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思考

作者:李美芳  来源: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上传时间:2012-11-20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要“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艺术活动中,幼儿能够自由创作富有个性的作品,充分表达自己的认知和情感,因此艺术活动是适宜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活动形式。
及到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如果过于强调技巧,追求统一标准,势必会限制幼儿创造力的发挥。因此,幼教工作者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重新审视艺术活动中存在的限制幼儿创造性思维发展的问题,并进行调整。以下笔者通过案例分析的形式进行阐释。
 
一、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幼儿期是创新觉醒的时期,也是各种创新活动开始出现的阶段。幼儿好奇、好问,喜欢探索,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少受成人条条框框规则的约束和限制,这些特点促使了创造性思维产生的萌芽。然而,幼儿期出现的创造性思维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极易被外界影响的特点,因此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愉悦、安全和谐的心理环境至关重要。
创造性思维包括意识、态度、能力三个层面的含义。即要有产生新异思想、方法的意识,一贯的、正确的对待创造性思维的态度和出新出奇的能力。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三个特点:流畅性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产生观念数量的多少;灵活性是指摒弃以往的思维方法,开创不同方向的能力;独特性是指产生不同寻常的反应和不落入常规的能力。幼儿期萌发的创造性思维是零星的、偶然的,而非连续的、稳定的,需要教育的作用加以促进和培养。
 
二、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土壤”
 
幼儿对于鲜亮多变的色彩、各种各样的声音、形态各异的物体有着更敏锐的感受力,而绘画、表演、音乐、手工等形式的艺术活动全方位地渗透着色彩、声音、节奏、形态等因素。
相较于其他形式的活动而言,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允许幼儿自由表达,幼儿可以有各种奇思异想,任思维纵横驰骋,天马行空。整个活动过程是开放的、发散的,而非封闭的、单一的,在唱唱、跳跳、画画、做做、玩玩等形式中,点燃幼儿创造的热情,尽情释放他们的潜能。
 
三、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艺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土壤”,但是在实践中可以发现,许多因素制约着幼儿创造力的发挥。下面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分析,具体说明幼儿园艺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
在大班主题活动“爱护牙齿”中,教师发给每个幼儿一张白纸,让他们以“爱护牙齿”为主题画画。开始画之前,教师提示说:“你画一颗牙齿、一个牙刷就表示应该每天刷牙;画一颗牙齿、一颗糖,在上边画个叉就表示不能吃糖果;画一颗牙齿和一个小虫子,就表示牙齿生病了。你们想想,可以怎么画。”幼儿开始画画后,教师巡回指导,提醒个别幼儿:“只画牙齿就可以了,你画一个人,就看不到牙齿了,嘴巴要画得大大的,这样就能看到牙齿。”听到教师这么说,有4个幼儿将纸翻过来,在背面开始画“大大的嘴巴”。活动结束后,全班33个幼儿交上来的作品中,有18幅画的是红红的大嘴巴,两排白白的牙齿,而画纸的另一面,有12幅是他们原来画“错的”,如补牙的锤子、医院、漱口的杯子等。
案例二
在区角活动中,嘉嘉在用雪花片搭模型,这时,教师突然大声说了一句:“现在放下手里的东西,去小便洗手,准备吃午饭!”嘉嘉猛地回头看了一眼教师,然后急急忙忙地拆开了模型,把雪花片放回筐里,急匆匆地跑向厕所。
案例三
在大班的表演区,几个喜欢表演的幼儿,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很高兴地跳着,教师用手机给他们放音乐。过了一会儿,教师对抱着吉他玩具的男孩说:“你站那边不行,应该站这边,这首歌不适合用吉他伴奏,不要弹了。”又对跳舞的幼儿说:“你们跳得不对,想想我们原来学过的舞蹈。”等大家按教师的要求站好以后,教师用相机拍了几张照片,这些照片将被用来制作家长开放日的海报。
 
()引导过程中的替代思考
 
案例一中,幼儿开始画之前,教师说的“你们想想,可以怎么画”是开放的问题,但她之前的几条提示又是指向非常明确的。在短短几十分钟的活动时间里,幼儿能够想到的与主题有关的线索是有限的,在教师如此细致具体的提示下,他们很容易避重就轻,按照教师的思路,依葫芦画瓢。所以,教师在幼儿绘画之初,应该尽量避免在引导过程中替代幼儿思考,给出指向性过于明确的提示。
 
()创作过程中的干扰和控制
 
案例一中,幼儿开始画画后,教师看到幼儿画的与她提示的不一致时,提醒幼儿只画牙齿就可以了,要把“嘴巴画得大大的”。案例三中,幼儿参加表演活动是因为发自内心的喜爱,不管呈现出来的是什么,他们乐在其中,他们在以自己的方式感受音乐,体会表演带来的快乐。艺术活动就是这样让人们感受美并愉悦身心的,可教师一次次重申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将幼儿的表现力局限在了一个很小的范围内。教师这些与目标紧密相连的引导与干预,极大地限制了幼儿创造力的自由发挥。
 
()过渡环节处理不当
 
案例二中,教师没有处理好区角活动和用餐之间的过渡。在区角活动马上要结束时,教师突然催促幼儿做用餐前的准备,很显然这对幼儿来说有点突兀,幼儿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但听到教师的指令后,只好慌乱地将没有完成的作品拆开,放回筐里,原先设想好的作品也只能放弃。如果每次过渡环节都是这样,如果幼儿有了多次类似的经验,不能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他们可能会减少创造性的尝试。
 
()评价标准及主体的单一
 
在活动中,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其实也是评价者,教师个人的偏好难免会反映在各个环节。在案例一和案例三中,教师的关注点是,自己想要的结果是什么,而并不关注幼儿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什么结果,也没有思考幼儿表现的结果与自己的设想是否一致。这种以教师为评价主体、以教师的喜好为评价标准的现象会让教师忽略了,幼儿其实是充满着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的。
 
四、在艺术活动中培养创造性思维的几点建议
 
艺术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与各种影响因素有关,如班级人数多、活动时间有限等,但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尽量减少人为的干扰因素,保护幼儿脆弱的、不稳定的创造性思维的萌芽。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作用
 
与创造性相关的非智力因素是指热情、自信心、动机、坚持性、兴趣等心理成分,教师应该重视这些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首先,当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后,应该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思考,因为幼儿比成人要花更多的时间去筛选、提取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如果教师急于求成,不能耐心等待,那么提出的问题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其次,幼儿在创作时,教师尽量不打扰、不控制,让幼儿能够自由表达,幼儿在无压力的环境下,会陶醉于充满乐趣的创造性思考中;再者,对幼儿的想法应该多鼓励,少批评,幼儿的新颖想法被肯定后的成就感、自信心,是其继续创作的持续的内部动机。
 
()尊重幼儿的独特性
 
幼儿成长的环境不同,身心发展特点不同,个人已有经验不同,他们对同一问题的感受也会有不同,同样一个事物,不同幼儿的关注点不同,不能要求所有幼儿都与教师有着同样的视角。在幼儿看来,“爱护牙齿”可以通过补牙的锤子、医院、漱口的杯子等来表现,而不仅仅只是“大大的嘴巴”和“牙刷”。对于幼儿源源不断产生的各种新异的想法,教师要做的只是尊重每个幼儿的独特性。
 
()和谐过渡,创造安全的心理环境
 
教师要做好不同活动之间的过渡工作,尽量减少幼儿的心理慌乱,如用餐前的区角活动,教师可以在活动结束前10分钟或5分钟,提示幼儿“这项活动快要结束了,大家还有什么没有完成的,要加油做了”。有的幼儿实在完成不了,教师可以帮他把材料放在一边,并向他承诺可以在空闲时间继续完成这项工作。这些材料应该原封不动地保留,以兑现对幼儿的承诺。这样,幼儿会感到心理安全,知道还有机会继续完成自己的工作,不会因为总是被迫放弃,而减少类似创造性的尝试。
 
()评价标准和主体的多元化
 
比最终得到僵死的结果更重要的是幼儿生动有趣的思考过程,每个幼儿都有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注意倾听,你会惊奇地发现原来他们的想象力是如此丰富,而且幼儿在讲述他们想法的时候,都是极其自信的。幼儿能在各种艺术活中进行独立思考,并从中感受到快乐和喜悦,这是开展艺术活动的意义所在。
因此,教师应该珍视幼儿的思考过程,尽量避免用“该不该”“能不能”“像不像”等单一的标准对幼儿作出评价。幼儿也可以成为评价的主体,以画画为例,幼儿就是自己作品的评价者,每个幼儿都可以向大家介绍自己的作品,教师则以欣赏的眼光对待每个幼儿的作品。
 
编辑:cicy
 

上一篇:寻找绘本中的最佳美术切入点

下一篇:幼儿美术教育的“麦当劳化”及其超越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