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园本教研:从研“课”到研“学”

作者:金晔  来源:上海静安区华山美术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5-28

      我园曾通过反复“磨课”提炼出了设计美术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形成了有关操作提示,积累了一些比较成熟的集体活动方案。在实践中我们也发现:这样虽然解决了教师集体教学活动中的操作性问题,但并没有帮助教师真正内化教育理念。因为研“课”往往站在教师的角度思考教学内容的选择、活动形式的设计等,很少从年龄特点、幼儿发展水平等方面作深入分析。因而,一旦教学情景变了,教学对象变了,教师就会无法把握。因此,我们意识到,要真正帮助教师获得专业成长,就要从研“课”转向研“学”。
      一、学会观察幼儿
      要帮助教师将关注点转向幼儿,首先要帮助教师学会观察幼儿。
      1.研训结合学习观察技术
      通过对教师的访谈与调研,我们发现教师有观察幼儿活动状态的意识,但缺乏科学的观察方法,更缺乏解读幼儿行为的能力。专业培训机构虽然能够给予我们技术支持,但他们的培训专业性太强,缺乏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最后,我们决定借助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以研修结合的教研方式让教师在培训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具体方法如下:
      ●同步学。是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学习观察方法,了解美术领域观察评价的要点。同时,通过教师与培训者的互动,形成幼儿美术教育的观察方法与评价指标。
      ●同步看。是与观察技术培训同步进行的,目的是帮助教师学会运用观察技术。在集中培训观察技术和方法的基础上,走进教学现场学习运用观察技术和方法。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让教师在培训者的现场指导下学会如何捕捉观察对象的行为、语言等,学会观察、记录。
      ●同步讲。是培训者与教师分别讲述同一情景中记录下来的观察案例,从中分析观察记录的科学性、有效性。同步讲的过程更多是观察方法的传递,教师在倾听培训者讲述案例的过程中可发现自己在观察技能方面的不足,培训者则从教师的案例讲述中捕捉共性问题,生成新的培训主题。
      2.录像回放促进有效观察
      通过前期的研训,教师基本掌握了观察、记录幼儿行为的方法,但能否有效运用,还有待实践验证。我们采用录像回放的方式帮助教师更有效地进行观察、记录。我们先让教师在同一教学情境中进行集中观察并记录。同时指派若干熟悉活动目标、流程,了解观察与指导要点的教师全程摄录幼儿的活动过程,力求真实地记录幼儿的行为、语言和态度,为教研中再现幼儿的学习过程提供详实的素材。然后,我们在教研活动中通过回放录像再现教学情景,让教师对照、分析自己的观察是否全面、准确,能否敏锐地观察并记录有价值的信息。在对照、分析基础上进行补充、完善,对幼儿的行为、语言作出分析和评价。
      录像回放不但能真实再现教学情景,还能根据需要暂停或切换某个情景,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二、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
      从研“课”中完成教学目标,到研“学”中学会观察幼儿,教师的视角在转变,为引导教师将视角转向关注幼儿的长程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帮助教师把握幼儿年龄特点,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在学习中了解幼儿发展需要
      我们首先组织教师学习儿童发展心理学、儿童学习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书籍,帮助教师从理论上了解幼儿发展需要。而后,我们又组织教师进行课程实施常态调研,让教师根据各年龄段幼儿发展目标和各领域发展目标,整理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课程内容。我们认为教师整理课程内容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它既能帮助教师熟悉现有的课程内容,又能让教师再次思考课程内容的编排是否符合幼儿发展需要。
      2.在专题系列研讨中了解幼儿发展特点
      在专题研讨过程中,我们通常以一个专题为线索。贯穿三个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系列研究,目的是帮助教师从了解某一年龄段幼儿发展特点入手,对3~6岁幼儿的发展特点有比较完整的了解,从而建立关注幼儿长程发展的意识。比如,在教研基础上,我们以绘画活动中幼儿造型能力的培养为专题,开展了“画自己的童‘画’”的研究,并贯穿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小班——“自主涂鸦”,其核心内容是让幼儿自主涂鸦,教师要学会解读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的创造,读懂幼儿的画,在教师的鼓励中让幼儿在绘画活动中更愉悦、更大胆、更投入、更享受,激发更大的创造潜力。中班——“从观察到画画”,其核心内容是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在观察中举一反三,并在绘画活动中有信心表现新的图像,有更细致的表现,为今后想象和表现更丰富的图像奠定基础。大班——“从表象积累到创意表达”,其核心内容是观察、体验、表现、创造,教师要顺应幼儿的需要,给予幼儿自主表现和大胆想象的机会,支持幼儿富有个性的创造性表达,满足幼儿表达自我、释放情感的需要。以一个点为切入口,形成小、中、大三个年龄段的系列研究,可以使教师了解幼儿的发展规律以及在不同的发展节点推进幼儿发展的指导策略。教师从系列专题研究和实例分析中内化对美术教育基本理论和幼儿发展规律的认识,获得可以借鉴的方法、经验,用科学的方法推进幼儿发展。
      3.在作品解读中把握幼儿发展规律
      一般来说,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能够反映其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因此,收集并解读一个阶段内幼儿的美术作品,就会发现幼儿美术水平的发展轨迹。我园将收集的幼儿美术作品作为教研资源,帮助教师通过对幼儿作品的解读分析,了解幼儿阶段性的发展特点。通常我们会采用典型作品分析法,即收集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时的幼儿作品,对照领域发展目标,在比较分析中把握年龄段发展特点及其典型性表现特点。我们还会采用群体作品分析法,即将收集的三个年龄段所有的美术作品集中呈现,帮助教师通过横向比较发现同一年龄段幼儿的共性特点和发展差异,通过纵向比较发现小、中、大班幼儿美术表现能力的发展规律。
      三、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
      在研究初期,我们设计美术活动往往注重形式的新颖,材料的奇特,我们简单地认为,只要形式新颖,幼儿就一定会喜欢,只要材料奇特,就一定能激发幼儿的创造和想象。因此,我们曾经有过在方案设计时研究得轰轰烈烈,但后续调整和推进却缺乏的现象。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促使我们回归教育的本源,将如何满足幼儿发展需要、关注幼儿的学习特点作为教研主题。
      1.体验、感受幼儿的学习过程
      体验,即让教师动手、动脑、动嘴,通过亲自操作拟投放的活动材料、学具,体验幼儿的学习过程。以美工专用室活动为例,以往我们的做法是,活动方案设计好后就直接准备材料,然后投放给幼儿,现在我们要求教师完成活动方案的设计后还要“想、做、讲”。想,即研读方案,关注目标制定、材料选择、活动形式等是否凸显核心教育价值等;做,即教师在模拟操作中体验幼儿学习的过程;讲,即在现场观察幼儿学习过程的基础上研究活动设计的适宜性,研究幼儿的学习特点及教师的有效支持。体验操作的过程,让教师经历了幼儿的学习过程,感受到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有了发现问题的意识,能从幼儿的经验和学习特点出发考虑问题。
      2.观察、了解幼儿的学习特点
      我们认为观察是教师了解幼儿学习特点的有效途径之一,所以,我们要求教师广泛、持续地观察幼儿的活动过程。并用文字、摄像等方式进行记录。我们还引导教师在大量观察基础上比较、分析不同年龄段及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学习特点,据此调整自己的教育行为。
      比如,我们原先投放的沙画材料是专用的沙,虽然我们做了相关的防扬沙的保护措施,但玩沙过程中手上还是会沾上沙,于是,我们从幼儿的安全角度出发对沙画材料进行了研究。最后选用了细颗粒的玉米粒,既安全又能达到沙画的效果。比如,“糖画”游戏是模拟民间艺人用麦芽糖裱画而设计的游戏,我们用蛋糕裱花袋灌入颜料让幼儿在瓷砖上裱画。游戏初期,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满足于挤颜料的动作,感兴趣的是颜料在瓷砖上留下的痕迹,他们更喜欢在一块瓷砖上添加不同的颜色。于是,我们增加了颜料等游戏材料的数量,给了幼儿充分的探索时间,而没有过早要求幼儿创作有形的图案,以满足幼儿的探索需要。
      从研“课”到研“学”,让教师在持续的研究中认识和尊重幼儿发展的规律。研“学”氛围的形成,使我园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有所提升,进而促进了保教质量的提高。
编辑:cicy

上一篇:一堂生动的科学活动——即课堂教学研讨活动

下一篇:幼儿合作性美术活动的初探——课题申报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