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走车的桥,双向行驶的坚固的桥
作者:齐振燕 来源:北京市第六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12-20
中班,开学初,整理玩具柜时,我发现了两辆已经缺少零件的拆装车,于是把已经成为“拖车”的它们放进了建筑区。
“老师,我们搭个车库吧。”“我想给车搭个马路。”“还是搭桥吧。”“搭高速路。”“搭收费站。”……讨论时,孩子们围绕车各抒己见,我鼓励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试一试。
第一次:独木桥
一天,嘉嘉和阿忠来到建筑区。
阿忠拿起一块四通的异形积木:“咱们搭哪个方向都能走的桥吧。”
“好!”嘉嘉答道。
两个孩子很快地搭桥墩、桥面,搭好了一条主路。嘉嘉从身边拿起一辆车:“嘀嘀嘀嘀!”
汽车在桥下来回穿梭,惹得周边的孩子们前来观看和议论:“他们的车只在桥下面走,真奇怪!”辰辰小声说。“上面走不了,车太大了。”圆圆说:“明天我们搭一个能走车的桥。”“好。”辰辰答道。
解析:第一次搭建的核心经验围绕在立交桥的基本功能——适宜行车上。我为嘉嘉和阿忠在建筑区里表现出的主动性、想象力感到欣喜。他们第一次搭建,就利用了异形积木,出现了十字路口,但他们没有考虑到,也许是没有意识到建筑区的车比较大,自己搭建的“独木桥”太窄,车无法在上面行驶。对于大车,独木桥缺少了利用价值,成了摆设。很高兴,大家的议论引导辰辰和圆圆发现了这个问题,并萌发了自己活动的计划并付诸实施,引发了下面的活动。
第二次:加宽的桥
第二天,辰辰和圆圆真的进入了建筑区,开始搭建他们计划中的“能走车的桥。”
“我搭一个高一点儿的桥。”辰辰拿起一块儿小长方体积木做桥墩开始搭建。可是,长方体的桥墩并不容易站稳。辰辰一手拿桥墩,一手拿大长条桥面有些力不从心:“圆圆,你搭那个桥墩,我不扶着就该倒了。”圆圆很配合:“行,你别松手啊。”
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终于搭好了一段桥。辰辰提醒:“咱们得搭宽一点的桥,还得走车呢。”圆圆回应:“没有那么宽的积木怎么办?有办法了!”
在两人的配合下,紧挨着刚才的桥,并排出现了同样的一段桥。两人轻轻出了口气:“这回够宽了。”不一会儿,桥已成规模。两人兴奋地转身去拿车想试一试,就在这一刹那,哗啦一声响,桥全部倒塌了。两个孩子瞬间愣在了那里,一脸的失落,相互埋怨,有点颓丧。辰辰坐在那里摆弄积木:“积木也太沉了吧。”的确,足有一尺多长的实心积木做桥面,对于细细的桥墩来说太重了。
看看倒塌的积木,看看孩子,我走上前:“还有时间呢,老师会等着你们完成作品的,你们为小朋友以后搭建能走车的桥带了一个好头,大家会向你们学习的,老师相信你们。”为了让孩子们更有信心,我竖起了大拇指:“赶快吧。”当辰辰再次拿起长方体积木当桥墩时,圆圆则在桥墩下面又垫上了一块积木:“垫子太软了,垫上木头试试吧。”这次,终于通车了。
分享活动时,两位建筑师得意地讲述着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感兴趣的孩子们一会儿鼓掌,一会儿又提出自己的疑问:“桥为什么只有这么短?是没时间搭了吗?…怎么没有护栏呢?”“可以往那边开吗?”冬冬边说边跪到地垫上去拿车,结果“哗啦”一声,桥又倒了。
片刻的宁静后,孩子们不知所措。冬冬低头搓着手:“不赖我,(这桥)也太不结实了吧。”……
解析:第二次搭建的核心经验是桥墩的稳固性。辰辰和圆圆能按照自己的计划搭建能走车的桥,并且暂时实现了自己的想法玩儿了起来,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能走车的桥”是需要十分坚固的。搭建过程中,孩子们因为自己的大动作造成桥的倒塌而颓丧不已。我的鼓励使受挫的孩子们不仅仅增强了自信,愿意重新搭建,而且学会反思,能发现问题所在——地基不稳。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中,坚硬平整的地面会很坚固的。
分享环节,尽管再次因为动作幅度过大造成桥的倒塌,但这并未造成孩子们问的冲突。我想,除了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友谊,各自的社会性发展较好,能互相包容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幼儿沉浸在自主活动的思考中,同伴的质疑“怎么没有护栏呢”“可以往那边开吗”,吸引着孩子们把近乎全部的注意力注入思考中。
第三次:有护栏的桥
今天,圆圆又进入了建筑区,他的搭档变成了思思。“我们要搭一个结实的桥。”圆圆说着,拿来了装24色水彩笔的空简当桥墩,两个一组摞在一起。思思提醒:“太高了吧,待会又该倒了。”圆圆说:“看我的,这样就不倒了。”他把相邻的两组笔筒用长条形积木相连:“连在一起它们就不爱倒了。”紧接着,他又拿起两摞笔筒,两边对称拼摆,稍作挪动就铺上了桥面,一段又高又宽的路面建成了。
“太好了,加上护栏吧。”思思显然已接受了同伴的创意。紧接着,思思在大桥的下面,搭建了一座小桥:“咱们搭双层桥吧。”圆圆的创造激发了他的灵感。
建筑区的地方不算小,但和孩子们的大胆创意相比,确实小了一些。当两个人交错搭建时,思思一不小心,膝盖轻轻碰了下桥面,“哗啦啦”一段桥倒塌了。思思的内疚与不知所措写在了脸上,圆圆的表情让我印象颇深,至今记忆犹新,失望、无奈使他的脸色有些发白。思思急忙拿起积木试图恢复,又一段桥倒塌了,又一段……思思坐在地上。圆圆面对一地的积木跪在那里,下意识地还在搭建……
解析:第三次搭建的核心经验是桥墩与桥面的重心问题。目睹了这一切的我心提到了嗓子眼儿,除了惋惜、心痛以外,更多的是担心孩子们是否承受得了打击,会不会放弃……显然,桥的倒塌,孩子们铭记在心,同伴的质疑发展了他们游戏的计划性。利用笔筒的“胖”桥墩替代小长方体的“瘦”桥墩,表现出孩子们对面积与稳定性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与他们在户外常常玩的平衡游戏不无关系;两个桥墩之间以条形积木相连使其连成一体,增加了稳固性,也许幼儿园里诸多的合作游戏使他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吧。但重桥面与空笔筒的分量悬殊巨大,桥变得头重脚轻是孩子们没有考虑到的。中班幼儿能否找出症结,解决问题,我很是期待……
第四次:双向行驶的桥
只过去了两分钟,圆圆像是对思思说,也像是自言自语:“没关系,我们再搭一个结实的、更好的,小心点儿啊。”他嘱咐同伴。我的眼眶湿润了,忍不住伸手拍拍他的肩:“能原谅别人真好,是男子汉。”
与此同时,他拿起了刚刚倒塌的笔筒桥墩,使劲拧着,只见他打开笔筒,挑了一个圆柱形积木装了进去,又盖上了盖子,再在上面摞上空笔筒,开始重新搭建。
我发自内心地竖起大拇指:“你爱动脑筋,真的很棒,老师也要向你学习。”他正在打开下一个笔筒,听了我的话,说:“这个笔筒被粘上了,不能装了,下次你别粘了。”说完,他转向思思:“装上积木,桥墩重了就不会倒了,快点儿吧。”思思焦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轻轻叹了口气,照圆圆的样子打开了下一个笔筒。
我本以为孩子们会恢复刚才搭建的原形,因为我所经历的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四岁多的孩子有如此的创意已经相当不错了。可接下来,孩子仅增强了自信,愿意重新搭建,而且
学会反思,能发现问题所在——地基不稳。他们原有的生活经验中,坚硬平整的地面会很坚固的。
分享环节,尽管再次因为动作幅度过大造成桥的倒塌,但这并未造成孩子们问的冲突。我想,除了他们之间已经有了友谊,各自的社会性发展较好,能互相包容之外,更多的应该是幼儿沉浸在自主活动的思考中,同伴的质疑“怎么没有护栏呢”“可以往那边开吗”,吸引着孩子们把近乎全部的注意力注入思考中。
第三次:有护栏的桥
今天,圆圆又进入了建筑区,他的搭档变成了思思。“我们要搭一个结实的桥。”圆圆说着,拿来了装24色水彩笔的空简当桥墩,两个一组摞在一起。思思提醒:“太高了吧,待会又该倒了。”圆圆说:“看我的,这样就不倒了。”他把相邻的两组笔筒用长条形积木相连:“连在一起它们就不爱倒了。”紧接着,他又拿起两摞笔筒,两边对称拼摆,稍作挪动就铺上了桥面,一段又高又宽的路面建成了。
“太好了,加上护栏吧。”思思显然已接受了同伴的创意。紧接着,思思在大桥的下面,搭建了一座小桥:“咱们搭双层桥吧。”圆圆的创造激发了他的灵感。
建筑区的地方不算小,但和孩子们的大胆创意相比,确实小了一些。当两个人交错搭建时,思思一不小心,膝盖轻轻碰了下桥面,“哗啦啦”一段桥倒了。思思的内疚与不知所措写在了脸上,圆圆的表情让我印象颇深,至今记忆犹新,失望、无奈使他的脸色有些发白。思思急忙拿起积木试图恢复,又一段桥倒塌了,又一段……思思坐在地上。圆圆面对一地的积木跪在那里,下意识地还在搭建……
解析:第三次搭建的核心经验是桥墩与桥面的重心问题。目睹了这一切的我心提到了嗓子眼儿,除了惋惜、心痛以外,更多的是担心孩子们是否承受得了打击,会不会放弃……显然,桥的倒塌,孩子们铭记在心,同伴的质疑发展了他们游戏的计划性。利用笔筒的“胖”桥墩替代小长方体的“瘦”桥墩,表现出孩子们对面积与稳定性有了一定的理解,这与他们在户外常常玩的平衡游戏不无关系;两个桥墩之间以条形积木相连使其连成一体,增加了稳固性,也许幼儿园里诸多的合作游戏使他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吧。但重桥面与空笔筒的分量悬殊巨大,桥变得头重脚轻是孩子们没有考虑到的。中班幼儿能否找出症结,解决问题,我很是期待……
第四次:双向行驶的桥
只过去了两分钟,圆圆像是对思思说,也像是自言自语:“没关系,我们再搭一个结实的、更好的,小心点儿啊。”他嘱咐同伴。我的眼眶湿润了,忍不住伸手拍拍他的肩:“能原谅别人真好,是男子汉。”
与此同时,他拿起了刚刚倒塌的笔筒桥墩,使劲拧着,只见他打开笔筒,挑了一个圆柱形积木装了进去,又盖上了盖子,再在上面摞上空笔筒,开始重新搭建。
我发自内心地竖起大拇指:“你爱动脑筋,真的很棒,老师也要向你学习。”他正在打开下一个笔筒,听了我的话,说:“这个笔筒被粘上了,不能装了,下次你别粘了。”说完,他转向思思:“装上积木,桥墩重了就不会倒了,快点儿吧。”思思焦虑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轻轻叹了口气,照圆圆的样子打开了下一个笔筒。
我本以为孩子们会恢复刚才搭建的原形,因为我所经历的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四岁多的孩子有如此的创意已经相当不错了。可接下来,孩子们的行为却充分证明了相信孩子、给孩子们最大的主动活动空间的意义与作用。
“车能往那边开吗?” 圆圆还记得前几天同伴的质疑。他和思思利用最大的长条积木,把桥搭到了最宽,在桥面又放上两块长的条形积木与之对齐:“锁住它更好,要是真的就会结实了。”他小声嘀咕着,有些惋惜。两侧桥墩连接时,他们铺设了八九块儿大长条积木,不仅搭建了围栏,中间还铺设了隔离带,就这样,一段双向车道诞生了。
“咱们还搭双层桥吧。”一旁搭建的思思兴奋地继续配合,延伸创意。
“老师真的很欣赏你们,因为你们不怕困难,因为你们坚持不懈。”
“坚持不懈?”孩子们重复,“是像小猫钓鱼一样,一心一意,不三心二意吗?”
解析:第三次搭建的核心经验是桥面与桥墩的协调稳固性。打开笔筒,我以为他是下意识的动作,并未在意,但他装进重重的圆柱体却让我惊呆了,显然他感到上重下轻是会倒的。圆圆曾告诉我,逛庙会时,骑在爸爸的肩上不会倒,爸爸要坐在自己的肩上,自己就会被压趴下。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向小孩子学习。的确如此,一个人不懂孩子的心理,不懂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让他们发挥出创造力?
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搭建中调动自己的原有经验,并不断地建构着新经验。
燎原的星星之火:亲子集体探究
游戏分享时,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对圆圆和思思说:“你俩为大家的搭建活动开了一个好头,使我们知道在建筑区给小车搭桥,不光是一条像小路一样的独木桥,而可以像工人叔叔一样搭建出这么宏伟的高速路。来吧,工程师们,给大家讲讲吧。”“我们搭桥时遇到的问题就是(桥)爱倒,我的办法是装上积木,因为积木很重……”“也可以装水。”“可以装书,书也很重。”“可以装大米。”“可以装豆子。”“装钉子。”“装磁铁。”……受到两位“小建筑师”的启发,孩子们的热情十分高涨。可惜,已经是周五的下午了,时间已经不允许孩子们在幼儿园继续实现自己的想法。
显然,与家长的沟通是必不可少的。于是,我建议:“两位工程师给我们大家带来了这么多的灵感,真的很棒,我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做实验,完成自己的想法好不好。”孩子们一阵欢呼。
一个小小的声音响起:“老师,我们的桥不拆了吧,我还想接着搭,还没完成呢。”孩子们异口同声:“不拆,不拆,下次接着搭。”我微笑着点点头,从此“我还要继续”的新规则诞生了。
第二周的周一到了,孩子们纷纷向我讲述他们实验的情况,嘉嘉举着两个连在一起的露露罐神秘地说:“我放的是盐,因为盐是很重的,我们家盐很多。”扬扬说:“没喝的露露饮料很重,放在下面就可以了。”我在夸他们动脑筋的同时,告诉他们用盐、露露是可以,但有些可惜,鼓励他们换一些别的东西。博士说:“我把筒里灌上水,用胶带一粘,胶带就湿了粘不住了,放上土就成泥了,最后,我放了沙子,就粘住了。”“把露露罐粘在一起就不爱倒了,妈妈告诉我这叫整体。”“多用一些桥墩也不会倒,就是好像有些浪费吧。”“用茶叶筒也不倒,因为粗。”……
孩子们的办法令我兴奋,家长的支持更推动活动向前发展。扬扬的妈妈在家园练习册中写道。
“在制作过程中,扬扬还发现粗的罐子不容易倒,于是把四个罐子捆在了一起。罐子越高越容易倒。最后,扬扬自己总结出三个办法可以让桥柱更稳固:重的、粗的、矮的。这样的结论在大人看来虽然不太严谨,但却是孩子通过自己动手发现的。从一开始的漫不经心,到最后欣喜于孩子的聪明能干,终于明白了老师组织这次活动的真正用意。”
解析:孩子们的讨论充分证明了他们对搭桥的热情、执着与专注。作为他们的老师,我是何等欣慰。孩子们意识到,要实现让桥不倒的心愿,在这一探究阶段,把桥面作为定量,把桥墩作为变量,让桥墩变得更坚固是自己的力量能够解决的问题。有机会能按照自己的大纲去发展,去游戏,正是他们兴趣如此浓厚的原因。实践证明,即便是孩子.也可以主动参与到同伴的游戏中.并发展游戏主动学习的。
第五次:双向行驶、有出口的桥
第二天,活动区游戏时间到了。“试试我的好办法!”阿忠兴奋地进入建筑区,边对圆圆说,边拿起又粗又大的奶粉桶两个两个摞在一起,开始搭建:“它们很粗,不用装东西也不会倒。”
圆圆配合,眼看一条长长的高速路就要建成了。可是,圆圆一不小心,碰倒了自己一边的桥,“轰”的一声。我不忍看到孩子们的遗憾表情,没来得及脱掉鞋子就冲进了建筑区。与此同时,圆圆接过阿忠递过来的奶粉桶:“大桥用大桥墩,矮桥用小桥墩。”很快,一座新桥出现了,和先前一样,他们没有恢复成原样,而是在没有衔接好的两段桥的空缺处搭建出了高速路的出口,与其他路紧密相连。
“我的桥35米高,太高的车不能过。你的车重23斤,太重了,不行。你们给我们组装些车吧,还有标牌。”圆圆的提议得到同伴们的响应,拼插区、美工区的孩子们都忙活起来。
在孩子们离园之前,我和他们谈论搭桥的活动,梳理他们的经验。你们给了我很多惊喜。第一,经过努力、想办法解决问题,把想法变成了现实。第二,你们大胆搭建,给其他小朋友带来了启发、新想法。第三,你们请大家帮忙做标牌、汽车,使他们也关注、参与你们的活动。你们真的很棒……”
解析:考虑到对于中班孩子来说,搭建出双向行驶的桥,同时还能保证其稳固性,是不简单的。可是,他们凭着对自己兴趣的追求,真的做到了。当巨大的成品倒塌时,我冲进建筑区。可是,一进去,我就知道我的担心太多余,行为太鲁莽。孩子们经过相互合作,已经学会接纳现实,相互支持而不是埋怨。他们学会了反思自己,共同分析问题找原因,满足于搭建结果,更满足于搭建的过程。为了使桥的中间高于两边,圆圆坚持使用装了积木的笔筒,说明对于搭桥,他已经有了新的思考。同时,他用重量、高度等标准限制上桥行驶的车,说明他已经对影响桥倒塌的原因作了全方位的考虑。孩子的主动学习令我震惊。
整个活动中,我虽然只是有时默默地观察,有时轻轻地“拍肩”,有时用语言赞赏,有时适宜地应答与建议,但我及时捕捉到孩子们的需要和经验发展脉络。我为孩子们提供了能够支持他们进行创造、讨论、挑战的空间。比如,在图书区,丰富有关建筑的图书;适时组织集体活动,除了配合图书介绍桥梁的形状,同时还介绍桥梁设计师、建筑师;在建筑区,增加纸笔供幼儿制作图纸;在科学区,投放探究桥梁稳固性的材料,供幼儿实验,适时组织集体探究活动;利用周三的家长会,介绍此活动,与家长达成共识,在家庭中延伸对幼儿探索的支持。
孩子们在创造性的搭建过程中获得了很多发展机会。作为他们的老师,我发自内心地为他们喝彩,不仅是为了最后的创造结果,更为他们在过程中掌握的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能力、养成的不怕困难积极思考的精神和大胆尝试、相互配合的合作精神。
摘自:《学前教育》2015.11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园宝APP——搭建家庭与园所...园宝家园阅读人气:351
- 用爱搭建与孩子理解沟通的桥梁...谢绝围观1阅读人气:476
- 架构家园合作的桥梁树叶沙沙阅读人气:1028
- 等车的孩子一杯浓咖啡阅读人气:892
- 好书推荐《一颗超级顽固的...空谷小鱼阅读人气: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