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抛球”,点亮精彩
作者:吴卫红 来源: 上传时间:2013-06-19
众所周知,幼儿园教学犹如球场,教师的提问则犹如球场上的抛球,对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抛得好,则能激起孩子思维的火花,提高孩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活动精彩纷呈。然而,无论是平时的教学活动,还是各级各类的教学竞赛活动,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集体活动中讨论气氛不热烈,许多孩子不爱发言,启而不发,呼而不应,活动效果可想而知!那么,教师应如何艺术“抛球”,才能点亮活动的精彩呢?
精心“设”
苏格拉底说:“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维的诞生。”教师恰到好处地“抛球”,不但能引起孩子的认知冲突,而且还能激发孩子积极探索,促使其知识内化。因此,好的问题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在充分吃透教材、了解本班幼儿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出来。这些问题,不仅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体现教材的重难点,还要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已有经验、最近发展区,使设计出来的问题难度适宜,孩子们能体验到“跳一跳,够得到”的喜悦感。如:在小班综合活动《有趣的蔬菜》中,教师A先让孩子们摸摸自己手中的蔬菜,然后提问道:“你的蔬菜宝宝摸上去感觉怎么样?”其中有一个孩子举起手中的黄瓜说:“光滑的。”教师A将手中的茄子伸到她面前,对她说:“你摸摸我的茄子,摸上去感觉怎么样?”该幼儿摸了摸老师的茄子,说:“光滑的。”教师A:“哦!光滑的。你的黄瓜也是这样光滑的吗?”该幼儿摇摇头说:“不是光滑的。”教师A:“哦,你的黄瓜不是光滑的,是粗糙的,对吗?”该幼儿点点头。在这里,教师A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本班孩子的特点及小班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年龄特点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既注意开放性,又有针对性,因人施问,使每个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地探索,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巧妙“抛”
如果说精心的设计是有效提问的前提,那么,巧妙地“抛”则是有效提问的关键。教学活动中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要求教师善于观察,随机应变,巧妙地“抛球”,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如在中班阅读活动《小兔的生日》中,小兔被气球带上了天。教师抛给孩子们一个问题:“小兔被气球带上了天,兔妈妈真着急呀!怎么办呢?”教师那着急的表情及语调,深深地打动了孩子们。有孩子提议:“我们请长颈鹿来救吧。”教师B说:“行呀!但是,如果长颈鹿的脖子够不着怎么办呢?”孩子们纷纷出主意:“请小猴爬到它脖子上救。”“请小猫爬到它脖子上救。”教师B继续引导:“除了可以请长颈鹿,还可以请谁帮忙?”有个别孩子建议:“请小鸟把气球戳破不就行了?”这时,马上有孩子提出反对意见:“不行,这样小兔会摔死的。”教师B说:“对呀,那怎么办呢?”孩子们争先恐后,有的说:“几个动物拉块布在下面等着,小兔掉到布上就没事了。”有的说:“在地上垫上海绵也行。”有的说:“在地上铺很多草就行了。”……在这里,教师B巧妙地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又巧妙地将“球”抛给孩子。孩子们认真思考,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获得了更为广泛的学习经验。
智慧“追”
教师在备课时除精心设计好问题外,还要思考哪些地方可以让孩子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实际教学中,教师还要随机应变,善于智慧地追问,使班上不同层次的孩子都能获得发展。如:在大班阅读活动《快乐的蹦蹦床》中,教师C让孩子们在自由阅读的基础上将自己看不懂的地方提出来,其他孩子帮助解惑。有一个孩子指着第11页的图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刺猬刚刚把蹦蹦床戳坏了,现在又怎么能在蹦蹦床上跳呢?”贝贝说:“可能是动物们帮小刺猬想了个好办法,小刺猬就不会再戳破蹦蹦床了。”老师C追问道:“那它们会帮小刺猬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彤彤说:“把刺剪掉。”“不对,把刺剪掉会疼的。”浩浩马上反驳道。老师C接着追问:“那有什么好办法,让小刺猬不剪刺,又能在蹦蹦床上玩呢?”“给它穿上厚实的衣服。”红红说。“不行,还是要被戳坏的。”……孩子们争得热火朝天,有的说刺剪掉好,有的说穿厚衣服好。教师C灵机一动,话锋一转,说:“到底哪种方法好呢?先想想小刺猬的刺有什么用吧?”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小刺猬的刺不能剪,它可以用来背果子。”有的说:“小刺猬遇到坏人时,可以将自己缩成一个球,球的外面全是刺,这样坏人就伤不了它。”有的说:“它的刺是用来保护自己的。”……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还是给小刺猬穿上厚厚的衣服比较好。在这里,教师C一再退后,智慧追问,巧妙地将接过来的球再抛给孩子,将个别孩子有价值的经验呈现在全体孩子面前。孩子的思维碰出了火花,活动精彩不断。
适当“等”
适当“等”,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提问后要适当地等待,给孩子思考的时间,以达到调动全体幼儿积极思维的目的。“等”,究竟多长时间为宜,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时间太短,孩子会因思考不成熟而不敢表达;时间太长,很多孩子便会跑题,甚至会因无聊而与同伴玩闹。因此,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提问后的等待时间。例如,在大班社会活动《合作真快乐》中,教师D在幼儿看完录像《巧虎新发现——合作力量大》之后,提的每一个问题都留给了幼儿约2秒钟的时间进行思考;而在分组比赛“折衣服”这个环节中,教师大部分的提问都留给了幼儿双倍的思考时间,有些问题甚至等待了5秒钟,孩子们的回答非常精彩。可以看出,教师D非常注重幼儿的思维过程,能根据所提问题的难易程度给予相应的等待时间,使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思考问题,从而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孩子们的成就感明显增强。
总之,只要教师心中有孩子、有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随机应变,巧妙地抛问题,智慧地追问,适当地等待,就能与孩子有效互动,激发孩子思维的火花,使教学活动精彩不断。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精彩贴图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714
- 浅谈园长合理用人的艺术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1257
- 浅谈惩罚的艺术不告诉你阅读人气:1129
- 幼儿教师语言艺术的应用海豚201阅读人气:1566
- 陋室有大静《借我一生》精彩文...gege阅读人气:998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怎样上好艺术领域中的歌唱活动...燕子阅读人气: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