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用“四步法”读懂幼儿游戏

作者:汪劲秋  来源:浙江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  上传时间:2014-12-11

  近期,杭州市普通教育研究室组织开展了“幼儿园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此项研讨活动的重点在于帮助幼儿园教师提升观察和解读儿童游戏的专业技能,促使教师在读懂儿童游戏的基础上更好地支持并推动儿童的游戏。

    为了做好“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我们通过反复思考,提出了“四步法”的研讨活动流程,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相应的操作方法和要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第一步:获取完整清晰的信息

    幼儿园中每天都发生着形形色色的游戏,其间有大量有关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信息。但是,这些游戏场景往往瞬息万变,相关的信息也转瞬即逝;同时,受游戏场地的限制,难以同时满足较多教师一起进入现场观摩的需要。因此,我们需要寻找一种方法,以便较多教师共同聚焦研讨某次游戏。

    我们主要采用了“全程定位摄像法”和“局部定点跟录法”。“全程定位摄像法”即用比较专业的摄像机对儿童的某次游戏进行单机位、不间断、全景式的拍摄,自然地记录整个游戏场景与过程。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原生态地保留了儿童游戏的全部信息,在真实地给教师提供观察解读儿童游戏材料的同时,也为不同研究团队和个人依据各自的观察目标反复观看游戏全过程提供了便利。

    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全程定位摄像法”也存在一些缺憾,如对于游戏中儿童的语言或表情、动作等的记录不够清晰。于是,我们在采用全程定位摄像的同时,辅以“局部定点跟录法”。所谓“局部定点跟录法”,即使用小型便携式摄像机或使用手机的录像功能,定点、定人并可适度移动地跟拍儿童的游戏,局部记录某处或某个儿童的游戏过程或片段。这样做的好处在于能更清楚地记录儿童在游戏中的各种信息,使得观察解读的依据更加准确,便于教师在了解儿童游戏全貌的基础上聚焦某一现象或问题。同时,这种方法也更方便教师个体随时持机拍摄,获取所需信息。

    例如,某中班共25名幼儿,全班的区域游戏活动主要有四项,分别是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建筑工地。拍摄时,我们架设了一台大摄像机,由专门的操作人员对全班幼儿的游戏全景进行连续摄录;同时,将四台小型手持式摄像机分别安放在四个游戏区域,由四位教师随时定点跟拍。录制完成后,我们提供给需要观察解读此次游戏的教师一整套游戏录影光碟,其中包括五段游戏录像:“游戏全过程”“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和“建筑工地”。这组视频材料不仅相对完整、自然,更由于其相互之间可以对照印证,也很真切、清晰。而且,这样的材料能提供给全市14个区县的教师团队同时研讨,并可方便不同教师在观察时按需调取相应画面。

    第二步:确定观察解读的目标

    在观察之前需要先确定观察目标。我们认为,观察并非只是客观地看,而是带有一定的目的。教师只有明白自己想要在孩子们的游戏中“看什么”。有了明确的观察目标,才有可能清楚地“看到什么”。

    一般而言,对儿童游戏进行观察的目的,无外乎通过观察了解儿童在游戏中所表现出的真实面貌,发现并解读儿童的发展水平与需要。因此,我们提出了两个维度的观察目标,既要看是不是儿童的“真游戏”,也要看儿童在游戏中是否有“真成长”。

    1.观察儿童正在进行的游戏是不是儿童自己的游戏

    只有儿童自己的游戏才是“真游戏”。从这个观察目标出发,我们主要观察以下四个方面。

    (1)游戏目的

    观察游戏的目的是否体现了孩子自己的意图,是否反映了孩子的真实愿望,并尝试区分哪些是孩子自己真正“想玩的游戏”,哪些是加入了成人要求与设计目的的游戏。例如,x区的游戏研讨团队确定了“儿童游戏目的对其游戏行为的影响”的观察目标。

    (2)游戏参与

    只有那些真正“能玩的游戏”,才可能赢得孩子全身心的投入。在观察中,可通过重点关注孩子在游戏时情绪是否愉悦、行为是否专注、互动是否频繁等,以了解他们的游戏参与水平,发现他们在游戏中的互动交往、情绪情感、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表现、发展需求和可能存在的问题等,从而思考如何提供必要的、有针对性的帮助。例如,青年教师H制定了“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力水平差异”的观察目标。

    (3)游戏走向

    教师每次看到的都可能是不一样的游戏,无法预先知晓。当我们尝试观察儿童游戏的走向时,我们就有可能看到他们的游戏是缘何自然发生和发展的。这不仅可以帮助教师理解儿童游戏的生成与发展,更可藉此探究并发现这种游戏走向与轨迹不断变化的原因。例如,L区的游戏研讨团队确定了“语言交往如何推进儿童游戏”的观察目标。

    (4)游戏体验

    儿童在自主游戏时,其游戏内容可能是假想的、游戏情境可能是虚拟的、游戏行为也可能是假扮的,但他们从游戏中所获得的体验却是真实的。所以,当我们尝试了解儿童在游戏中的真实体验时,我们也一定会从中体悟到孩子们为何对游戏这般挚爱。例如,S区的游戏研讨团队确定了“仿真材料对儿童游戏体验的影响”的观察目标。

    2.尝试观察儿童在游戏中是否“真成长”

    从这一维度出发,可重点观察儿童在游戏中是否获得了认知、情感、技能、学习品质等方面的成长。不论了解儿童哪一方面的学习与发展,我们都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观察。

    (1)自主性

    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应是自主的。因此,无论是观察他们在游戏中的何种“真成长”,我们都要尝试去发现此方面的成长是不是自主获得的,以及是怎样自主获得的。例如,X区的游戏研讨团队观察了某中班幼儿在建构游戏过程中的自主学习.发现一幼儿在游戏中有五次“离开”和“回归”。每一次“回归”后,他搭建的内容便会出现明显的变化和改进。原来他的每一次“离开”都是在寻找解决搭建中遇到的问题的方法。

    (2)过程性

    儿童是在游戏过程中逐步积累并发展经验的。因此,我们需要观察他们是如何在一次次游戏中慢慢地积累相关经验,并逐渐表现出比前一阶段更有进步的。例如,笔者在一次大班幼儿合作搭建立交桥的游戏中.重点观察了孩子们是如何想办法将两段立交桥合拢的。结果发现,经过大约8分多钟的探索,孩子们终于在频繁更换和移动材料的过程中意识到,只要将两段斜桥搭在同一个桥墩上,就能完成桥的合拢。

    (3)整合性

    儿童在游戏中的学习和发展还表现出整合的特征。因此,教师应尝试多角度、全方位地收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相关信息,关注他们能否通过游戏获得整合性的提升。例如,Y区的游戏研讨团队在“小医院”里观察到一位“小病人”为加入“体检”这一游戏而付出的多方面努力和整合学习的过程:多次与“医生”进行有效的语言互动,合理宣泄屡次被“医生”拒绝的负面情绪,耐心等待并按要求提供病历卡,最终得以完成“体检”。

    第三步:采用简便易行的方法

    在明确了观察解读儿童游戏的目标后,如何根据目标从已有的游戏视频中提取有效的信息,这需要研讨团队中的每一位教师掌握一定的观察记录方法。在实践中我们真切体会到,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方法必须简便易行,以方便普通教师理解和掌握,并乐意在日常的游戏观察中使用。于是,我们提炼并推荐了如下几种方法。

    1.事件描述法

    这是一种“点”的观察记录方法,即用文字简要描述儿童游戏中的某一事件,主要起到生动地呈现某一游戏场景的作用。它要求教师所记录的事件必须是真实的,同时强调聚焦具有价值的事实,即所记录的事件必须与之前所确定的观察目标相一致。例如,青年教师H需要观察“中班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力水平差异”。他运用“事件描述法”记录了某次建构游戏中两名幼儿在同一游戏场景中各自相关的不同情绪反应。为接下来综合比较分析这两名幼儿的专注力水平差异提供了事实依据(见表1)

1

场景

幼儿

事件描述

旁边有人说话

教师在旁边指导其他幼儿开展游戏,正在拿材料的她停下来,扭头看,并且目光随说话的人转动,后来笑了一下,继续自己拿材料。

旁边其他幼儿大声讲话,正在搭积木的她扭头看了一眼,低下头继续搭积木。

    2.路径标注法

    这是一种“线”的观察记录方法,即用简单的文字和符号标注出儿童整个游戏行进或某一方面演变的路径,主要起到清晰地呈现游戏发展脉络的作用。它要求选用尽量少的文字和有明确指向性的符号,同时需确定游戏过程中的主要活动作为节点加以呈现。例如,青年教师T想要观察一组儿童在建构游戏中的语言互动对游戏的推动作用,就采用了这种方法。从表2中可以看出:T教师记录的中心人物是幼儿1,整个游戏活动中他与四组同伴发生过语言互动。通过积极有效的语言互动,孩子的游戏伙伴关系和游戏内容不断地发生着变化。

    2 (略)

    3.表格填写法

    这是一种“面”的观察记录方法,即采用一些特定意义的编码,在表格的对应选项中加以填写或勾选,主要起到全面呈现儿童在游戏中某一方面的表现或水平的作用。它要求表格的编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同时需明确每个编码的意义并能涵盖某类观察内容的方方面面。

    例如,L区的游戏研讨团队对儿童A在某次游戏中的合作行为进行了观察记录(见表3)。从记录表中可以看出:第一次,A与同伴的合作主要倾向于自发性协同;而第二次,A的合作行为更倾向于意向性合作。

3

次数

合作时间

合作方式

第一次

5 35”~1520 (945

Z L

弟一玖

2950”~3220 (230)  

W T Z

合作方式编     

命令指挥(M)、威胁告状(W)、妥协服从(T)、自觉配合(Z)、轮流等待(L)、协商帮助(x)、指导示范(D)、运用补偿(Y)、其他(Q)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操作中以上三种观察记录方法较常使用,但并非仅用这几种方法。另外,它们既可单独使用,也可视需要组合使用,以便从“点”“线”“面”几个维度更真实、完整、准确地观察记录儿童的游戏。

    第四步:开展破解问题的研讨

    对记录下来的游戏信息进行研讨,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准确解读儿童的游戏并提出适宜的引导策略。因此,我们的研讨主要围绕以下三个重点问题展开。

    1.孩子正在做什么?

    教师在游戏中所观察到的事件并非都有价值。虽然在观察前我们已经确立了清晰的目标,但在研讨中却发现,教师们呈现的观察内容与目标之间并不能完全匹配。因此,我们在研讨中首先需要破解的问题就是帮助教师学会提取有效的事件,聚焦有用的事实。例如,S区的游戏研讨团队的观察目标是“高仿真材料在中班幼儿游戏中的作用”。在观察后,每位成员先独立思考并整理自己观察到的事件。然后各自选取一个“小故事”与团队成员分享。在分享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有的故事与本次观察的目标并不完全匹配。于是,我们组织团队成员共同研讨、去芜存菁,逐渐从一大堆“故事”中提取最能说明问题的四个事件:“两位忙碌的护士”“戴眼镜的眼科医生”“喜欢住院的小病人”“愉快等待的小病人”,然后聚焦这些事件开展研讨。

    2.孩子为何这样做?

    教师通过反复认真地听、看而提取的事件,如果不加阐释,仍不过是一些普通事件。只有通过研讨发现了造成这些事件的原因,并揭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本质的规律性的东西,才可能形成具有典型教育价值的案例。因此,我们在研讨中需要接着破解的问题是.尝试解读儿童游戏行为背后的原因。例如,教师在“小医院”里观察到这样的事件:一位“小病人”在病床上足足躺了16分钟。其间,护士只与她发生两次简短的互动。在剩下的时间里,“小病人”独自躺在床上,偶尔翻翻身、伸伸胳膊腿,还睁大眼睛安静地四处张望……这个过程在成人看来未免无聊乏味,但“小病人”却始终面带笑容,乐此不疲。通过研讨,教师发现,原来该幼儿在扮演“住院病人”,而这是她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这个事件说明,儿童游戏的意愿对其游戏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3.孩子还能怎样做?

    我们认为,完整的游戏观察解读不只是学会“看什么”以及明白“为什么”,还包含“知道要干什么”,即努力寻求并提出能支持和推动儿童游戏发展的策略。因此,在研讨中教师需预想并提出准确的引导建议。例如,S区的游戏研讨团队通过观察发现,中班儿童游戏中的“高结构、高仿真”材料有其存在的价值。因为这样的材料符合中班儿童直观形象的思维特点,能帮助他们在游戏中唤醒并链接真实的生活经验,

支持他们假想的游戏扮演,并获取真切的游戏体验。在此基础上,他们通过进一步研讨,提出了以下策略:吸引幼儿共同营建仿真的游戏场景,适度使用高仿真材料并逐渐减少,尝试运用高仿真材料进行更多不同的游戏假想活动,逐步乐意选用更低结构化的游戏材料等,以便帮助幼儿在游戏中获取良好的游戏体验,支持他们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在研讨中,我们强调两个方面:首先,基于儿童。我们要求围绕儿童展开研讨,所有需破解的问题都指向如何发现、解读并引导儿童的游戏;其次,灵活多向。这种研讨可以选择多种游戏事件,反复观看视频材料,多层组合研讨团队,从多种角度分析解读,并提出有效的引导建议,进行实践跟进。

    总之,在“四步法”的游戏视频案例研讨活动中,我们重点帮助教师逐步提升准确体察和解读儿童游戏的专业能力:教师正在学会发现儿童的真实意愿、玩法构想、互动策略、扮演体验,并支持儿童的“真游戏”;同时,也在逐步学习解读儿童自我学习与发展的情况,关注其身心、认知、学习品质等全方位的发展,助推儿童的“真成长”;尤为可贵的是,在这样一步一个脚印的研讨活动中,教师逐渐有了能发现的“眼力"、能阐释的“笔力”、能推动的“脑力”,有效提升了观察和支持儿童游戏的能力。

编辑:cicy

 

 

上一篇:对中班幼儿积木游戏的解读

下一篇:幼儿游戏开展的两个误区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