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画究竟教会了幼儿什么——试论幼儿美术教育的本质
作者:华爱华 来源:华东师范大学 上传时间:2014-07-17
“范画”背后究竟是观念的问题,还是方法的问题,我们不妨进一步追问。尽管我提出这些设定的问题有自己的立场,但我乐意保留一线教师的立场,只希望问答的形式有助于大家更好地内省。
现将我为引起教师反思而提出的设问和在各种场合遇到的一线教师的回答综合起来,尽可能保持一线教师的本来立场,希望为大家提供阐述问题前的思考线索。
(以下皆为华爱华教授的设问和模拟教师的回答)
问:提供范画的目的是什么?
答:教幼儿画画。
问:不教,幼儿就不会画吗?
答:幼儿天生就会画画。
问:那为什么还要教呢?
答:如果不教,幼儿只能随性瞎画,所以画得不好。
问:怎么教他们画得好呢?
答:按照年龄特点,逐步教会他们画一些事物的图像。比如,小班教简单一些的图形,画线团、画小草、画太阳、画气球、练习在轮廓线内涂色等等;到了中大班,教的图形就逐步复杂一些,画树、房子、动物等各种物体。
问:范画的目的就是要教会幼儿画各种东西的图像吗?
答:最终是为了他们能更好地表现和创造。只有学会了画各种图像,他们才能用所学到的画法来创造,否则他们就会说,这个不会画,那个不会画。
问:大家都按照范画来画一模一样的图像,那是幼儿的表现与创造吗?
答:当然不是。正因为示范可以教会幼儿画各种事物的图像,幼儿才能在命题画和意愿画的时候,有想象和创造的可能呀。
问:即然这样,那么幼儿想表现的东西应当远远超出老师教过的图像,才会发出“我不会画”的声音。难到这意味着老师教得还不够多?
答:当然,教得越多,幼儿就更容易创造啦。
问:通过范画教幼儿学画的图像,能穷尽幼儿想要表达的形象吗?
答:不能,教学是有限的。
问:那么,这样的创造也是有限的,只能是在老师教过的图像范围里进行组合,是吗?
答:教师在出示范画教幼儿画任何一种图像的时候,同时也在鼓励幼儿添画,鼓励幼儿添画得跟别人不一样。
问:如果通过添画来鼓励幼儿创造,那么他们添画出来的是不是老师教过的图像呢?
答:小班孩子是涂鸦式添画,添的画只有问他才知道。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学到的图像越多,添的画也越多,老师也越看得明白。
问:在一个混龄班的美术课上,一个小班幼儿为一只猫涂色,随笔添画了一只老鼠,尽管这只老鼠只是一个黑团,并不像老鼠。而一个大班幼儿则模仿老师的范画,画了一只猫,同样想添画一只老鼠,但由于不知道怎么画而放弃,最后添画的是老师曾经教过的小鸟、蝴蝶和云朵。可见,添画部分仅有的创造,也要从幼儿按意愿添画逐步变成在老师教过的形象里找添画的内容。这能说明是幼儿的进步和发展吗?这是我们追求的通过教而培养的创造力吗?
答:……
问:幼儿是天生就会画任何东西的吗?从什么时候开始说“我不会画”的呢?
答:……从我们教他们画开始,因为我们教会了他们每种图像的正确画法,他们便否定了自己的画法,对没有教过的图像,就不敢随便画了,于是就说“我不会画”。
问:哦,老师用范画教幼儿画的正是一些幼儿本来就会画的东西,甚至还不如幼儿自己想画会画的东西多。那么,教与不教有什么区别呢?
答:学过的图像要比他们自己画的图像好多了。
问:好在哪里呢?
答:原来幼儿自己画得一点都不像,你不听他们说,别人是看不懂的,这是他们的随意涂鸦,谈不上艺术作品。
问:如果在命题画和意愿画中,所有幼儿都用老师教过的图像来画,在画面上大都画有蘑菇云式的树、三角顶的房子、角落上有1/4的太阳露出来,蓝天、白云、小鸟、蝴蝶和花朵,还有扎辫子的女孩和短发男孩等各种形象,所不同的只是在画面上进行了不同组合,或者图像多一些或少一些。这时,你不听他们说,能看懂他们各自所要表达的内容吗?
答:他们的画面确实有雷同,但画面背后的故事是不一样的,只是在画面上没有都画出来,因为世间万物,我们不可能全都教给他们。
问:美术作品是用视觉形象来说话的。没有被范画教过的幼儿画的虽说不像,但每一幅画都是出于自己的所感所想,因此每一笔都有所指。而被大量范画教过的幼儿要么画了很多图像,说不出多少复杂的内容;要么画了不多的图像,口头上却说了很多,只是画面上并没有得到体现。这两类幼儿的作品,到底哪一种更符合艺术的本质呢?
答:……其实,范画教的不只是形象,在教这些形象的时候,教师还在教幼儿线条、形状、大小比例、遮挡关系、择色等画画技能。
问:哪一种技能是我们教会的,而不是幼儿在大量自发表现中自然成熟的呢?哪一种又是我们在幼儿阶段要费尽努力地教,而日后幼儿却能轻而易举地习得呢?为什么同一个孩子,模仿范画的作品与按自己的意愿自发表现的作品,会有技能上的巨大差异?为什么那些被认为画画好的幼儿,在画没有教过的图像时,其技能水平与被认为画画不怎么样的幼儿差异不大了呢?在当前小班、中班、大班的作品中,大胆想象与创造的能力究竟是在逐步提高还是下降? “我不会画”这句话在哪个年龄班说得最多?怎样的老师会让幼儿更早说出“我不会画”?
答:……
问题还有,回答仍在继续。希望一线老师根据自己的经验,继续自问自答,并将这一方式融入更多教育现场之后的反思环节。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艺术领域的目标清楚地指向两个重要方面——一是感受与欣赏,二是表现与创造,并将培养幼儿艺术的兴趣、大胆地自我表现与创造作为核心内涵。为此,《指南》针对现实中有悖于这一核心内涵的传统“范画教学法”以及“好不好”、“像不像”的作品评价观,给予了否定。然而,这竟然引起了一线幼儿教师的强烈反响,普遍表示,没有了“范画”,就不会进行美术教育活动了。这让我感到十分吃惊,难道我们的幼儿园美术教育已经狭隘到就是教幼儿画画吗?原来幼儿自己画的画都是不被认可,或被认定为幼稚和错误的,一定要以范画为标准来矫正吗?
一、深刻理解“范画”
模仿是幼儿的天性,也是幼儿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也许,有教师会说,范画正是模仿学习的一种方式。我们必须指出,《指南》反对的是对范画的被动模仿,但并不意味着反对幼儿的模仿学习。《指南》艺术领域有多处提到了幼儿的模仿,但强调的是自发模仿,而非被动模仿,强调的是个体从自己的需要出发进行的主动模仿,而不是集体统一的被动模仿。因此,当我们创设了艺术的环境,投放了各种丰富的材料,幼儿就会在自己需要的时候有选择地进行自发模仿。
当幼儿自发模仿绘本上的某页插图时,这页插图可以说是范画;当幼儿自发模仿了教室里挂着的某幅名画,这幅名画也就成了幼儿的范画;当幼儿自发模仿了某件艺术品进行制作,这件艺术品也算是手工的范例。但必须清楚的是,这里的范画和范例已是幼儿的感知对象,幼儿通过模仿再现的是对这一对象的感知印象。不同的幼儿去模仿同一个对象,因为认知不同、感受不同、印象和兴趣不同,模仿出来的作品也并不会一模一样,因为幼儿不会像成人那样去写实。但是,传统幼儿美术教育中,老师为了适合幼儿模仿,将线条、形状从事实形象中抽象出来,把提供的范画变成一种概念化符号化的模式,而这种模式画舍掉的是事实真相中那种可感可知的灵动。这类范画是一种画法的示范,所以体幼儿画出来的都是一模一样的,所不同的只是线条的流畅感和形状的大小比例,而这只是与幼儿精细动作和认知发展的水平有关。
强调幼儿的自发模仿,是不是就不能进行集体性的模仿学习了呢?当然不是。集体写生活动就是一种很好的集体模仿学习,写生的对象也是一种范例,但这种范例是真实的。对这类真实范例进行模仿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幼儿感知的过程。必须注意的是,幼儿写生与成人写生有很大的不同。幼儿为了再现眼前的这个对象,会全方位地对这个对象进行观察和感知,然后将自己所感知的印象画下来,所以他们的写生画会有多个视角的观察同时显示在一个画面上,并不像成人只是根据个视角对外形特征进行写实。所以,写生作品对幼儿来说也体现了明显的个体差异,我们必须尊重这种差异,尊重幼儿在这个年龄所特有的表现方法。
所以,对“范画”有一个理解的问题。提供艺术作品、实物和提供简笔模式画相比,让幼儿自发模仿和以统一的要求让幼儿照着模仿相比,画自己感知的对象和画没有任何体验的对象相比,都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既有对范画的不同理解,也有对教学方法的把握。同样是幼儿的模仿,《指南》反对的是照着范画进行复制,而并不反对幼儿在感知真实的基础上用自己的方式再现。
二、关于幼儿园美术教学中的自发表现与技能练习
也许,有教师认为,范画不只是为了教会幼儿画各种形象,而是通过模拟这些形象学会线条、形状、构图、比例、遮挡、色彩等美术语言。殊不知,构图、比例、遮挡等美术技能是要以认知和精细动作的发展为基础的。
试想:婴幼儿的母语交流是先学好了口语再来进行沟通,还是在沟通的过程中逐步习得并熟练语言的呢?最初,他们用发出的语音表示一个意思,后来用单词来表示整句话的意思,然后是多词句、简单句直至用复杂句来表示意思。同样,美术语言也正是幼儿在表现的过程中,随着精细动作和认知的发展逐步习得并成熟起来的。最初,幼儿或许画一根线条就表示一个人,后来会用一个圆来表示一个人,然后会画出单线的肢体表示一个人,最后画的人细节越来越多。其中,线条从不流畅到流畅,形状从不工整到工整,从不会择色到会按物取色,从比例失调到逐步协调。当然,这一过程需要有大量自发表现的机会,就像口语的熟练必须在大量语言交流的机会中实现一样。
艺术是一种表现性的活动,表现的是自己对事物的理解和感受,激发幼儿画画冲动的是幼儿自己对事物的印象,而不是画画的技能,所以,没有感受就没有表现。照着范画临摹出一模一样的作品,那叫复制,不是表现。复制对技能的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的技能复制出的作品就不像。而表现则自由得多,每个幼儿是在自己的水平上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现的,哪怕没有什么技能也能表现。一个从未训练过艺术技能的婴儿听着音乐高兴地扭动着身体,是在表现自己的情绪,当他在纸上随便画了几道线说是小草,点了一个红点说是花,那也是在表现自己对小草小花的认识。
因此,表现与技能是不能划等号的。至于表现能力,与技能或许有关,但也决不是因果关系,即技能的提高并不必然导致表现能力的提高。如果技能很高但缺乏感知和想象,其作品也不会具有表现力的。我们就看到不少幼儿虽然绘画技能被训练得很好,但一离开了对范画的记忆就没辙,什么也表现不出来。
当然,艺术的技能不是不重要,而是在幼儿阶段不那么重要,至于最基本的技能,如线条流畅、形状规范、涂色均匀等,主要体现的是手的功能,这是在大量表现的机会中逐步成熟的,而不是我们教会的。至于比例、构图、透视等更专业的技能,或许在认知更加成熟的少年时代学习会轻而易举,而在幼儿阶段却要付出更大的意志努力。这种意志努力会迫使幼儿被动学习,从而扼杀艺术的兴趣,抑制艺术想象和创造,因此提早训练艺术技能往往得不偿失。
三、幼儿画画的游戏性
相比引导幼儿习得技能的功力目的,我们更需要正视幼儿画画的游戏性,因为幼儿画画与游戏一样具备表征功能、叙事功能。
(一)幼儿画画的表征功能
我们知道,3~6岁的幼儿正处于绘画发展的象征期。正如象征性游戏那样,幼儿不会因为某种实物的缺乏而停止游戏,他们会寻找替代物来表征他们想要表现的事物,比如用一根木棒当枪,玩打仗的游戏;用一块积木当手机,玩假装打电话的游戏。而替代物与真实的物品之间并不像,我们为什么能够容忍呢?因为那是幼儿的游戏,不用当真。通过幼儿的装扮动作,我们看懂了幼儿运用替代物而表现的行为,甚至为他们能够大量使用替代物来表征各种事物,来反映他们对生活的感知而感到高兴。正是通过这种表征,他们象征性地实现了自己的意愿。
其实,幼儿画画与装扮游戏有异曲同工之处。幼儿是用线条和图形的各种组合来表征他们想要表现的事物,同样这种图形与线条的组合与实物的原型之间很不像,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认可了呢?因为我们忽视了画画也是幼儿的一种游戏,而将其作为幼儿的一种工作来对待。正如我们反对老师为幼儿的角色游戏制作好多逼真的物品,去限制幼儿的想象性表现,我们也反对老师总是为幼儿画画提供示范,去限制幼儿更多样的想象性表现。其实,只要去倾听幼儿说自己的画,我们就能看懂幼儿自发表现的绘画作品。
(二)幼儿画画的叙事功能
象征期的幼儿通过游戏叙事,在装扮游戏中幼儿将生活中的感知经验转化为游戏情节,通过行为扮演了“家庭”、“医院”、“商店”等丰富的主题脚本。
幼儿画画具有同样的功能。幼儿将生活中的感知经验转化为平面视觉形象,通过图形构思了一个个有关自己的故事,创编了一个个想象的故事。与边行动边构思故事情节的装扮游戏一样,幼儿在画画时也是边画边构思情节的。当幼儿的故事情节丰富时,会画满整张纸。但与老师出示范画来要求幼儿“画满”不同的是,老师在进行范画演示时,要求幼儿从落笔开始就要为“画满”而考虑比例了,而幼儿游戏般的画画则往往是从局部开始,边画边叙事,逐步画满。
在艺术家和美学家看来,游戏是艺术的初级形式。幼儿阶段不正是通过游戏以及游戏般的画画,来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并通过表征和叙事来孕育幼儿的艺术想象和艺术创造力的!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2012年12月:谈幼儿美术...小陶123阅读人气:1127
- 读《幼儿美术教育探索与实践》...duzhiting阅读人气:1364
- 论幼儿教育的“规矩”不合拍的音阶阅读人气:517
- 2011年9月:幼儿美术教学...小陶123阅读人气:1057
- 幼儿园艺术教育的意义和感受蝴蝶王子阅读人气:1155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什...yangjili阅读人气:2515
- [园长管理]幼儿教育教给孩子什么?阅读人气:1622
- [园长管理]我学英语教育的大专,请问考幼...皮皮阅读人气:1182
- [业务管理]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内容...静夜清风阅读人气:2438
- [业务管理]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受幼...香蕉蕉阅读人气: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