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区域活动中的“介入”——一次现场观察研讨活动引发的思考
作者: 来源: 上传时间:2017-06-2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我们开始正视幼儿的“学习问题”,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学会了转换视角看待儿童的学习,转变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变成以儿童为主体的“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不同幼儿都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或快、或慢、或模仿、或创造,但是他们都在沿着自己的路线摸索着,前进着。所以我们坚信:幼儿能在生活、游戏中尝试自主学习建构学习经验,并有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幼儿学习品质的发展对于幼儿未来成长更有益。这是教师儿童观、教育观的改变。然而,观念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教师的行为上,但是行为的转变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因为固有的一些责任心、教育目标常常会左右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纠结徘徊在支持幼儿主动学习与实现教育目标的十字路口,实际上,我们还是没有处理好幼儿的学和教师的教之间的关系。怎样观察幼儿的学,怎样在学的基础上用顺应和支持幼儿想法的方式教,这真的需要我们深人探究。
当我们开始认识到要把学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做到了退后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退后之后,什么时候进?怎样进能够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的发展?近期,以我班区域游戏作为现场进行的一次深入研讨,再次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也获得了一些感悟。
说一说“介入”
什么是“介人”?在字典中“介入”的中文释义为:进人事件之中进行干预。浅显地说,“介入”就是我们进入到了幼儿的游戏活动中,对幼儿的行为、想法进行了干预。但是教师的“介入”是否是幼儿需要的?介入的时机、介入的方式和内容是否正确?这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答案。
我们的困惑
其实我们研究“介入适时不适时”“介人的方法是否能够支持幼儿实现自己的想法”有段时间了。面对这个问题,老师们也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有的老师认为:当孩子不会玩儿的时候,我和孩子一起玩儿,用我的行为影响孩子的行为。有的老师认为:不能光和孩子玩儿,还得和他聊天,一边玩儿一边了解他的想法,然后顺着他的想法和他一起做。
从上述描述可以看到,老师们对于“介入的时机”的问题是有思考的,但是思考得还不够深入,准确地说,是没有从“儿童”这个学习的主体的角度去思考“介入”的问题,大家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也就是“教”的角度在想该不该介入,如此,难免主观。致使介入也不一定是幼儿的需要,可能还会引导幼儿按照教师的思路走,这是目前大多数教师在介入时常出现的问题。其实,只有教师对幼儿游戏中的表现仔细观察,分析识别;对幼儿的兴趣、需要、学习方式等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介入后的支持才会有针对性、适宜性、有效性,才能探索出不同情景下的针对不同幼儿的介入时机和介入方法。
那么怎么观察?又怎么分析呢?近期的一次工作室的实践现场研修给我带来了思考。
现场回顾及思考
这是一次大班活动区观摩开放,近30名教师对该班幼儿的活动进行现场观察、录像、照相,了解幼儿的学习需要、学习方式,在分析、解读幼儿的基础上探讨支持的适宜性问题。
【现场回顾】游游选择的游戏是“小老鼠吃奶酪”,这是一个正方形的玩具,横竖共有9个格子,每个格子有一个奶酪块小老鼠。游戏规则是,首先按照题卡上的图示摆放奶酪块,小老鼠的屁股朝上;在规定区域里尝试滚动奶酪块,但不可以把奶酪块里的小老鼠拿出来;所有的奶酪块里面的小老鼠全部头朝上即闯关成功;长方形的奶酪块滚动时可以竖起来。在游戏开始时,她随意翻开了一页玩具中的题卡,并按照题卡上的提示尝试进行游戏。当她尝试将题卡上的3块奶酪全部翻过来时,发现很困难。这时,开始有老师在围观她的游戏,她抬头看了一眼围观的老师,低下头继续摆弄,摆弄了一段时间没有成功。渐渐地,在她周围有五六名老师一直观察她游戏,她们想看看她是怎么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这时我发现游游的头越来越低,几乎贴到了玩具上,她偶尔偷看一下周围的人,双手摸着玩具有一点微微的颤抖。
看到了游游的表现,我知道我应该“介入”了。游游平时比较胆小,特别是在人多的时候特别不爱讲话。当她看到那么多入围着她,她的身边又没有同伴陪伴她时,有些紧张;并且她始终翻不过来没有新的成功,也让她缺少了自信。我要过去先给她一些安慰,并且陪伴她一会儿,减少她的紧张情绪。同时要跟周围老师做一下示意,让大家离开一点,给她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我走过去蹲在她身边说:“游游,你怎么了?”她没有说话,我又说:“你是不是觉得紧张?”她点点头。我说:“你需要我陪你玩儿一会儿吗?”她又点点头。我就蹲在她的身边看她玩儿,但是她仍然没有操作手中的材料,我想,可能她还不确定应该怎样进行。面对围着这么多参观的老师我该怎样支持她呢?是继续鼓励她玩儿,还是建议她换一个游戏?我询问了游游自己的想法:“你想继续这个游戏吗?”她又点点头,看来游游今天想坚持自己的选择,接受挑战。
【思考】我先安抚了游游的情绪,并告诉她我会陪伴她,试图让她尽量放松自己,因为良好的心情也是支持幼儿继续游戏、让幼儿思维活跃起来的关键。看着游游犹豫不决的样子,我想到她平时玩这个玩具时,总是很快就换玩具玩了,特别不能坚持。而今天可能是因为人多,不好意思换。另外,好像这个玩具的玩法她也并不是很清楚。于是,我询问她是否想要换个玩具玩,我是想了解她是否可以坚持。得知她决定继续玩后,我想,人多又太关注她虽然让她有些紧张,但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她好强的心,让她能够坚持下去,这对这个孩子良好学习品质的培养也未必是坏事。
【现场回顾】我又在她旁边看着她摆弄手中的奶酪块,见她把一块长方形的奶酪块拿起来放下,又拿起来放下,很犹豫,我提议和她轮流进行游戏,我走一步她走一步。在游戏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奶酪不能翻转的时候,她会直接就把奶酪翻过来,让小老鼠的头露出来。我告诉她这样是不可以的,因为游戏规则不允许这样。考虑到她选择的题卡比较难,我建议她选择简单一些的题卡尝试。游游听取了我的建议,选择了一个4块方形奶酪的题卡,开始尝试。在游戏过程中,当出现奶酪无法翻转的情况时,她又不知道该怎样进行下去了。
【思考】当游游表示愿意继续玩儿的时候,我内心开始纠结:怎么办?她不会玩儿我该怎样指导?该直接告诉她玩法,还是等着她自己去发现?带着内心的纠结,我建议和她轮流玩,目的是想通过自己的操作帮助她掌握游戏的玩法。但事与愿违。当她出现违反游戏规则的举动时,我马上纠正了她,告诉她这样做是不对的,可是我又有些不确定是不是应该说,担心这样的要求会让她失去成功的可能。
于是在接下来的研讨环节,我向到场观摩的老师们提出了自己的两个困惑问题。
案例分析研讨
我的困惑:1.当游游表示愿意进行游戏时,我应该怎样去支持她,让她能够顺利完成游戏?2.当她在游戏中出现与游戏规则不符合的做法时,我是不是该去纠正她?
◆孩子想要继续游戏时,我如何支持?
首先,在阐述关于第一个困惑问题的观点时,我说了心里话:面对着当时那么多人在旁边看着,我判断出孩子不会玩这个玩具,但是我不敢说,怕说多了会被认为没有给孩子自主探索的机会。
对于这个问题,看到整个游戏过程的黄老师给了我一个“答案”,她说:“我看了她一会儿,她怎么摆弄也弄不出来让小老鼠的头朝上。我就问她:‘你会玩吗?’她摇头。我提议和她一起先来了解一下这个游戏的玩法。我们一起翻看了题卡上的说明,并按照说明一步步进行了尝试操作。熟悉了玩法后,我们从题卡的第1关开始进行游戏,面对简单的第1关只有一块奶酪,游游很快就完成了。完成之后她脸上僵硬的表情稍稍的松弛了一些,然后她继续进行第2关,同样很快完成了,游游显得很高兴。到了第6个关卡时,奶酪块数增加到3块,还出现了大块的奶酪,游戏的难度增加了。我发现当奶酪没有地方翻转的时候,她会直接就把奶酪翻过来,让小老鼠的头露出来。对于这个行为,我没有说话,只是看着,当游游能够轻松进行游戏后,我就去看其他区域中孩子们的游戏了,到活动区结束时,她告诉我她完成了13关,还高兴地告诉了我她的名字:‘老师,我叫游游一’。
观察分析得好细致。这也使我意识到,我纠结的原因还是把自己摆在了第一位,考虑的都是自己在这个时候别说错,别做错,而导致没有沉下心来关注孩子此时此刻需要的是什么。虽然我已经关注到了游游的心理需要及时进行了安抚,可是对于她到底“难在哪里”“需要什么”没有继续深入观察和分析,导致她接下来想要继续游戏,却没有获得我适宜的支持。实际上,她最需要的是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个心理需要我没有把握住。
◆游戏中的规则是否可以违反?
我的第二个困惑问题来源于我自身的特点,我是一个比较遵守规则的人,所以当孩子出现违反规则的行为时,总是会提示他们遵守规则,可是在今天的游戏中这样做适合吗?我很困惑。
在大家结合自身经验讲述用幼儿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以后,我认识到,某些情况下的规则是要坚持的,特别是生活中的一些社会规则,但一定是幼儿理解的;而有的时候根据幼儿的游戏需要,规则应该可以变化,特别是当规则影响了孩子的游戏时,它甚至是可以淡化的,可以先玩起来。特级教师沈心燕说,在游戏活动中,不妨把规则称为玩法更加能够让孩子从心理上去接受它。而游戏的玩法应当是为幼儿游戏服务的,玩无定法,孩子才能够不断地去创新、去探究、去挑战。在幼儿的游戏过程中,教师应当了解孩子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对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要求。
在今天的游戏活动里,游游的需要,一是安全的心理氛围,二是了解游戏的基本玩法,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即将成功而又无法实现的时候,孩子对于成功是十分渴望的,所以她会选择最直接的办法——直接翻转奶酪块,她也许想用这个方法反推游戏,从而帮助她找到方法,完成这个游戏,这是她的一种学习方式。此时此刻,遵守游戏中要求的玩法和规则显然不如她用自己的方法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成功的体验更重要。
对“介入”的新认识
通过上面的案例以及研讨中大家观点和思维的碰撞,我对介入有了一些新的认识。
◆站在身边
当老师以旁观者的身份站在幼儿身边关注幼儿游戏的时候,其实我们已经对幼儿的游戏产生了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介人”了。
◆表情和动作
作为指导教师也好,作为观摩活动的参与者也好,教师的每一个表情和动作都会对幼儿的活动产生影响。当你面无表情地站在一边看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审视”;当你的表情出现了微笑、点头时,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肯定”;当你举起手中的相机拍照或录像的时候,孩子感受到的可能是“被欣赏”。
由此可见,教师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幼儿的心理活动也是支持他们能否顺利进行游戏的关键因素之一。
◆语言交流
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对幼儿的游戏活动有没有帮助,能不能促进其完成自己的活动目标,是需要教师通过幼儿的行为进行判断、分析,之后了解幼儿的想法和需求才能确定的。当然,交流需要技巧,首要的原则就是在孩子允许的情况下、想说的情况下介入。不同孩子的表现,教师交流的内容是不同的,当孩子的情绪不高或认知不足的时候,可以说“你遇到了什么问题吗”;当孩子属于技巧不熟练时,可以说“你需要我的帮助吗”;而对游戏进行得比较顺利的孩子,我们可以“请求”他说一说自己的“秘诀”,说的过程就是他梳理经验的过程。
这一次的研讨活动让我对“介入”有了新的感悟,谈到“介入”,作为一线的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面对众多观摩者、众多专家的时候,就变得不敢做不敢说了,因为怕说错。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其实还是教师自己的得失心占了主导地位,而没有考虑到此时此刻孩子需要的是什么。教师应当放下自己,以幼儿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平时必须下功夫积累观察分析经验,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水平,对幼儿与游戏材料的互动加以分析和把握,对幼儿在游戏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做出准确的判断。做到这些,我们“介入”的时候就会更加得心应手。
原载《(学前教育》(京),2017.1.34~37
摘自:《幼儿教育导读》2017.04下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图书区活动中引发的思考花の点缀阅读人气:1094
-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区域活动...风飞花阅读人气:874
- 浅谈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小杨16阅读人气:2013
- 标记在小班区域活动中的妙用彭霞晴阅读人气:998
- 市级展示:苏州市“园本教研”...世外仙姝阅读人气:1193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里都有哪些区域活动?我的心机阅读人气:452
- [业务管理]区域活动记忆cleaner阅读人气:1227
- [教师工作]幼儿园有哪些区域活动?mengmeng阅读人气:2063
- [教师工作]什么是幼儿园区域活动?小蝶阅读人气:976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