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的提问设置与指导策略
作者:李娟娟 来源:福建省厦门市莲龙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03-09
[摘要] 教师在幼儿看图讲述活动中常用的提问方式有描述性提问、判断性提问、分析性提问和推想性提问。教师的设问应紧扣主题,简单明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问题应具有启发性,能促进师幼积极互动;应有机结合多种提问方式,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 语言教育;看图讲述活动;教师提问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它通过色彩鲜艳的画面以及富有情趣的情节和内容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非常适合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教师在组织看图讲述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会用提问贯穿始终,因此合理、恰当的设问对保证看图讲述活动的教育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提问方式
提问是教学活动中最直接、最常用的一种师幼互动交流方式。在当前我国幼儿园教学中,教师提问仍然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教学环节。教师提问的质量直接影响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也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的效果。[l]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种提问方式。
(一)描述性设问
描述性设问是教师针对画面内容设置的问题,主要有“是什么?”“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谁?”“在做什么?”“是什么表情?”等具体形式。它要求幼儿用语言描述出画面人物名称及角色主要特征、动态等。描述性设问指向对整个画面的感性认识,有助于培养幼儿初步的观察力和捕捉事物特征的能力,主要用于看图讲述教学的开始部分。如在看图讲述活动“最大号的衣服”中,教师问:“图上有谁?它们在干什么?你们看看它们脸上有什么表情?”这种提问可以引导幼儿描述出故事的开端:“动物园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漂亮的‘衣服’,河马妹妹非常羡慕。”
(二)判断性设问
判断性设问是在分解画面的基础上要求幼儿进行综合判断而设置的问题,其提问形式主要有:“是什么关系?”“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是什么天气?”“什么不一样?”“什么一样?”这种提问方式一般也运用于教学活动的开始部分,目的在于启发幼儿的思考,引导幼儿就图画中事件发生的背景、时间、过程等要素进行观察和回答。如看图讲述活动“高高兴兴上幼儿园”中,教师问:“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天气怎样?”幼儿需依据画面上的内容来判断回答:“这是一个好天气,一大早,兔妈妈送兔宝宝到幼儿园上学。”
(三)分析性设问
分析性设问是要求幼儿对画面进行分析而设置的问题,主要有“为什么?”“是什么道理?”“怎么知道的?”等具体形式。它是对判断的追究,要求幼儿有依据地讲述。分析性设问一般用于故事的发展部分,教师引导幼儿讲述出故事的原委或起因。[2]这种提问方式对幼儿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幼儿认知思维发展水平还难以达到教师的问题预设水平,需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增加相应的辅助性提问或提示,通过引导幼儿关注图画中事件进展的关键性因素来启发幼儿思考,进而帮助幼儿得出比较合理的答案。分析性设问是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对幼儿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小班幼儿思维具有很强的具体形象性和直观性,逻辑思维能力非常差,所以分析性设问更宜在中班和大班教学活动中使用。[3]
(四)推想性设问
推想性设问是为刺激幼儿对画面内容判断分析后进行推想而设置的问题,主要有“没有画出来的有关系的内容是什么?”“之前会怎样?”“后面会怎样?”等具体形式。它可以激发幼儿的想像力,挖掘幼儿的发散性思维,一般适用于故事的高潮或结尾,是开发幼儿想像力的一种重要发问方式。推想性设问能为幼儿提供一个想像的空间,增强幼儿对画面的理解力,[4]也一般运用于故事情节的发展部分。
二、指导策略
传统的看图讲述教学常常会为孩子定下一个提问模式:“请小朋友仔细看看,图片上是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教学程序也有一个固定模式:教师出示图片,根据图片设计问题;教师示范讲或请能力较强的幼儿讲,或由全班幼儿跟着老师一起讲;最后概括图片内容并起名称。幼儿的思维被教师的问题框死了,教师成了活动的引领者、灌输者,幼儿成了被动的学讲者、消极的记忆者,不能引发幼儿思考与想像。这需要教师作以下改变:
(一)设问应紧扣主题,简单明了
提问是教师引导幼儿主动探索的方法之一。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提问的艺术对幼儿观察、理解、想像和表述构思均有重要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提问越多越好,相反,过多的提问容易分散幼儿的注意力,只有恰当而有针对性的提问才能起到应有的教育效果。[5]如在中班看图讲述活动“兔子搬家”中,教师应主要围绕“兔子在雨天搬家该想什么办法避免淋雨”这一点来提问,并要求幼儿学会正确使用动词“抱、背、顶、抬”等描述搬家的情节。教师就没有必要提与画面内容无关的问题,如时间、地点等。
(二)设问应层层深入,循序渐进
在活动中,教师要把握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观察水平,用富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幼儿根据画面提供的线索,大胆表述,层层深入,并要随时把握幼儿的思维动向。当幼儿在思维和讲述中出现断裂或者模糊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通过简单的是否问题对幼儿进行提示,从而提高幼儿思维的清晰度,引导幼儿讲得清楚、连贯、完整、有条理,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提高。具体而言,教师可以根据画面景物的远近、人物出现的先后、事件发生的前后来设问。首先,设问要从易到难。教师必须逐步增加问题的难度,由浅入深地提出问题,而不是提一个问题,就让幼儿望而生畏、失去自信心;其次,设问应由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这样才能紧扣主题,同时也为幼儿掌握故事情节提供条件;第三,设问应由具体到抽象。任何一项针对幼儿的教学活动都应该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来进行,对幼儿进行提问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幼儿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在提问时必须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具体的事物、事件发展上,但同时也要考虑幼儿的发展性问题,不仅局限于具体事物上。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教师要有意识地逐步锻炼幼儿的抽象思维能力,向他们提一些需要抽象思维才能解决的问题。
(三)设问应有启发性,能够引发师幼之间的积极互动
幼儿观察图片一般比较粗略,容易看到外部明显的动作和表情,而常常忽略图画内容内在的联系,这就影响了其对图意的表达,所以教师的设问必须具有启发性,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就图画内容的内在联系进行思考,以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6]如在看图讲述活动“猴子学样”中,教师可设计以下几个连续性问题:“这群猴子戴草帽是为了遮太阳吗?它们都对老公公伸出双手,是问老公公要东西吗?它们为什么也在搔脑袋,老公公为什么把帽子送到箩筐里?”通过这些问题启发幼儿积极思维,进一步领会猴子学样的滑稽、幽默之处。教师应避免提那些包含答案在内的选择性问题,对这样的提问,幼儿只是机械地回答“是”或“不是”,是不利于其积极动脑的。
(四)设问应有机结合多种形式,融汇贯通
教师在看图讲述活动中的设问主要是运用描述性设问、判断性设问、分析性设问和推想性设问,但要进一步引导幼儿挖掘画面的内涵,或对画面进行全面的综合、判断、剖析,还需将各种设问有机地结合起来。帕林斯卡就曾谈到,教师应帮助幼儿就内容的理解展开讨论,而不是只做字句上的重复;应灵活地利用幼儿的理解,使之与新知识联系起来。[7]如将推想性设问与分析性设问相结合、描述性设问与判断性设问相结合,做到融汇贯通,有机搭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幼儿思维水平的发展。
总之,语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表达能力、整合能力和运用能力。讲述活动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除看图讲述、排图讲述等主要以图片为依托的讲述活动外,还有情境讲述以及日常生活中教师有意识安排的一些谈话类活动。在这些活动中,教师要利用积极、有效的提问,努力促使幼儿想说、会说,在注意问题的简单明了、层层深入的同时,还要注意问题应紧扣主题、循序渐进,以促进幼儿在原有讲述水平上有所提高,并逐渐具有比较自如、灵活的驾御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6][7]王春燕,林静峰.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及其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1,(2).
[2]支娜.幼儿园集体教学中教师提问方式的特点与改进[J].学前教育研究,201O,(2).
[3]付晶艳,张莉.基于信息交流理论的幼儿数学提问分析[J].当代学前教育,2011,(4).
[4]徐柳明.教师提问对学生的情感影响研究[J].时代文学,2006,(4).
[5]陈羚.国外有关教师课堂提问的研究综述[J].基础教育研究,2006,(9).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浅谈大班幼儿区域活动中的环境...小杨16阅读人气:1994
- 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中有效提问...秋水依叶阅读人气:2478
-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指导策略仙林奇境阅读人气:1049
- 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自主性...相伴童心世界阅读人气:1293
- 幼儿珠心算学习的特点和指导策...402168521阅读人气:1543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游戏指导策略云眉阅读人气:1334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激发幼儿的兴趣...快乐天使阅读人气:840
- [园长管理]集体活动中,如何提高幼儿的规...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007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4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