的话录下来,课后再进行整理,这样课堂中就不会太匆忙;不是每画必听,而是尊重孩子的愿望,希望说给老师听的,就在他愿意讲的时候去听,不愿意讲的孩子不必刻意去问;发动家长,让孩子将画带回家,讲给家长听,由家长来记录,这样家长也能理解孩子,走近孩子,更好地支持我们的工作,一举两得……类似的问题还有不少,老师们不断阅读、不断实践与反思,逐渐明白了美术教育的真谛,大大改善了教学行为。
五、实践展示分享共读成果
经过一学期的共读,大家对幼儿园美术教学有了一个全新的感知,不少老师除了阅读《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还自读了很多参读书目。大家边读边实践,各班都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了相应的实践内容,有折纸、捏橡皮泥、水彩画、油画棒画,等等,取得了不少成果,积累了大量鲜活的资料与经验。为了分享共读成果,相互学习,同生共长,我们提供了实践展示的平台。展示活动分两种形式进行,一是年级组汇报展示,二是全园现场展示。
1.年级组汇报展示(以大班展示为例)
大班年级组选出三位老师做代表,汇报她们的实践活动——“倾听孩子绘画语言方面的做法与体会”、“手工创作的体会”、“泥工活动的体会”。老师们讲述了自己的实践过程,展示了孩子们的美术作品,大家听后深有启发。通过研讨,对开学初的“听画”、“要不要示范”、“怎样给孩子自由创作的空间”等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2.全园现场展示:亲子美术节
为了将我们美术研究的成果向外推广,也为了让我们的美术研究有一个总结与提升,我们开展了为期一周的亲子美术节活动。美术节以年级组为单位进行现场展示,第一天做准备,第二天小班展示,第三天中班展示,第四天大班展示,第五天为全园展示、专家点评。
小班以“美丽的花园”为题,让家长和孩子们一起在百米长卷上绘制桃花、迎春花、菜花等,感受色彩涂鸦的快乐,表达自己心中春天的美。中班以“走进中班孩子的涂鸦世界”为题,请家长与孩子分别绘画“我眼中的家乡”,将家长与孩子的作品进行对照,引领家长了解中班孩子的绘画特点,转变观念,和老师一起关注孩子的画,从而走进孩子绘画的内心世界。大班以“走近美术家”为题开展美术节主题活动,每班确定一位大师,如马蒂斯剪纸、齐白石水墨画、米罗符号画、修拉点彩画等,通过了解大师的生平、欣赏大师作品、学习大师作画等活动,引导孩子们走近大师,提升美术品位。
六、共读小结提升教学素养
一学年共读活动结束了,但我们的研究并没有结束,为了提升教师教学素养,使今后的美术教育教学活动更加稳步前行,我们组织老师们进行了共读小结撰写工作,大家根据各自的研读与实践情况,梳理成功经验,反思失败教训,制定今后研讨方向。老师们分别从“体验式绘画研究”、“色彩感培养研究”、“与家长携手走进孩子的涂鸦世界研究”等角度撰写了学期小结。
一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全园共读的阅读方式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共读方式将教师们从零散的阅读状态凝聚到共同体式的共读状态,幼儿园形成了一个浓烈的研读、研究氛围,教师之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幸福感由此而生。
全园共读一本书也有一些遗憾,例如,大家一起讨论人数较多,个人发言的机会相对较少,有些老师不能将困惑呈现出来,实际问题不能在面对面的碰撞中得到解决。第二年的共读活动我们进行了调整,全园提供两本书作为共读书目,教师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参加其中一个共读团体。这样有效缓解了共读交流时难有机会发言的压力,使得大家能更充分、更深入地研读、实践、探讨。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园秋季学期园务工作计划(...李老师阅读人气:841
- 中4班班务工作计划暖风阅读人气:1006
- 豆豆班班务工作计划不告诉你阅读人气:1511
- 2011年幼儿园总务工作总结zxm阅读人气:2385
- 班务工作总结不告诉你阅读人气: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