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游戏分享活动的几点思考

作者:唐立宁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上传时间:2011-06-25
游戏分享活动作为幼儿自主游戏的延伸环节,被认为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教师可以帮助幼儿整合游戏经验,解决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从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笔者试图谈谈在实践过程中游戏分享的定位、内容和方式。
一、分享定位:师幼平等互动与交流
 “游戏分享”这一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经历了一段逐渐演化的过程。最初是“游戏评价”,即教师站在指导者、评判者的角度对幼儿进行自上而下的教育,幼儿是被动的,教师有绝对的权威。后来,基于对“游戏评价”完全由教师主导的质疑,“游戏讲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相对而言,讲评活动开始关注幼儿的主体地位,鼓励幼儿参与到讲评过程中,重视幼儿的自讲自评。
然而,不论是“评价”还是“讲评”,其着眼点都是“评”,即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价值判断,说出“好”与“不好”。教师关注的仍然是游戏对幼儿的促进作用这一结果,而幼儿在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过程中的快乐、疑惑、矛盾等情绪体验被忽略了。由此,“游戏分享”应运而生。“分享”就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对话和交流,因此,“游戏分享”更多地注重分享游戏的过程,关注情感的交流,使游戏真正属于幼儿,教育的价值也自然而然地渗透其中。
如在一次中班结构游戏结束后,教师问:“谁能告诉大家今天都搭了什么?”幼儿纷纷回答:“我给大桥搭了楼梯。”“我搭了长城。”“我搭的是烽火台。”……教师分别用“非常好”“真棒”“真不错”等对幼儿的作品一一作出评价。在该案例中,教师运用问答的形式,让幼儿参与到对话中来,好像是一种交流与互动。但是教师将其分享的重点仅仅着眼于评价幼儿的游戏成果,试图通过教师单方面的评价和建议,对幼儿今后的游戏水平起到促进作用。严格意义上说,这不是“游戏分享”,而是“游戏评价”。
二、分享内容:选择有价值的闪光点
游戏分享环节是幼儿自由表达情感、交流经验的时刻,但教师不能把分享交流变成“每个幼儿都发言,每人发言一分钟”的刻板模式。教师对交流内容进行价值判断是必不可少的,这必须建立在教师对幼儿的游戏过程仔细观察的基础上。有价值的分享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一是幼儿在游戏中自己创设的游戏情节,通过分享活动进行拓展,使其得到其他幼儿的理解和认可,丰富幼儿的游戏内容。二是幼儿自主游戏中无法解决的矛盾和困惑,教师可以在游戏分享时让幼儿共同讨论,帮助幼儿学习解决各种矛盾的方法。三是有明显进步的游戏成果,既包括对所有幼儿而言都是出类拔萃的成果,也包括对个别幼儿而言难能可贵的小进步。另外,尽管有价值的分享内容有一定的共性,但教师在选择交流内容的时候,要避免一味地追求自己预设的价值判断,而忽略幼儿在游戏中或分享时提出的问题和呈现的闪光点。
例如,在一次大班角色游戏结束后,教师让幼儿说说分别扮演了什么角色。有个幼儿说:“我是航天员的训练官,今天的训练场出了问题,我把它修好了。”教师回应:“我看到这样一个东西(幼儿画的门禁标志),是你画的对不对?能跟大家讲讲为什么画这个吗?”之后教师引导其他幼儿也参与进来,认识并了解门禁标志。教师正是在观察幼儿游戏的过程中发现了这一闪光点,并判断这种符号表征的方式可以很好地提升大班幼儿的经验,就在分享活动中重点将这一游戏环节展示给大家,使得该幼儿的“创意”得到了最大范围的认可。
三、分享方式:给幼儿更多的展示空间
在选择游戏分享的方式时,教师可以给幼儿更多的空间来展示他们的游戏经验。在以语言交流为主的情况下,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时幼儿画的图画、教师拍的照片等重现游戏情境的方式来分享。
教师在选择游戏分享的方式时,需要注意两点:首先,尽可能地站在一个游戏者的角度与幼儿展开交流,避免站在评价者的角度简单地抛出问题和解决方法。其次,鼓励幼儿自己表达感受、分享快乐,不要把分享环节变成教师问、幼儿答的提问环节。单调的问答模式,会让幼儿产生厌倦甚至排斥,游戏分享的价值也就难以实现了。
编辑:cicy
 

上一篇:科学发现区材料的有效投放

下一篇:让幼儿园的学习性区域活动更有意义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