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主写生《葡萄》作品解读儿童绘画发展过程
作者:邹丽莉 来源: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黄埭中心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7-11-09
“儿童在最初的画里,画那些他们认为有意义的东西,并用他们能理解的秩序将它们组织起来。”(《美术,另一种学习的语言》鲁斯·斯特劳斯·盖纳、伊莱思·皮尔·科汉)可以说,3~6岁儿童的绘画过程,就是幼儿运用自己所能理解的方法在二维平面的画纸空间建立结构秩序的过程。为了更明确地探究3~6岁幼儿在画纸空间建立结构秩序的绘画发展过程,在组织小、中、大班孩子参观了葡萄园后,我收集了三个年龄段幼儿自主写生葡萄的作品,尝试透过对幼儿作品的解读,从形象、构图、色彩三方面展现他们的发展轨迹。采用幼儿自主写生作品作为分析对象是因为在自主写生时,幼儿可完全自由地按自己理解的形式作画,不受任何干扰,由此产生的作品,保留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最原始的绘画语言,能真实地反映出儿童绘画的心理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建立形象秩序
画纸上物体的形象是运用线条、形状等绘画语言把物体的各部分细节按照一定的秩序组合而成的视觉结构物,例如,“人”可以由头、身体以及四肢按照从上到下的秩序结构起来;“鱼”可由头、体、尾按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秩序结构组合。但儿童最初描绘的物体并无细节和结构秩序,只笼统地用圆形加以表示,随着年龄和心理的成熟,才逐渐分化各细节部分,并以一定秩序加以结构。例如儿童最初画人,是一个大圆形里包含三个小圆形,大圆形表示整个人,小圆形分别代表眼睛、嘴巴。大约2.5岁或3岁以后,开始出现蝌蚪人。接着分化出有躯干的人,这时就出现了上下秩序:头在上、躯干在下。从以下三个年龄段幼儿所画的葡萄作品中,也可以看到这一逐步分化、建立秩序的过程。
虽然都是参观葡萄园后的作品,但三个年龄段幼儿所绘的葡萄形象有明显差异:图1小班上学期戴如意作品,只以一个个大小不同的圆形表现葡萄粒,圆形与圆形之间有明显空隙,葡萄粒以单个为单位独立存在,无方向秩序、结构秩序。图2中班上学期代子怡作品,不仅用圆形表现葡萄粒,而且把一组葡萄粒组合在一根垂直线两边,试图通过直线两边对称排列圆形这一结构秩序表现葡萄串。图3大班上学期吴语萱的葡萄,结构秩序更为复杂、细节也更加丰富:粗壮的柄下挂着集聚成一定形状的多个葡萄粒,柄的两边还长有叶子。
可见,就建立形象秩序这一绘画要素来看,3~6岁幼儿的绘画表达是向着更为细化、写实、有序的方向发展着的,到大班下学期有个别幼儿还能通过画不完整的形,创造出遮断关系,使葡萄的形象秩序更为复杂(见图4)。
建立画面秩序
画纸是一个二维平面,由上下、左右两个维度组成,如何将要画的形象合理组织,有秩序地安排于画纸空间,是绘画构图的重要内容。初次拿起画笔的小龄儿童,并不能意识到画纸空间,只是随意地把形象画在纸上,所以常常出现个别形象在画纸一角,当中大片空白的现象。3岁以后,一些幼儿能自觉地将物体画在画纸的中间,但仍有许多幼儿无序布置形象(见图1)。从4岁左右开始,孩子们逐渐意识到画纸的水平、垂直轴,萌发了将形象组织到水平轴上的愿望,特别到中班下学期,幼儿开始使用基底线组织画面形象。而到了5岁以后,孩子们就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垂直、水平架构呈现形象,开始在画纸空间利用垂直与水平轴区分上下、高低、前后,展现主次形象,使画面既有秩序又有层次变化。再以写生《葡萄》为例呈现这一演进过程,如下。
图5小班上学期周圣丁小朋友,把葡萄粒聚集画在画纸当中,表明他意识到了画纸空间的中间这一位置。但大多数小班上学期幼儿,还是采用葡萄粒分散分布的方式(见图1),甚至葡萄粒偏于一角。图2中班上学期代子怡作品中出现了水平轴——葡萄藤,葡萄串一串串并列排列在藤下方,使画面显得整齐有秩序。图6大班上学期李雨薇作品,不仅出现了横向的两条水平轴——藤、地平线,而且出现了竖向的垂直轴——葡萄架,并把葡萄叶、葡萄串依次组织在这一框架之中。由于葡萄架的出现,画纸空间中垂直分布的天空、葡萄架、大地层次更为明显,作为主体的葡萄则更为突出。
由此可见,3~6岁儿童建立画面秩序的发展趋势是:从随意布置的无秩序状态向水平垂直结构的有秩序状态前进。个别大班儿童还能通过对水平、垂直轴的合理设计,有秩序地安排复杂多样的画面结构(见图3)。
建立色彩秩序
绘画创作中的色彩运用虽然千变万化,但也有一定的规律法则可寻。孩子们建立色彩秩序的过程就是逐渐掌握色彩运用法则的过程。当一个儿童能够合理运用色彩法则创作作品时,其画面所呈现的视觉秩序将更为突出,例如对比色的运用能突出画面形象的主次秩序,近似色的运用能够反映画面远近、前后、上下的层次秩序,使画面产生节奏感、韵律感。所以儿童学习色彩运用的过程,也是合理分布色彩、建立画面色彩秩序的过程。3岁幼儿对色彩的秩序毫无知觉,处于主观用色阶段,即作画时常常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并从头到尾使用同一种颜色,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4岁左右,随着视觉色彩分辨力的提高和色彩知识的逐渐增多,孩子们开始喜欢在一个画面中尽可能多地运用多种色彩,达到五彩缤纷、五颜六色的效果,觉得这样才是最美的色彩秩序,但这一阶段持续的时间不长,而且有个体差异,有些幼儿的这一阶段特征并不明显,特别是男孩子。4岁半或5岁以后,因为思维的符号意识、概念意识初步萌发,儿童偏向于色彩秩序的客观化,即把所绘形象与其客观色彩相匹配,草地一定是绿色、天空一定是蓝色……直到6岁以后,儿童才能逐步发现对比、近似等色彩运用规律,个别大班下学期幼儿开始在画面上尝试运用这些法则建立画面的色彩秩序。
自主写生《葡萄》作品中,小班上学期黄柏凡(3岁1个月)以棕色完成整幅葡萄作品,完全没有意识到色彩搭配、色彩的美感秩序等因素。中班上学期郭子琪(4岁6个月)作品,把葡萄串涂成彩色,认为“这样最漂亮”。大班上学期袁一亿(5岁4个月)作品,概念化地客观用色,使画面色彩呈现出整齐划一的秩序。大班金钰涵(6岁6个月)、徐晨宇(6岁3个月)的两张作品,前者作品自觉地运用了近似色给葡萄和背景着色,后者作品运用了粉色系与绿色系作对比,使画面色彩突出、主次分明。
色彩秩序的建立,需要一定的色彩认知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作为支撑,3~6岁幼儿仅仅处于色彩运用的萌芽阶段,使用色彩时,往往感性多于理性,从小班上学期毫无色彩秩序发展到大班下学期的客观用色——追求画面因客观物体的色彩而产生的自然美感秩序,如红花绿叶本身就有一种对比的美——已是相当的进步。通过理性分析与设计巧妙地运用对比、渐变等色彩运用法则使画面呈现美感秩序,是小学以后才能逐渐发展起来的能力。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3~6岁儿童的绘画发展经历了从无结构到有结构、无秩序到有秩序的创造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步从形象、构图、色彩三方面建立起画面的视觉秩序,并通过这三方面的有序配合,使画面呈现出主体突出、整体和谐均衡的美感。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中班幼儿的画面秩序设计最具创造性和多样化,他们不受标准化图式的影响,因为头脑中还没有储存多少固定图式,也不顾忌客观形象,能大胆按照自己理解的秩序结构形象、安排空间、选择色彩……但大班以后儿童在这方面的创造性让位于客观性、概念化的设计,例如人物形象固定为某种样子、每张作品都以地平线结构、执着于客观化用色等等。虽然传统的模仿教学法确实加重了大班幼儿的这一趋势,但这种情况更多是儿童思维概念化、符号化的结果。因为大班以后,儿童的抽象概括思维逐渐萌芽,用一个固定图式、一种固定色彩概括一类物体,正是符号表征、抽象概括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千万不要以为这是大班儿童缺乏独特创造性的表现,对幼儿的这类作品,还是应持肯定的态度。
另外,儿童建立秩序的绘画发展过程并不是每一个体都严格按年龄段整齐划一进行的,同一年龄段的不同个体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的发展水平。例图7中,虽然同为小班幼儿,王浩画的葡萄尚处于单粒分散状态,李欣桐的葡萄却已经按一定的形状集聚成串了。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切忌一刀切,判定某个年龄层一定要达到某种水平,给未达到的幼儿贴上“笨小孩”的标签,这不是聪明和笨的问题,只是个体发展的速度不同而已。从这个角度讲,儿童的每一种水平、每一种表达方式都应该得到尊重和保护。作为教师,只有仔细解读幼儿作品之中所隐含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点,尝试站在儿童的角度理性地理解儿童的秩序创造,才能尊重儿童的表达,给予恰当的帮助与支持。
摘自:《学前教育》2017.10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家长应如何看待儿童绘画gaof阅读人气:1264
- 关于儿童绘画表达的一点心得1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991
- 发挥音乐艺术教育的优势促进儿...欢惜儿阅读人气:1350
- 儿童作品baixue727阅读人气:816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灵妖阅读人气:186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儿童语言的发展对思维、记忆、...月如霜阅读人气:2400
- [教师工作]男幼师有发展前景吗紫晓阅读人气:785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9
- [教师工作]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小蛋蛋阅读人气:3056
- [教师工作]对儿童身心影响最大的家庭因素dingyanfei阅读人气: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