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角度反思教师虐童问题

作者:张永英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13-02-07
近段时间,幼儿园教师虐童事件时有发生,引起各界强烈关注。媒体调查、分析虐童原因的思路大致有两种:一是从教师个人角度归因,主要观点是教师本人是否存在情绪问题。二是从社会角度归因,主要观点是学前教育是我国教育发展中的短板,长期投入不足导致了学前教育师资紧缺。在很多地区,特别是民办学前教育机构中存在大量无教师资格证甚至非学前教育专业的聘用教师,入职门槛太低,导致教师鱼龙混杂,素养低劣,无职业道德可言。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第二种说法。但调查结果似乎不能有力地支持这种说法。据媒体调查显示,某虐童教师进园时是通过面试的,并且“仪表良好,语言表达、专业知识都很不错”,甚至“看上去和蔼可亲”,虽无教师资格证但其各方面素质还不算是太差的。因而,仅仅因无教师资格证推断教师素质低劣而产生虐童行为似乎也不能成立。笔者认为,教师出现虐童行为的原因非常复杂,单纯从某个因素去推断都不可能得到充分的解释。因而,广大幼教工作者当以此为鉴,本着自我检视的目的全面深入地进行反思。本文着重从幼儿园管理的角度来剖析、反思教师虐童问题。
 
幼儿园制定的要求是否合理
 
查看近年来媒体报道的虐童事件,大多数是因为幼儿“不听话”,教师“想用惩罚的方式让幼儿听话一些”。如,幼儿“吃饭说话要挨罚”“睡觉说话要挨罚”“集体教学活动时说话要挨罚”“小朋友在一起打打闹闹要挨罚”。前年报道的某幼儿园教师用电熨斗烫幼儿脸颊的事件就是教师在集体教学活动时发现幼儿说话而发生的。
幼儿要说话,小朋友在一起会打打闹闹,这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事,为什么到了那些虐童的教师眼里就成了不可容忍、必须采取暴虐的方式进行“镇压”的行为了呢?在教师的观念中,幼儿若吃饭时说话就不能好好吃饭,甚至还有可能发生饭菜呛到气管里的危险;幼儿若睡觉时说话不仅自己得不到休息,还会影响其他幼儿休息;幼儿若集体活动时随便说话则会影响活动秩序,导致教师无法正常组织教学活动。笔者曾对一所民办幼儿园1O名入职1~3年的教师作过调查,请他们列举出“让你产生‘幼儿不听话’的感受的具体情境”,所列情境涉及“吃饭”“睡觉”“排队”“集体教学活动”“室内游戏活动”“户外活动”等,无一例外,教师认为“不听话”者都是不能遵守各个环节“规则”的幼儿。例如:“吃饭时我不断提醒他大口吃,他还是慢慢吃。”“之前我和幼儿说过排队时要安静,一个接着一个排,可总有几个幼儿不停地说话,还推来挤去的。”“午睡时几个幼儿总会翻来翻去。”“集体教学活动时经常插嘴。”“户外活动之前,先是和幼儿讲好要求的,但是玩游戏时有些幼儿就控制不了了。”“洗手时一直玩水,提醒了还玩。”……教师的描述能让我们感受到教师心目中对幼儿参与各环节活动的要求:吃饭要大口地吃,快快地吃;睡觉要安静,尽快入睡;集体教学活动时不能插嘴;户外活动时要遵守活动要求;洗手时不能玩水。这些要求大部分是幼儿园制定的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常规。这就需要我们去思考以下两方面的问题:(1)教师心目中对幼儿各活动环节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教师的要求本身就是不合理的,那么要幼儿遵从这样的要求就勉为其难了,管理者与教师就需要重新审视。(2)即使规则是合理的,那么教师用“讲好要求”“提醒”等方法是否就是帮助幼儿建立规则、学会遵守规则的适宜方法呢?如果“讲好要求”“提醒”没法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那我们就应该寻找更适合于帮助幼儿建立规则的方法,而不是去责罚幼儿。这些问题都涉及学前教育专业的独特性,涉及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学前教育的对象是幼儿,如果教师忽视幼儿在身心发展方面的特点而对其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以不适宜的教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来教育幼儿,那么幼儿“不听话”就在所难免了。
 
管理、培训责任是否到位
 
教师虐童的行为确实令人愤怒,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幼儿园是否尽到了帮助教师提高专业能力包括对班级幼儿日常行为管理能力的责任?是否尽到了监管教师日常保教工作的责任?一方面,从虐童教师在较长时间内都有虐童行为这一事实,我们可以揣测该幼儿园的日常保教工作管理是不到位的。幼儿园保障幼儿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是最基本的管理职责,幼儿园管理人员声称并不知道教师有虐童行为,只能说明该幼儿园管理人员没有了解日常保教工作情况的信息渠道,既没有“推门听课”一类的常规检查,也没有其他了解教师思想动态的平台,而且与家长沟通以获取对幼儿园保教工作的信息反馈渠道也不可能通畅。另一方面,我们也感觉到有些幼儿园管理者忽视对教师的专业培养、培训,至少是忽视新人职教师的专业成长。或许很多人不太清楚,但业内人士一定知道即使是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取得教师资格证的教师也未必一入职就能胜任幼儿园工作,所以,幼儿园需要为教师提供在职专业发展的机会。教师日常管理班级的能力和与幼儿交流互动的能力不是能通过卷面考试或面试的方式就能完全反映出来的。相关研究表明,新教师入职后的两年正处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生存阶段,这一阶段“教师可能因为要对一群不成熟并且精力旺盛的儿童负全部责任而觉得力不从心”,这就是新教师的入职困境。专业能力的薄弱和人际适应方面的障碍都是造成入职困境的原因。新教师针对幼儿各种行为问题会自发尝试各种办法,通常都是从“温和”开始,接着“不断寻求新异刺激”,到最后实在没辙只能采用“高压政策”,甚至认同了“没办法,小孩子只能对他们‘凶’,不然不听你的”。新教师此时的情绪是复杂的,有无助感、歉疚感,会自责甚至自我否定,情绪和行为都可能表现得很不稳定甚至失控,因此此阶段的教师非常需要园方的关心和指导。从某种意义上说,园方的疏于监管及忽视对教师的专业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的虐童行为。看起来是教师因缺少对幼儿的理解、关怀之心而导致了虐童行为,但幼儿园管理者如果有关怀教师成长之心,能及时发现教师遭遇的专业困境,从而给予帮助、指导,那么教师的不当行为可能不会发生。
 
管理职责为何旁落
 
笔者根据多年的观察和与多位园长的交流发现,幼儿园的管理工作并不注重日常保教工作的事实在幼儿园并不罕见。很多幼儿园虽然也注重对教师的培训,注重园本教研,但大多注重的是教师组织集体教学活动的能力,很少关注教师的日常保教工作,更不会关注教师的工作、生活环境及其心理健康问题。园本教研也大多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很少将日常保教工作纳入教研话题。这让笔者想起美国的雷兹在其所著《早期儿童教育指导》一书中列举了许多日常保教工作中令教师感到为难的真实情境,如,一个学步儿咬了另一个儿童;两个幼小的、处于前语言阶段的学步儿想要同一个玩具;一个三岁的儿童正在玩一个难度很大的拼图,他拼了一会儿就走开了,教师把他带回来,他又离开了;一个学前儿童把一个比他小的儿童打倒在地,然后跑开了,教师要处理这件事;当教师看着一组学步儿时,一位家长来了,和教师进行了长时间的对话;一个14个月大的儿童将玩具一个一个地扔在地板上;一个儿童的妈妈离开了,于是儿童哭了起来;一位教师正在给一组儿童讲故事,其中一个儿童不断地站起来,与人说话,打断教师……幼儿园可引导教师集体研讨这些问题,并指导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等方法提升解决这些实践问题的专业能力。
我们的管理重心为什么会出现偏差呢?有人说,我们的管理可以说是对外不对内的,指的是我们的管理主要是应对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应对家长了解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需求。上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名目繁多,但主要的方式是翻看文档资料,即使看活动现场也依然以集体教学活动为主。幼儿园的教研活动也往往以观摩、研讨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要内容,管理者会认为保住能给幼儿园撑场面的“精兵强将”是比培养新教师更重要的事。尤其是民办幼儿园,由于教师的流动性大,管理者更觉得花大力气培养新教师不值得,因为“你今天培养了他,没准他明天就跳槽了”。就这样,教师日常与幼儿的交互方式远未成为教研活动关注的重点。然而,幼儿在园的时间几乎都是和班上的教师一起度过的,教师和幼儿在一起时的交互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幼儿经验的建构。真正对幼儿的性情、习惯产生重大影响的正是教师惯常的对日常环节的处理方式,而这往往是幼儿园管理的盲点。
针对虐童事件,媒体大多在质疑幼儿园教师的准入机制、幼教行业的监管机制,呼吁要加大教育投入,改变幼儿园教师数量不足和幼儿教育资源分配失衡的现状。这些问题的确都是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然而我们是否也该反思一下幼儿园自身的管理。在现有教育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我们能否通过管理的改善来提升现有幼儿园的保教质量?我们是否可以检视幼儿园管理工作的重心究竟落在了何处?我们的管理工作是否关注到了为幼儿提供健康安全的生活环境和有质量的保教服务?我们的管理工作能否从应对各种事务的被动状态中跳出来,而进入促进幼儿园各方面工作持续改进的主动状态?同时,幼教行政管理部门在当前大力发展幼教事业的背景下一定不能放松对质的要求,不仅要担负管理职责,还要有领导意识,在决策之前首先要对决策正确与否作出审慎的评议,当前的幼教实践非常需要正确方向的引领。幼教事业需要以爱和尊重为底色。但这不应该仅仅是口号,也不应该仅仅是对一线教师的要求,而是需要我们共同践行,只有这样,才能让幼儿真正拥有一个安全、健康、愉快的成长环境。
 
编辑:cicy

上一篇:提升师幼关系质量从园长做起

下一篇:园外活动中的安全责任界定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幼儿教师怎么上好公开课...
DIY“神器”,户外玩教具让体育游戏更有趣!
DIY“神器”,户外玩...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幼儿园“虐童”事件负效应之幼师应对
微专题:园方,你怎么看...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