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生活式早教”

作者:熊亮芬  来源:  上传时间:2013-11-28

      这些年流行说“生活式早教”。真正的早教,并不是教会孩子多少“本领”,而是着重于孩子身心全面发展,让孩子有好的亲子关系和社交,让孩子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由快乐地成长。
      早教融进生活,孩子获益多
      对于0—3岁的孩子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活动场所,与家人的相处也是最主要的“社会活动”。 “生活式早教”就是让孩子从日常生活中接触、了解世界,进行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和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美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性教育学者黛布拉•哈夫纳在她的著作中曾提出“可教时机”的概念。虽然她提出这个观念的着眼点主要放在儿童性教育方面,但实际上针对O一3岁的幼儿,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存在着“可教时机”,关键在于父母如何援引和利用。
      比如,我的同事小戴,她从未让自己儿子上过早教班。小戴儿子四岁才上幼儿园,但他懂得很多其他小朋友不懂的东西。大家都很惊讶,问小戴是怎么教会孩子的。小戴说:“青蛙和蝌蚪的关系,是靠我们郊游时看到蝌蚪,再结合《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了解的;所有汽车标志和车型,也是从散步时边走边认汽车开始的;对植物的兴趣,也是从散步时或去公园时学着辨认开始的……”当然,小戴也承认,她和孩子爸爸没少花功夫,比如周六要去公园,爸妈周五晚上就得做功课,在网上找一些植物的图片,诸如此类的“功课”没少做。
      生活式早教,绝不是教生活琐事
      “生活式早教”的核心就是让孩子们——尤其是0—3岁的幼儿——回到家庭中、游戏中和生活里学会生活。
      我认为,“生活式早教”离不开以下三个重点。
      第一,毫无保留的爱与包容。根据儿童发展的规律,0—3岁是孩子认识世界和建立人生观、价值观、健康的人格等等的开始阶段。这个时期孩子对任何事物都是好奇的,尤其是两岁以前的口唇期,孩子认识事物就是通过用嘴巴去咬、用舌头去舔等等动作进行认知。稍大以后开始通过语言的发展、肢体动作的发展来认识世界。这个时期孩子最需要的,除了父母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认知事物外,还包括父母给予孩子毫无保留的爱和包容,允许他们在重复尝试中“学习”。
      三岁以前,父母哪怕什么都不教孩子,但只要陪在他身边,让他感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也会让孩子未来拥有健康的身心。凡是跟知识、能力等等挂钩的东西,都可以再学习,唯有爱,在这个年龄段缺失的话,将终身都难以再弥补回来的。“生活式早教”的基础条件之一就是:由父母自主进行,在生活中,在让孩子感受到爱的氛围里进行引导和教授。需要留意的是,“教授”的不只包括知识,还有情感的表达和传递,人际关系最初模式的建立,甚至好的学习方法的建立等等。
      第二,“身教”重于“言传”。“生活式早教”更多应该是“爱的教育”,同时也要求父母自身的观念和教授方法要高于传统家庭教育。我国传统家庭教育有个说法叫做“言传身教”,实际上在实施过程中,往往是“言传”得多,“身教”得少。说“宝宝要乖,早晨起来要刷牙,做爱清洁的好宝宝”,不如带着他每天早上玩“一起刷小牙”的游戏。更多的“身教”会充分调动幼儿在发育过程中善于模仿的一面,进行“生活式早教”。
      第三,根据最早提出“生活式早教”概念的美国“PAT”运动(意即“parents as teacher”,让父母成为老师)的主张:早期教育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要想抓住生活中每一个“可教时机”,父母需要付出的心力是相当大的。这个世界上什么学校都有,唯独没有教人如何做父母的学校,这项“技能”只能靠每个人自己摸索。
     “生活式早教”从父母的“自我教育”入手
      这也就意味着,想要对孩子进行“生活式早教”,就得先从“自我教育”入手:在小生命到来之前,确定自己的身心已做好准备,迎接他和他可能带来的各种麻烦,用爱解决问题;从孕期开始,直至整个养育孩子的过程,都善于学习,保持愿意学习先进有效养育经验的心态,善于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了解婴幼儿每个发展阶段的身心特征,“对症下药”地进行教育引导等等。
      总之,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是:孩子就是我们的一面镜子,我们的表现会在他们那里得到反映。想养育出一个身心健康、优秀出众的孩子,先从自己做起吧。
编辑:cicy

 

 

上一篇:如何有效发挥家园合作的教育作用

下一篇:做好家长工作的几点策略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