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需要切实引领

作者:王芳  来源: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附属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9-12

    在贯彻落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过程中。我发现教师有很多固有的想法和做法很难改变,它们阻碍了《指南》的实施。这引起了我的反思,自从《指南》颁布以来,不少教师已多次参加相关的培训学习,对《指南》文本内容并不陌生,有的甚至烂熟于心,但为什么一到实践中就又走老路了呢?我想,要改变教师一直以来形成的观念和做法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理论培训固然重要,但教师更需要我们深入实践现场给予切实的帮助和引领。于是我按照已往的做法组成了由园长和中班年级教师组成的合作小组,深入实践,一起尝试着艰难的改变。下面是我们在区域游戏现场引领教师观察、讨论、解决问题的片断。
    ●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的关系问题
    中班最近在开展主题活动“我的动物朋友”,教师在建构区投放了大小积木和插塑,还准备了一些树枝、栅栏及各种动物模型,让孩子搭建“动物园”。合作小组成员对此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教师认为这样做是对的,让孩子搭建动物园是很好的主题延伸活动。有的教师则认为,区域游戏应该让孩子自主,由孩子自己决定搭建什么,孩子要是不想搭建动物园,教师不能强迫他们。看来两种意见无法统一,我便抛出问题:“什么是自主游戏?孩子搭建什么是否要教师决定?”通过思考、讨论,大家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很多教师觉得应该让孩子自己决定搭建什么,搭建材料也无需教师全部准备好,可以让孩子在活动室里寻找材料或使用替代材料,至于与主题“我的动物朋友”相关的搭建行为,教师无需刻意引导或要求,顺其自然就可以了。可有的教师还是纠结:“那主题活动怎么延伸呢?”他们认为让孩子有目的地搭建也是学习,对孩子发展也是有益处的。经过一番讨论,大家达成共识:有目的地搭建动物园也是可以的,但游戏过程应该是孩子自主的。
    统一认识后,教师将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瓶盖、瓶塞、木块、纸盒、管子等材料投放在建构区,不规定搭什么,让孩子自由搭建。没想到,孩子们建构热情空前高涨。虽然教师没有要求,但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搭建了动物园,他们用管子搭围栏,用瓶盖当桥墩,还在“动物园”里搭建了很多游乐设施,很有创意,玩得也很尽兴。
    ●区域划分问题
    一天,我走进一个班级,看到每个区域都标识清楚,每个区域人口都贴了数量不等的鞋印,教师说这样可以把每个区域的人数固定下来,孩子们就不易发生争吵,也不会中途从这个区域跑到另一个区域。教师说得振振有词,但这还是从管控孩子的角度在思考问题。我也理解教师的心理,一个班有那么多个孩子,教师总是担心会乱。其实,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我想,要让教师改变这样的做法,得有说服力。我决定先从这个班开始尝试。我鼓励这位教师进行尝试:不要规定玩法和人数,让孩子尽情地玩玩看。教师半信半疑,刚开始几天里,孩子们的确有些不适应,有的孩子不敢离开自己最初选择的区域,有的区域中人特别多。带班教师很着急,怕接下去会更乱。我鼓励她:没事,再等等。约一周后,孩子慢慢适应了,会自然调节了,如果哪个区域人多,他们就会到别的区域去玩。带班教师在欣喜的同时也很感慨,原来孩子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看时机已成熟,我就带领合作小组成员在这个班开现场会。在现场,教师看到这样一个案例:小婧和佳佳一起玩,玩着玩着小婧想起了什么,对佳佳说:“今天我生日呢。”佳佳想了想说:“那我们开个生日会吧。”佳佳又叫来两个伙伴,四个人分头去超市买食品,去蛋糕店买蛋糕,去美工区制作礼物,然后集中在科学区给小婧开生日会,孩子们玩得很认真也很开心。
    我问教师:如果把孩子固定在某个区域,这样的生日会会产生吗?大家认识到限制孩子的活动范围,其实也就限制了孩子自发产生的游戏行为。这时又有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还需要规定超市、医院、图书区等区域吗?”经过分析、讨论,大家达成了共识:所谓“区”只是一个空间区隔,不一定要规定这个区域是干什么的,更不能规定孩子只准在某个区域活动。
    ●区域游戏指导问题
    中班区域活动时间,教师看见一孩子走出先前玩的区域,马上说:“你是在图书区的,怎么跑到这里来玩了?马上回去。”教师走进娃娃家,见“妈妈”不是在照顾孩子或做家务,而是在唱歌、跳舞,马上说:“妈妈怎么能无所事事呢,你得照顾宝宝呀!”孩子说:“宝宝睡着了。”教师说:“那也要看着他,怎么能自己跳舞呢?”“妈妈”似乎想说什么,看看教师的表情,无奈地走到床边坐了下来。
    我请合作小组的教师分析此案例:“这样的指导合不合适?”教师认为:在自主游戏中,教师要留给孩子更多的时间,让孩子自己决定怎么游戏,而不是借指导之名控制游戏。下面一段话摘自教师的教养笔记:“今天班里一小朋友一直游离区域活动,我两次问他要不要进区域游戏,他都摇头,要在以往我肯定把他拉进一个活动区,但是今天我没这样做,而是观察他。他一直很有兴趣地在观看其他小朋友活动,没有不高兴。我想,我应该允许他按自己的想法去做,继续观察,如果他一直这样,我再想办法吸引他参加游戏。”
    教师们对区域游戏的认识渐渐提高了,但仍对自己的指导是否多余心存疑惑。小王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最近班级美工区一直不太有人玩,我是继续等待呢,还是要适当地指导呢?”合作小组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认为遇到这种情况教师要适当介入,孩子不想去美工区游戏,说明孩子对教师投放的材料等不感兴趣,此时教师就要设法了解孩子的兴趣,然后据此调整材料等,以吸引孩子参与相应的游戏。后来,我们请小王老师如是尝试,效果果然较好。
    接着,又有教师提出,“孩子们自己玩了,那教师干什么呢?”我们给的建议是:多观察,少干预,必要时介入。那么观察什么,如何介入呢?教师要观察孩子的游戏过程,以了解孩子的能力水平与兴趣特点,发现孩子独特的游戏行为及游戏中碰到的困难,为支持孩子的进一步游戏作准备。在观察孩子游戏过程时不要错过必要的介入指导时机:当孩子求助的时候,教师应适当回应;当孩子无所事事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孩子进入游戏情节;当孩子出现消极行为时,当孩子遇到困难导致游戏开展不下去时,教师都应该根据情况给予支持。但回应不是替代孩子解决问题,如果孩子经过教师适当的支持还是解决不了问题,说明孩子的原有经验与当前解决问题所要求的能力距离太大,那就需要教师从游戏材料投放是否适宜等方面去考虑和调整了。
    ●自主游戏的价值问题
    在一次研讨中,有教师质疑:完全让孩子自主游戏,有价值吗?我意识到这种质疑声是目前幼教界普遍存在的,所以解决这一问题是很有意义的。我要求合作小组成员每人拍摄一段幼儿自主游戏的录像,然后让大家集中观看,从中去体会自主游戏是否有价值。下面是一个教师拍摄的视频案例。
    几个孩子在建构区玩,玩着玩着他们就商量着要搭高架桥,于是他们用瓶塞、瓶盖和积木等搭起了高架桥。有些孩子拿着玩具车在高架桥上开着,开着开着他们发现汽车总是到达不了地面,孩子们都在说:“下不去怎么办?”负责搭建桥梁的孩子也很着急,后来他们终于发现可以搭一个斜坡让汽车开到地面,这一发现让孩子们异常兴奋。就这样他们不仅搭建了坡道,还搭建了停车场等设施。这一次孩子们玩得很尽兴。
    这个案例让教师们很激动,他们发现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有协商,有合作,有碰撞,他们为解决汽车落地问题而着急,又为成功解决问题而欣喜,孩子的情感是那么真实,教师们终于认识到自主游戏中孩子确实有学习与发展。
    下面是另一个教师拍摄的视频案例。
    两个孩子在娃娃家玩,一个当妈一个当爸,开始他们在“家”里抱娃娃,整理床铺,给娃娃喂奶,后来他们让孩子睡下,自己出门去了。出了门他们就各自分开活动,一个去医院看病,一个闲逛。再后来“爸”去了“饭店”,正点着菜呢,“妈”来找他了,说一起回家,“爸”说还没吃呢,“妈”说打包,打完包他们就一起回“家”了。
    “这个案例的价值又在哪里呢?”教师们有疑惑。我与他们一起分析:在游戏中孩子始终扮演着自己的角色,说明他们有一定的角色意识。同时他们又在创造、发展游戏情节。这个过程中他们与其他孩子有交往行为,他们还有责任感,办完事情就回家照顾娃娃了。教师们渐渐意识到孩子的发展内隐在游戏中,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
    正在这时,有一位教师说:“我拍的视频之前还不敢拿出来呢,因为我当时觉得它没什么价值,现在想来还是有价值的。我拍到的是:有三个孩子一直在扮演动画片里的角色,‘打打闹闹’地从活动室里到活动室外,旁若无人地玩了二十来分钟。说实话我一边拍一边就想打断他们,让他们去玩点别的,可看到他们玩得很投入,我忍住了。”我追问:“那你现在为什么认为他们玩得还是有价值的呢?”“我觉得他们真的把自己当成了所扮演的角色,而且不断想出各种情节,玩得很尽兴。”“那这对孩子发展有什么价值呢?”那位教师想了想说:“孩子们是积极愉快的,在游戏中有合作,有分工,还有很多创造性的表现。”最后教师们表示,过去自己将孩子的发展主要定位在知识技能上,现在明白了孩子的发展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仔细体会,耐心等待。
    要改变教师固有的观念,并让教师将先进的理念落实到教育中是很难的,作为管理者不能纸上谈兵,而是需要深入实践,亲临现场给教师以切实的引领,更需要鼓励、督促教师不断学习、实践,所谓“且行且思,不断进步”。
编辑:cicy

 

关键词:区域游戏

上一篇:创设游戏情境 让生活活动轻松有趣

下一篇:数学区角活动的有效组织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