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轮值制”的实践探索
作者:祝晓燕 来源: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学前教育研究中心 上传时间:2013-12-23
[摘 要] 园本教研“轮值制”,是基于“民主、平等、合作、互信”的教师发展共同体通过典型案例、聚焦实践问题,轮流组织开展周期性园本教研活动的教研策略,具有轮流性、实践性、周期性等特征,是激发教师教研热情、唤起教师自主发展意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策略。在实践运用中,园本教研“轮值制”还须特别关注专业引领、教研品质、教研活力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 轮值制;园本教研;教师专业成长
随着《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学习贯彻的逐步深入,我们认识到,幼儿园教研的内容不仅要有静态的知识,也要有动态的实践;既要有显性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也要有隐性的情感态度、伦理的熏陶。教研的过程不仅要关注教育教学实践与理论的发展,多维度、更深广地研究教育教学现象、问题和对策,更要引导教师全面地对自己的专业实践、专业活动以及个人的专业发展进行反思性探寻。因而,园本教研应该从方式、内容、策略等角度进行整体设计,更多关注教师的自我体悟和专业认同,唤起教师对专业价值和专业角色的重新审视,以及专业发展的自主性。然而,回顾走过的教研之路,我们可以发现园本教研中“教师主体性缺失”的问题十分突出和严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忽视教师的差异性,较少关注教师不同的学习方式,较少考虑不同教师的兴趣和需求,教研活动对不同年龄、阅历、经验的教师的针对性不强;忽视教师的参与性,主要采取“自上而下”“单向传授”的方式,使部分教师处于被动状态,动态生成性研究内容偏少,较少关注对话反思中产生的新问题;忽视教师的反思性,教师们缺乏主动反思、独立思考、发现与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无法真正实现“主动与课程对话、与自身对话、与同伴对话、与幼儿对话”;忽视教师间的合作,教研过程往往是一言堂,绝大多数的教师是“轻松”的听众,幼儿园缺乏合作研究的机制支持,教师缺乏合作的意识等。为改变这一现状,我们进行了园本教研“轮值制”的实践和探索。
一、园本教研“轮值制”的内涵与特征
轮值,即轮流值班。轮值制,作为一种“民主、开放,平等、互信”的管理机制,在各个不同领域被普遍采用。园本教研“轮值制”,即是一种旨在激发教师教研的主体性、唤起教师自主发展意识的教研策略,它会形成基于“民主、平等、合作、互信”的发展共同体——“轮值小组”,通过典型案例、聚焦实践问题等方式,轮流组织开展周期性园本教研活动。“轮值小组”由教师自主组建,组员分担周期内园本教研各项工作,并轮流担任“轮值主持人”。轮值周期一般为一个月,在每个轮值周期内,会围绕一个专题开展多次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以不断改进教师们的专业技能,塑造其专业伦理,培养其专业问责精神,建设专业共同体。[1]因此,“轮值制”既是一项管理机制,也是建构教师发展文化的策略。
“轮值制”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一是“轮流性”,教师从以往的“旁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甚至“领导者”。更多的教师轮流走到前台,园领导则隐退到幕后实施隐性指导;二是“实践性”,教研案例均来自一线教师实践中常见的典型事件,具有鲜明的实践指导意义;三是“周期性”,轮值有时间周期,表现为一个涉及事件观察、资源搜集、案例筛选、学习讨论、再实践反思、再总结提炼等多方面工作的螺旋式发展的过程,能够赋予教师更大的时空去学习与反思、交流与合作、实践与感悟。因此,随着“轮值制”的实施,园内教师会因为共同的兴趣与目标,而更易形成“专业发展共同体”。在此过程中,教师们会发现“我成为了我们”,并将“获得惊喜与赞美、深入学习的记忆、反思性的实践、独特的学习经验和继续努力的渴望”。[2]与此同时,“轮值制”还将促进教师对自身角色的认识,提高其自我认同,促使教师不仅体认与内化组织规约,而且更加主动地关注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提高专业反思能力。[3][4][5]
二、园本教研“轮值制”的具体实施步骤
园本教研“轮值制”的具体实施主要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发现问题、选取案例。引导教师们发现日常教育实践中具有典型意义的个体(或群体)教育事件,并提出话题、选取案例。然后,对各类典型案例进行筛选与统筹,排出一学期的“园本教研轮值表”。
第二阶段:组建团队、策划准备。对某一专题有研究兴趣的教师自由组成“轮值小组”,并自主协商分工,讨论制定“园本教研轮值策划书”,落实教研过程的准备、组织和反馈等任务。
第三阶段:案例解读、策略研讨。根据“园本教研轮值策划书”,通过“体验分享”“案例解读”“策略研讨”“信息资源拓展”等方式,采用“连环跟进式”,根据需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二至四次。
第四阶段:网络跟进、延展研究。由轮值小组成员后续跟进网上研修,即在滨湖教师研修网的协作组“专题讨论区”发布“研究报告”.“研讨过程实录”“相关信息资源”等,支持教师们继续反思交流、反馈实践、拓展学习、深化体悟,以帮助教师建构“属于个人的独特的默会性知识”。[6]
与常规教研方式相比,我们可以看到“轮值制”在活动主角、时间、内容、方式、结果等方面与常规教研方式很不同,体现了鲜明的轮流性、实践性、周期性等特征。就主角来看,如前所述,“轮值制”让教师成为主角,从以往的“旁听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甚至“领导者”。园领导则随之改变了原先在园本教研中的指挥角色,隐退到幕后实施隐性指导,如一起预设、构想、交流、鼓励、帮助树立信心等。就时间来看,“轮值制”让研究成为一个“周期性的过程”,在“学习一实践一反思一再学习一再实践一再反思”的不断循环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内容来看,“轮值制”更具实践指导意义,其研讨案例均来自一线教师实践中常见的典型事件,并鼓励教师围绕案例进行对话、反思,寻求策略或提出新的问题。就方式来看,“轮值制”让教师介人研究的主动性更强,小组成员协作完成案例准备、教研过程的设计与组织、后续网上研修等工作,是一个互助、合作和交流的过程。就结果来看,轮值制更关注教师的个体化需要,让研究时间的延展性更强。研究报告公示、信息资源拓展、专题讨论区的继续研讨等,都有利于教师进一步内化认识,形成个人化的经验。所以,教师们普遍很欢迎这种新的园本教研制度,并普遍反映通过实践“轮值制”,提升了他们对园本教研的意义、对专业共同体的价值、对专业发展内涵与过程的认识与感悟,激发了他们开展园本教研的热情,促进了其专业发展。
三、园本教研“轮值制”在实践中须关注的问题
如何进一步发挥园本教研“轮值制”之于教师专业成长的价值,我们还有必要进一步关注和重视以下问题:
(一)关注教研方向,重视专业理论的引领
在园本教研“轮值制”实践中,同伴互助、合作反思是基本方式,但国内外长期的实践经验证明,如若没有科学的专业知识、技能和革新的理念做引领,常常会出现“萝卜烧萝卜”现象,自囿于同水平反复,甚至走人误区。《礼记•学记》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我们需要强调教师对专业发展内涵的合理辨识与主动建构,强调教师对专业经历与专业经验进行深度叙述与反思性理解。因此,适时的专家名师介人、专业理论引领是必要的。
(二)关注教研品质,重视教师倾听、质疑等合作习惯的培养
教研品质,源于品质教师。教师的积极合作行为,是提高园本教研“轮值制"有效性的重要因素。有研究者认为合作需要教师具备以下良好习惯:“坚持,控制冲动,倾听时能谅解并移情,力求精准,质疑,能把过去的知识应用到新环境,清楚正确地思考与交流,通过多感官搜集资料,怀着好奇和敬畏响应,承担冒险时的责任,发现幽默”等。[7]教师群体趋向积极的行为习惯,有利于教师自我的积极调适与相关心理机制的培育,并会促进教师个体对身份、角色和专业价值的合理认同。[8]
(三)关注教研活力,重视“支持性”教研氛围的营建
教师的专业发展归根是自我实现的价值追求。教研过程如果没有了愉悦感和成就感,教师便会失去“价值感”,教研活动便会逐渐失去活力。因此,园本教研“轮值制”的实践应十分重视“支持性”氛围的营建,这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主体性问题、目标问题、动力问题以及发展路径问题。[9]为此,应尊重教师的差异,珍视每个人的贡献,相信每个教师是独特的、优秀的;心理支持和物质激励相结合,让教师们得到更多指向具体言行的赞美,得到学习机会、物质奖励等惊喜。同时,还要建立并丰富教师成长档案,注重收集和彰显教师们“包括价值、信念、情感和伦理在内的意识形态和教学思想的改变、教育行为的改变、或是材料和活动的改变”[10]的具体案例,从生命关怀的角度研究教师的发展,将教师专业发展与个人成长相结合,关注教师的生命意义和价值。总之,开放、信任、关怀、富有支持性的教研氛围,能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中“自我”的觉醒与生成,从而形成持续的教研活力。[11]
参考文献:
[1]许楠.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组织维度[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7]顾荣芳等.从新手到专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O:131,130.
[3]翟艳.幼儿教师专业认同对教师专业发展影响的个案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4][9][11]孙二军.教师专业发展中的自我认同[D].陕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5][8][1O]孙二军.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的自我认同[J].教育探索,2009,(11).
[6]朱家雄.幼儿园:理论的错读、误用与实践的纠结、无奈[J].幼儿教育(教师版),2013,(51).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市一等奖:“跟进式”园本教研...世外仙姝阅读人气:1364
- 走进房山长沟,感受园本教研gege阅读人气:1136
- 谈教研员在园本教研中的引领作...秋水依叶阅读人气:1306
- 园本教研方法培训之一“叙事研...翘翘阅读人气:1544
- 幼儿园园本教研情况调查表翘翘阅读人气: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