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练习创造力——为幼儿涂鸦铺陈适宜的环境
作者:林千铃 来源:中国台北苏荷儿童美术馆 上传时间:2014-12-12
培养创造力成为当今教育的最重要目标之一。但“创造力”如何教,又如何利用幼儿期的活动早早开始培育?
涂鸦,便是练习创造力、发展艺术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我们必须为幼儿涂鸦铺陈一个适宜的环境。因为幼儿的认知结构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必须在适当的条件配合下持续学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学习结果。
然而,有的家长以为,提供好的涂鸦环境就是将喜爱涂鸦的幼儿送入社会热门的美术培训班,接受“正规训练”,以免他乱涂乱画;有的教师以为,面对幼儿满纸凌乱的线条色彩,应想方设法进行教导,最后得到一个成型的“学习效果”,才是真正的涂鸦教学态度……殊不知,类似的行为可能对敏感的幼儿造成了创造力的伤害。幼儿的教养者们只有从自身做起,不断自省有关“涂鸦”与“创造力”的观念与行为,才能为幼儿积极铺陈一个适合其发展的涂鸦环境。
一、认识“涂鸦”:独立创造的开始
(一)涂鸦是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
和吃饭、睡觉、嬉笑、哭闹一样,涂鸦是幼儿与生俱来的能力,是一件再自然不过的事。幼儿的涂鸦是顺着自然本性,完全从内在发出的,不需要向外界学习。不少幼儿教师喜欢给幼儿一张范例画,让他模仿着画,这反而压抑了幼儿的自由表达。在生命的初期,当幼儿用涂鸦架构自我教育的伟大工程时,请不要去打扰他。正如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的那样:以doing nothing(什么都不做)去解决一切教育问题,这是幼儿教育唯一可以成功的方法。
(二)涂鸦是练习创造力的起步
创造力并不是神秘的天赋,人人都有,但并非人人都能创造,因为创造力需要一直练习。童年是一生中最有创造力的时期,而涂鸦和“办家家”(戏剧)一样,是幼儿练习创造力的起步。在涂鸦过程中,幼儿利用图像,从无到有、从虚到实,把想象的变成看得见的,把创造力变成一种习惯。
(三)涂鸦意味着独立自主
自1979年以来,在美国备受重视的独立自主的学习观念,强调孩子才是学习的主人,孩子想学才学,想学什么就学什么,不受干扰的自由才能带来内在的宁静与平衡。而幼儿在涂鸦过程中的经历,就是自我形成的过程和自我确立的学习。自信、创造、独立等二十一世纪不可或缺的人格特质的养成,就从这里开始。幼儿在独立自主的涂鸦中获得满足的同时,也拥有了自信,让幼儿在今后的成长道路中有了继续探索的勇气。
二、认识“孩子”:他有画不像的自由
幼儿的认知发展有不同的阶段,幼儿的涂鸦发展也有一定的规律。如2岁左右的幼儿,正试图通过涂鸦,对色彩、空间、线条等进行视觉探索,并非为了艺术的表现而作画;4岁之后,幼儿能自发地找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式,利用简单的线条图案来表达他想要表达的东西。
再来看看一名5岁幼儿的涂鸦作品,如果你想要试图从中找到很完整、很完美的图像,那么你就会错过真正的创造力。而当你看到中学一年级学生的逼真作品时,也许你就会发现,学习需要时间,在涂鸦期,幼儿有画不像的自由,他需要的是你的理解、鼓励与耐心的等待。
当然,若是你非要让幼儿画出一幅形状逼真的“好”图,那么只好依靠你的“大力协助”了。从此,他变得更加依赖——没有教师,他什么都不会,自主创造的能力一点一滴地被扼杀。
三、反省“自我”:空缺的创造力与主观的批评判断
(一)空缺的创造力
前面提到,涂鸦是练习创造力的起步。我曾经做过调查,认为自己很有创造力的成年人不到总人数的十分之二。以提出多元智能教育理论,成为当代最受尊崇的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博士(Howard Gardner),将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环境归纳为以下几种状况:①完全没机会接触有冒险精神的人;②未曾在任何一方面被赏识;③没有机会持续学习任何一个领域的技术和能力;④没有经常给予鼓励和支持的教师、父母;⑤没有可以一起实验和努力的伙伴;⑥成长在一个强制压抑叛逆的权威家庭;⑦处在任何改变创新都会被否定和压制的环境或人群里:⑧在生长的环境内属于非常正常的人。不幸的是,这些不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条件,几乎是我们每个人从小都遭遇过的境况。
一个人不可能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教给别人:你不会开车、不会德文,不可能教开车或德文。我们指导幼儿涂鸦,或许就是一直在教自己没有\自己所不懂的东西。不理解创造力,又如何在涂鸦中启发幼儿的创造力?
(二)主观的批评判断
“我真怀疑他有没有艺术天分!”在苏荷儿童美术馆教学中心,这是我最常听到的家长疑惑之一。成人常常站在评审的角度品评幼儿的作品,带有很大的主观偏差,但是艺术的批评判断必须是客观的。我们在质疑幼儿的时候,却忘了将眼光转向自己。
1.视觉失衡,你有吗
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来自于长期成长记忆中的印象累积组织,这种数据组织以及控制与组合的使用规则,被心理学家称之为“基模”(schemata)o“基模”代表着一个画面、一个想法或是一种物体的结构,观赏画作时启动的是“艺术基模”。每个人对艺术的知识都影响着自己的“艺术基模”。为什么抽象画常常被人厌恶排斥?因为它们与我们所拥有的认知和所预期的图像有太大的出入。当实际看到的和期望看到的有所不同时,人会产生反感的情绪,这是认知心理学家所谓的“视觉失衡”现象。
如一说到“乡村”,我们立即就会想到山岭、树木、流水、稻田等,可是俄国画家夏卡尔笔下的俄国家乡,却完全没有我们想象中的田园美景。他的记忆并不一定符合大多数人的想法,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画生动地表达了对故里的深刻怀念。
幼儿的教养者们常常发生类似的视觉失衡状态。幼儿原创性的图像,总是挑战着成人充满惯性和概念的眼睛。许多教师和家长曲解着、肆意批评着那些不如他们预期那样的涂鸦作品——“怎么画成这样?”“不好看啊,它不是这个样子的!”——使幼儿的创作本能、创作乐趣和创作信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2.检视自我的审美能力
著名美学教育家帕森斯(MichaeI J.Parsons)在认知发展理论的基础上,将人的审美能力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①主观偏好;②美与写实;③原创表现;④形式风格;⑤自律。以此来看,不少教师和家长的审美能力都仅仅停留在粗浅的阶段。他们总是以主观的直觉反应或个人偏好来评断艺术,缺乏美学认知力:或是对于美和写实很重视,多半以“美不美”“像不像”作为评断的标准。他们注重绘画题材、尊崇绘画技巧,却缺乏透过作品领会创作者思想或经验的客观能力,也不明白创作的真正意义并不是技巧上的写实,而是表达深刻的含义。艺术的品味判断力,需要长期的学习和培养。
四、改变“自我”:像孩子一样
(一)成为孩子的“同学”
由于在过去,美术等艺术科目是容易被忽视的“副科”,因此如今的幼儿教养者(尤其是家长)在艺术教育方面容易感到力不从心。若想掌握幼儿视觉美感的启蒙,唯有家长和教师“再学习”,成为幼儿学习美术的“同学”。日本音乐教育家铃木镇一(Shinichi Suzuki)所设计的小提琴教学课程,便要求家长跟幼儿一起学习。如此,当幼儿在家练习时,家长就可以理解幼儿的困难,并提供帮助。只要像幼儿一样心无杂念,放下“一定要画出一幅好画”的顾虑,把握契机,与幼儿同步成长,就能理解幼儿,为他们创设一个充满艺术养分的环境。
(二)成为涂鸦的“粉丝”
即使是成人的艺术世界,最可贵之处就在其原创性以及感情的深度,而幼儿的涂鸦作品都是珍贵的原创表现。如果能从绘画本身表现的强度和趣味性去解读,你将会破解满纸乱线中的玄机,处处收获惊喜。
在以下幼儿的自画像中,我看见了事物的本然,并惊讶于它的自由与流畅。这状似涂鸦,却名之为“自画像”的画作,没有成人比例、明暗、远近等的逻辑与原理,毫不刻意,没有什么画“好”的目标要到达,这种无所为而为的游戏真心,就是艺术。成人艺术家苦苦追寻的,也不过就是这一份为画而画的洒脱。幼儿是真正的艺术家,他们只留游戏的喜悦给自己,慷慨地把狂野的想象施与我们。当你成为涂鸦的“粉丝”之后,才会明白什么是抽象思考,什么是不可思议。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话之涂鸦——对幼儿涂鸦的一些...兮然阅读人气:1058
- 幼儿创造力qianshuitu2006阅读人气:1518
- 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海豚201阅读人气:1707
- 创造良好语言环境,提高幼儿表...记得那声音阅读人气:920
- 在游戏中发展幼儿的创造力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59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涂鸦的探讨寻觅阅读人气:721
- [业务管理]幼儿喝水的环节,容易出现那些...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805
- [园长管理]如何确定恰当适宜的教学目标?别傻了姑凉阅读人气:755
- [教师工作]怎样发表文章,为幼儿园做宣传treasure719阅读人气:1270
- [业务管理]幼儿园环境创设遵循哪些原则?太阳花花阅读人气: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