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预备说

作者:袁贵仁  来源:《中国教师新百科》――幼儿教育卷  上传时间:2004-12-03

Shenghuo yubeishuo


生活预备说(instinctive preparation theory of play) 19世纪德国学者格鲁斯(K.Groos)以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从公益角度提出来的。亦称能力练习说(practive or pre-exercise theory)。他认为,游戏具有生物适应的机能。剩余精力说没有充分地认识到游戏的价值,自然发明的游戏并不是无伤害地发泄剩余精力的途径,而是为今后严肃的生活作准备。游戏是对与生俱来的但不完善和不成熟的本能行为的练习。小动物游戏是由于游戏在生存斗争中是有用的,它能帮助小动物适应未来的生活。


理论依据 ①通过观察格鲁斯发现,游戏期的长短与动物在种系演化的阶梯中所处的地位的高低有关。低等动物的本能行为生来就是成熟的,不学而能。这些动物无幼稚期,因此也不需要游戏。游戏只限于高等动物,它们的幼稚期比较长,或者说它们生下来以后,与本族生存有关的机能不成熟,需要经过一段时间才能成熟起来。游戏正是幼稚期特有的现象,而且动物机体越复杂,幼稚期越长,游戏期也就越长。


②他观察到小动物的游戏活动是对未来严肃的生活活动的模仿。游戏是一种练习本能的普遍冲动,它与模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动物生来不成熟的本能在实际需要它们之前必须通过游戏加以练习。在游戏当中,通过模仿,使成年生活所必须具备的以本能活动为基础的能力得到锻炼,并趋于完善。所以游戏就是学习和练习,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小动物只有通过游戏才能用个人经验来补充与生俱来的不完善的机制。


游戏分类 格鲁斯注意到儿童的游戏随着儿童的发展而变化,于是将游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练习性游戏,包括感知运动练习和由此演变出来的高级的心理能力练习(如规则游戏、分类等)两种;另一类是社会性游戏,包括追逐、打闹类的游戏,以及模仿性游戏、社会性游戏和家庭游戏(戏剧游戏)等。这两类游戏,最先出现的是第一类游戏,它的作用在于促进自我控制的发展;然后出现第二类游戏,它的作用在于形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格鲁斯的理论所引起的主要的争论问题是:①是否有必要将严肃的成年期所需要的行为技能的知识灌输到儿童特殊的游戏活动中。②这种理论过多地依赖本能概念,并将其作为儿童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然而,格鲁斯的理论也对游戏的研究作出了不可否认的贡献,如他解释了为什么游戏主要出现在幼年期这一充满争议的假设,并成为第一个强调练习在游戏中的作用的人。



 

关键词:生活预备

上一篇:活动区活动

下一篇:游戏与课程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