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解读
作者:孙萍 王凤美 沈晓红 毛丽霞 黄晓娟 来源:浙江淳安县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12-12
在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举办的“幼儿园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中,我园五人团队进入了游戏现场。我们观察的是中班积木游戏。我们借助各种策略,对幼儿的建构目的、建构过程及其建构技能、认知水平、团队合作状况进行了重点观察和解读。
案例描述
建构区内共有五名幼儿。我们按服装和发型特征把他们叫作小点、小紫、小平头、小蘑菇、小黄。我们先通过作品来回忆一下他们在这45分钟游戏时间里主要做了些什么。
游戏开始,小点和小紫为一组。他们你一块我一块,默契地搭建了区域内最大的建筑,把四座亭子依次从高到低有序地排列在同一轴线上,给人以美感。我们把它称之为“公园”。
小蘑菇和小平头专注地搭着火车站,单独建构的小黄陆续拆掉自己搭建的房子并主动加入了火车站的搭建。此后,小黄又单独在“火车站"的旁边搭建了房子。
游戏进入后期,因“火车站”倒塌,小蘑菇和小平头的情绪受到一些影响,但他们仍继续搭建。看见小黄搭建的房子,两人走到小黄旁边一起搭建了Z字形路,将小黄的作品围合在其中,并向小紫和小点搭建的公园处延伸,此时游戏结束。
分析解读
一、搭建目的处在典型的“边想边搭”阶段
研究表明,幼儿积木游戏行为的目的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即从最初的无意识摆弄逐步向实现自己意愿的计划性行为发展,通俗地说,就是循着“先搭后想——边想边搭——先想再搭”的次序发展。
所谓“先搭后想”,那是初期接触建构材料时幼儿对材料的探索.一旦无意搭建的结果诱发了幼儿的想象,他们便会对其形象命名,小班幼儿一般处于该阶段;所谓“边想边搭”,是指幼儿开始有了想要搭建什么的意图,但限于搭建水平,在搭建过程中因总是搭不好而不断改变意图,直至最后搭成什么算什么,中班幼儿已经发展到了该阶段;所谓“先想再搭”,则是指幼儿自始至终为实现自己的意图而有计划地搭建,即使受制于搭建技能,常常因搭得不满意而不断完善甚至不断重来,其意图基本不变,该状态大多为大班时期幼儿的水平。
下面,我们通过对该案例中五个幼儿的建构过程和作品来重点了解幼儿建构行为的目的性。
活动开始,小蘑菇和小平头边轻声交流边取材料开始搭建。不到一分钟,他们放弃了该搭建活动。一会儿,小蘑菇抓着圆柱体积木在地上竖着敲击了几下,可能是受这个动作的提示,小平头开始进行架空搭建,从搭建四根房梁到搭建房顶,再到装饰房顶,然后进行房子四边的延伸(像是自动扶梯),最后进行四周的围合。他们把它称之为“火车站”,建构这个作品耗时28分钟。
小点和小紫的状态是比较专注和默契的。我们看到,他们时而更换积木位置,时而拿着积木思考,时而交头接耳,小点还躺着休息了一会儿,然后起来继续搭建。过程中,他们的作品倒了好几次。从一块积木到一个面,到平铺镶嵌越来越大的面,再到架空拱门,他们不断修正建构行为,不断斟酌所用材料,不断修正建构思路。由上可见,该组幼儿建构行为的目的性水平具有中班后期的典型性特征——出现了少量的“先想再搭”的行为,但大部分仍是“边想边搭”的行为。因此,我们认为,他们的建构目的处在由“边想边搭”向“先想再搭”过渡的阶段。
幼儿建构目的性水平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并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尊重其规律,并接纳个体差异,耐心地等待孩子的自然成长。
二、娴熟地运用架空、镶嵌等技能并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
积木游戏由于材料开放、易拆易建,幼儿可以任意组合,象征性地满足自己的各种意愿,从而获得创造的快感。幼儿不仅能从积木游戏中体验到积极的情绪,还能从不断提高的建构技能中获得认知方面的发展。建构游戏的最大特点就是最终会产生一个有形的成果,也就是建构的作品,所以,幼儿积木游戏的建构水平可借助于作品分析来判断。
研究表明:一般来说,作品分析有两个主要指标,一是搭建技能,包括延长、垒高、架空、平铺、围合等。二是这些搭建技能中蕴含的认知发展.比如,同样是架空,有的体现出了对称性,有的则没有,有的在形状、颜色或者数量上出现了多维对称,有的则可能只有形状对称而颜色不对称:同样是围合,有的选择同一种形状或颜色的积木,表现出根据形状和颜色分类的水平,有的甚至已经出现有规律的排列方式,但也有的可能还处在无意择形择色阶段。
在该案例中,小点和小紫在建构时用了单层架空、双层架空的技能,还经常用目测的方法判断两块积木之间的距离。他们在同一轴线上搭了四个亭子,从前往后,依次从低到高,看上去雄伟壮观。当“公园”的地面不平整时,他们多次用了镶嵌的技能进行调整。其中,他们采用双层围合、镶嵌的技能搭了一面精美的墙。小平头和小蘑菇搭建了“火车站”,下面用几根柱子架空,做成屋顶后再装饰,屋顶很重,但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倒塌。他们除了运用架空技能外,还用对称的方式来砌围墙。
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觉得该组幼儿的建构技能和认知水平相当不错,他们的搭建行为中出现了架空、围合、镶嵌、架高等搭建技能,并渗透了对称、比较等多种认知能力的发展,作品看上去均衡,表现出很强的节奏感、韵律感和美感。
在观察中,我们发现幼儿的建构经验、技能及认知水平是综合发展的,并且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丰富幼儿有关长短、大小、轻重、粗细、形状、颜色等方面的经验,提高幼儿目测、比较、模式排序等方面的认知水平,将有利于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
三、呈现了以两人为主的小型合作模式
在建构游戏中,玩伴之间尽管可以事先协商建构的主题,但如何搭建、建成什么样子,则取决于每个幼儿的已有经验和内在构思。由于建构是一个不断调整想法和做法的过程,每个幼儿的经验、想法和建构水平不同,加上语言表达的限制,因此合作起来比较困难。
最初,幼儿只能分别搭建各自的单体作品,随着建构水平的提高,才会产生搭建者和辅助者的初步合作,即一个幼儿主要搭建,其他幼儿帮忙取送材料,直到幼儿能够事先计划和构思一个相对复杂的多体作品或者能看图搭建,他们才会协商分工建构一个复杂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这是建构游戏中幼儿合作的基本状况。
为了观察和分析幼儿建构游戏中的合作状况及水平,我们对该案例采用了网络快速记录法,即用最直观的符号及时记录游戏现场互动情况。如,我们重点用动作及语言这两个要素来快速记录幼儿与同伴、幼儿与作品间互动的次数和状况,其中,用“+”来表示动作,用“0”表示语言,用“一”表示合作互动主体,形成了以下图表: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五名幼儿自然地形成了以小蘑菇和小平头、小点和小紫组成的两人合作小组。他们对“火车站”“公园”的命名表明他们对建构目标有了共识,因而促成了合作行为的形成。互动网络图表明。小蘑菇和小平头的语言互动次数最多,小点与小紫的动作互动最多、默契度最好。即使是单独游戏时间最长的小黄与同伴的语言互动也有5次,动作互动有9次,使两人合作小组变成了三人合作小组,时间长达11分钟。他既享受单独游戏的乐趣,又作为辅助者偶尔进入同伴的游戏,与同伴进行初步的合作,体现了中班幼儿典型的合作行为特点。显然,这是一个和谐的无群体互动的小组,幼儿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个体之间的互动上,小平头的三次推倒作品的行为也没有影响整个区域的活动。
游戏后期,Z字形路的延伸与围合使两个作品即将连接,可能也预示着幼儿将从搭建单体作品最终联合成较复杂的多体作品,展示了群体合作的发展趋势。这可能也是中班后期幼儿合作能力的最近发展区。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推进幼儿的合作行为,比如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发幼儿群体间的互动。
参考文献:
华爱华.教师在积木游戏中的观察与指导[7].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4,(5).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小班幼儿角色游戏的开展辉辉阅读人气:1710
- 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小班幼儿初步...一帆阅读人气:1152
- 《以游戏的方式培养小班幼儿初...张楚阅读人气:1952
- 在游戏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的自...保护伞阅读人气:1750
- 亲子积木游戏的体验花仙子的家阅读人气:97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中班幼儿老咬人教育多次,还是...风儿阅读人气:992
- [教师工作]中班幼儿是否小学化调皮的宝贝阅读人气:1645
- [教师工作]1、中班幼儿儿歌需要背诵?风儿阅读人气:1223
- [教师工作]小班幼儿老好咬衣服怎么办?云眉阅读人气:1497
- [教师工作]如何较好地组织小班幼儿从来-都坚强阅读人气:1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