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教育应成为幼儿园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者:侯金燕  来源:  上传时间:2015-01-2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充分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建立新型的教育体系,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热点。幼儿园与所在社区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双向服务关系,搞好园所与社区的关系,是幼儿园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条件。社区是幼儿发展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微观环境。
    一、社区化是幼儿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组织与环境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环境对组织职能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组织是在同其所处的环境不断地相互作用中获得发展的,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系统。“组织的效率取决于组织与环境的适应性”。作为教育管理现象,不宜就教育谈教育,而应研究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建立带来的变化,积极与环境相互作用。
    我国幼教事业的管理在相当长的时期,各级幼教机构主要接受上一级教育部门的指挥,形成一种垂直型的教育行政领导关系。自9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这一社会变革,不仅要求对教育的管理要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还意味着教育要特别关注社会需要,面向社会兴办教育,在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对教育的管理上,理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因而,幼儿教育事业就要强化社区功能,探索幼教社区化的管理模式。
    严格的“社区教育”一词是20世纪初美国人德威(Deway)提出的,美国作为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有着世界上最完善的社区学院系统,凝结着其社区教育的基本特色,为其建立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机制。在我国,社区教育起步于80年代初期,它是在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总结原有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社区教育的经验,从国内不同地域的实际出发,通过试点逐步发展起来的。
    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幼教事业发展走了一条注重依据各地方实际,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兴办幼教机构和组织,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和群众组织(如工会、妇联)的作用,宣传、倡导、动员、推动学前教育兴旺发展的道路,表明我国幼教事业发展具有社会性、地方性、群众性的特点。如果说我国以往的幼儿教育是一种自发的初级形态的社区教育,那么,90年代以来,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积极发展社区教育,就是我们有目的的主动选择了。
    根据社会学和大教育观念,学前教育或幼儿教育不等于幼儿园的机构教育,不等于单一模式的正规化幼儿园教育,而应纳入开放的社会体系,将它置于社会社区的大环境。学前教育应扩展到家庭与社区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家庭在幼儿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要能得到发挥,并提高整个社会社区成员对早期教育的认识与参与程度。
    二、探索幼教社会化管理模式强化社区功能
    在我国,幼儿教育作为非义务教育,具有社会公益性、服务性,幼儿教育的发展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地方性特征。社区是幼儿教育的生存环境,也是其发展背景,是幼教管理活动中最基本的现实。因而需认识幼儿教育的特殊性,认真研究探索有别于义务教育的管理模式。幼儿教育的发展要走出垂直体系,走出单纯就教育系统自身的角度进行行业化管理的形式,建立起以社区为依托的社会、教育机构、家庭一体化的体系,将行业化管理与社会管理结合,既考虑纵向系统,又增强横向联系,条块结合,从而较好地发挥社区整体协调综合管理的功能,实现“政府统筹,社会参与,主动服务”。
    要建立幼儿教育的社会协调体系,政府重视是关键,同时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专业指导,并注重发挥社会协调功能。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要积极配合,广泛参与管理,明确各自对幼儿教育应承担的责任,加强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协调。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幼儿教育纳入社区发展规划,在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时统一予以考虑,并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使社区建设与幼教事业发展同步,发挥二者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作用。
    社区教育要吸引整个社区的参与,特别要激发儿童家庭和社区公众参与教育的积极性,帮助他们在参与中学习科学教育知识,使之能在社区教育中直接获益。儿童、家长和社区公众还应成为社区教育的实施者、管理者,作为此项工作的重要力量与教育者、保健工作者、各种社会中介组织和基层行政共同合作,保证社区教育的实施。应当看到,随着经济体制转型,社区地位逐步得到增强。
    社区教育的发展要致力于建立依托社区、面向家庭、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对儿童的教育与养护应予以足够的关注,并以弱势或困境儿童群体为重点,为社区所有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支持和综合性服务。社区内托幼园所作为正规幼教机构,要增强社区认同感并树立为社区服务的意识,使自身成为社区幼教中心,在社区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社区教育的开展将有利于形成并完善早期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使儿童发展权利的实现得到切实而根本的保障,并能全方位地推动社区建设。
    三、幼儿园资源与社区资源的互动利用
    幼儿园作为社区的一部分,既依托于社区而发展,同时也承担着为所在社区服务的功能。要发展幼儿教育,幼儿园必须向社区全方位开放,增加与社区的联系,了解并满足社区多样化的需求,扩大社会服务功能。
    (一)利用园本资源,服务于社区
    1.向社区开放,提高社区幼儿的受教育率。每个儿童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但是一部分家长由于各种原因没有能力或条件让儿童接受早期教育。幼儿园应向社区开放,为社区儿童提供一定的教育条件,可以使更多的儿童享受到教育。
    2.加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好的幼儿园可以成为社区精神文明的窗口,对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起示范推动作用。所以,幼儿园应加强园风建设,树立良好形象,成为精神文明的窗口,发挥其文明辐射功能,为社区成员做出示范,对社区文明建设起到积极的作用。
    3.教师发挥多角色功能,扩大幼儿教育的内涵。幼儿园多功能的发挥,要充分开发幼儿园现有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教师应从单一的幼儿教师拓展为社区发展所需要的多种角色,向社区成员宣传教育,向家长介绍正确的教育观念。
    (二)充分挖掘社区资源,服务于幼儿园
    1.发掘社区人力资源的价值。采用“走出去,请进来”形式,许多国家的教师经常带领幼儿到街道、广场、新村、小区去散步,还有的教师运用家庭和社区人力资源的独特才能,提高学前教育的质量。如南非幼儿教师邀请社区工作者来园演示自己的特殊工作,如消防队员向幼儿展示扑灭大火的技艺。
    2.充分利用社区物力资源。社区优美的环境、完善的绿化设施、各种社会服务机构以及工作人员都是对幼儿进行教育的可利用资源。我们及时地、有目的地选择幼儿感兴趣的题材,将幼儿从“课堂中”带到“社会情景中”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过多的禁锢,给幼儿创造自由想象、充分发挥的空间。
    3.充分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幼儿园各主题活动开展。每一个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教育资源。将这些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幼儿年龄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并引用到课堂教学中,将给家长、孩子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社区学前教育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学前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包括当地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广泛动员并组织协调各方面力量,发展幼教事业,为更多幼儿提供受教育机会;第二,社区教育有益于使学前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注重家庭教育、机构教育与社区中多种教育因素的有机联系,发挥整体性教育影响,提高教育质量;第三,发展社区教育可加强地方自主性,使学前教育更好地立足当地实际,形成各自特色;第四,社区教育可以扩大学前教育的社会职能,有益于发挥教育对社会和社区发展的作用,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更好地实现教育服务社会的职能。
    总之,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国策,可以实现教育与社会社区互为条件、双向互动的关系,使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实现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统一,使幼儿教育获得发展的动力与活力,同时,也有益于整体优化的社会环境的建设。这是已被上海及内蒙、广西、安徽等省市的城市和乡村的社区学前教育实践所证实的行之有效的经验。
原载《教育策划与管理》(成都),2014.1.33~34
编辑:cicy

上一篇:整合乡土社区资源拓展幼儿生活化主题课程

下一篇:利用社区资源优化幼儿园教育的思考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