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法:舞蹈教学四步法
作者:杨多奇 来源:中国舞蹈家协会舞蹈培训学校 上传时间:2012-07-02
幼儿舞蹈艺术教学并不只是一个模仿学习的过程,还应该成为幼儿智力对“动作”这一材料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在课堂中“教”与“学”组成了动态的教学过程,理想的教学境界是这两个过程的动态平衡。然而在许多幼儿舞蹈艺术的课堂中,教师只是“教”,幼儿只是“学”,很难实现教和学的动态平衡。教师只研究怎么教,而很少关注幼儿怎么学的问题,使学法完全受制于教法。教师大都是通过反复训练来让幼儿学会“动作”,不需要幼儿做任何智力方面的动作加工和处理,幼儿也无法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生命感受和体验,因此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教学境界。
在对幼儿舞蹈艺术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反复实验和论证,我们感到,要实现幼儿舞蹈艺术教学是教师主导下的幼儿个体认识和发展的过程,就要重启发、重内化,而教法主要是为了授予幼儿学习的方法,使之学会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在想、讲、演、舞的四步教学法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帮助幼儿体验、内化、加工、处理教学方法,提高了幼儿智力对动作这一材料加工处理的水平。
四步教学法的指导思想
幼儿园的课程注重的是学科知识的一般发展价值,也就是说该学科领域与幼儿的身心发展有什么关系,它能促进幼儿哪些方面的发展。那么,幼儿舞蹈艺术教育要研究的就不是把幼儿逐步引向舞蹈的专业化、成人化、技术化,而是该学科的哪些方面能够对幼儿的身心发展有益。那么幼儿舞蹈艺术教育应该提供什么样的学习经验,如何组织这些经验,才能让幼儿在儿童期建立一些美的经验、美的行为、美的认识和概念呢?这就涉及到教师怎么教、幼儿怎么学,以及这样教会对幼儿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的问题。在幼儿舞蹈艺术教学的过程中,如果我们注重过程,它就是弹性的、灵活的、能够激发幼儿情感的、有创造性的,教师与幼儿在课程中也会是积极的、主动的。因为舞蹈传达着一个重要概念——人的身体、情感和精神是“融和无间”的。
在教学中,我们通过想、讲、演、舞的教学过程,实现幼儿能够以自身丰富多彩的个性,使用“身体”这一材料,把自己内心的情感通过动作表现出来,形成千差万别的人体动作姿势与形象。作为幼儿舞蹈艺术教育,我们就需要凸显或张扬这些差别。幼儿舞蹈艺术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学习动作的过程,也是幼儿生命活动的过程,更是开启幼儿智慧与觉悟的过程,其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意义。
四步教学法的模式
1.想故事——构思
教师根据故事内容,通过表演、图片展示、实物展示或其他手法来创设不同的情境,将幼儿引入情境中,构造一种情境相连的课程内容,让幼儿通过熟悉的生活经验来唤起他们在此情、此景中的联想,进而去组织构思故事,让幼儿学会利用生活中的经验来发现动作、加工动作、处理动作,使幼儿认识到动作就存在于生活中。如在《小花猫照镜子》中,教师通过故事中有动感的主要情节图片,分别是小花猫伸懒腰、照镜子、生气、洗脸,让幼儿在自由模仿小花猫的动作中对猫的特征有初步的认识,并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同时也为幼儿能够用动作来组织故事奠定了基础。在这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启发、诱导、帮助幼儿完成自己认为的小花猫在这四个情节所产生的原态动作。
2.讲故事——发展
在讲故事中,我们采用了四个步骤来帮助幼儿能够用动作讲故事。仍以《小花猫照镜子》为例。第一个步骤,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教师完整讲一遍小花猫照镜子的故事;第二个步骤,把故事中具有动感的主要情节提出来,让3名幼儿分别用不同的动作来表现出同一情景,同时为完成整个故事的动作表现做铺垫;第三个步骤,让全体幼儿尝试用动作表现小花猫故事中的主要情节;第四个步骤,全体幼儿边听老师讲小花猫照镜子的故事边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现故事内容。
幼儿的自发性反应需要教师有步骤地给予支持,有了前面主要情节也称之为“点”的练习,再把这些“点”穿起来就形成了故事的“线索”,动作也就连贯起来了。如果教师讲完故事就让幼儿做动作,那么你将看到乱七八糟的混乱局面。因为幼儿对故事的理解要过渡到动作必须有一个转换的过程,这样的经验需要有步骤的、循序渐进的引导。
3.演故事——创造
在演故事中我们用三个步骤来帮助幼儿用动作来表演自己的故事。
步骤一,确定故事内容。
也就是教师启发幼儿用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故事,如让幼儿讲自己喜欢的小花猫的故事。正像松居直先生所说,对孩子来说,就是把故事这个眼睛看不见的世界,变成自己心中看得见的画(形象)。
儿童舞蹈艺术的教学特征,是以故事为线索根据幼儿活动的方式来开展的。语言与动作是两个重要的符号,语言是会话符号,动作是形象符号,它们所传递的都是意义,从符号的角度看两者也是相通的,两种符号的发展有一定的同步性,也具有互动性。在启发幼儿舞蹈时,我们可以使这两种符号的关系互为依托,运用故事语言帮助幼儿产生自发性的舞蹈。让幼儿边讲故事并伴随着简单的动作,逐渐地让幼儿以动作为主,让这两种符号同时表达一个意思。如,一名幼儿编了一只小螃蟹被大灰狼吃进肚子里的故事,小螃蟹就用它的大钳子剪开大灰狼的肚子,这名幼儿在做剪的动作时,他把大灰狼的肚子设计成了一个很大的空间,致使他剪的动作、空间移动都非常大,从左到右,从后到前,最后小螃蟹出来了,高兴地蹦蹦跳跳,在这个故事中幼儿用语言伴随着动作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作品。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故事语言在即兴舞中的重要性,幼儿是在理解中认识肢体语言的,只有语言与动作的同步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完成即兴舞。
一般来说,舞蹈有两种类型的结构。一、由若干情节组成的结构,有开头、中间和结尾,教师要帮助幼儿把握好结构的分层。幼儿编的故事可能只有2~3个情节,甚至1个情节,可能就是小花猫捉老鼠,老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孩子,让他们不断加入更精彩的情节和动态。老师的启发很重要,但不是替幼儿编故事、编动作,而是估计到故事的前景向哪里发展更能够用动作表现出来,就将幼儿引向哪里。许多老师编的故事,情节很多,动作却无法让人看懂,这里就需注意结构的容量,即要在一分钟内通过肢体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故事,因为语言故事完整了并不等于你所编的动作结构是完整的,舞蹈毕竟是由一个个动作编织而成的“故事”结构。二、由动作发展组成的结构,比如,小花猫挠痒痒,都是围绕着“挠”的动作来展开的。曾经有位老师编了一个“小螃蟹理发师”的故事,这是以动作组成的结构,她巧妙地使用了螃蟹的大钳子做出了剪长发、短发、卷发、直发等一系列的形象动作来。一般来说,由动作组成的结构比较好把握。
步骤二,确定形象动作。
教师启发幼儿观察生活中原型的动态,并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其形象动作。例如,原型的小花猫是怎样的动态,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现出来。这涉及到如何捕捉形象动作的能力问题,它有助于提高幼儿观察的目的性,搜寻生活中对于小花猫的种种印象,并用自己的身体再现出来。同时,教师要从幼儿表现的若干形象中帮助幼儿筛选出最具形象感的动作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幼儿在表现自己的故事时是否自始至终都是小花猫的形象动作,不能一会儿是一会儿又不是,这会造成形象动作捕捉不准确也看不明白的现象。其次,形象不只是模仿外形,幼儿要为这只小花猫确定一个自己认为的具有个性特点的形象,也就是赋予一种自己个人的“态度”,把个人的情感渗透到其中。例如,认为这只小花猫是懒洋洋地在挠痒痒,它的挠就是非常缓慢的。态度有了形象自然就有了。再次,动作是从生活中来的,具有实用性和真实性,切忌做作和过于追求形式。比如,为了小花猫动作的漂亮,忘记了它洗脸是用爪子边舔边洗的这个事实,那编的动作再好看也是无效的。最后,动作的形象要具有儿童特点,要有趣味性,比如小花猫挠痒痒,它越挠越痒,最后跑到墙上去蹭,这就具有了童趣性和趣味性。
步骤三,发展幼儿的形象动作。
即教师顺着幼儿故事的逻辑线索去发展他们的故事和形象动作。教师要尊重幼儿的选择,要了解他们选择了什么,其中蕴含了哪些想法和需要。为帮助幼儿能够正确地用肢体语言实现自己的想法,教师应该提供哪些支持?怎样的支持会使幼儿感受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使幼儿在不断实现自己的想法中对自己充满信心,愿意尝试新的挑战、尝试不同的肢体语言表达方式。教师要与幼儿面对故事中的角色展开讨论、交流,通过不同观点与动作的交锋、补充、碰撞、修正,加深每个老师和幼儿对当前故事中角色动作的理解。
我在课堂中看到,一名幼儿讲了一只小螃蟹吃草莓的故事,幼儿只是不断地在吃,教师就问幼儿:“小螃蟹吃完草莓它又做什么了?”幼儿说:“吃面条。”教师说:“它吃饱了,应该做点什么事,用它的大钳子,你想想?”幼儿想了想说:“我看到公园里的叔叔剪小树和草地。”教师请幼儿用动作表现出来。于是,幼儿一会站着剪小树,一会蹲着剪草地,当幼儿蹲着剪草地时教师又问幼儿:“你见到过草丛里有什么吗?”幼儿想了想说:“小虫子。”于是幼儿开始捉虫子。教师又说:“你表演的是小螃蟹,它只能用钳子不能用手去捉虫子啊?”幼儿想了想,迅速地将手变为了钳子。整个故事是幼儿自己讲的,教师只是在顺着幼儿的思路,替他搭建着故事的平台,幼儿正是在得到了教师的启发下自己完成着所编的故事和动作。教师的“教”是根据小螃蟹的形象来启发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用动作表现小螃蟹是如何剪草地、捉小虫子的。教师这时的“教”就不是“教动作”,而是“教”幼儿在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基础上去发展、去创造、去感受另一种非语言形态的身体符号是如何运用的,这样的表达就是童心的外化。幼儿在观察生活的基础上捕捉原态形象动作,并在具体的形象动作中认识小动物,进而学习知识,在表演的浓厚兴趣中加深记忆,巩固知识点,以达到内化迁移。这样一个过程构成了符合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具有美育的幼儿舞蹈艺术教育。
在演故事的教学中教师是导演,启发得好,幼儿就可以顺利进入到情景中去,幼儿就会在积极的情绪体验中去创编故事,去迅速联想自己平时在生活中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捕捉那些场景中发生过的事件和动态,从而表现出来。幼儿在这样原生态动作的表演中所呈现出的是轻松、兴奋,大脑中的那些潜层细胞被及时激活,从而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各种道路畅通无阻,使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身体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故事来,同时获取自发的舞蹈经验。这样的舞蹈经验积淀到一定的厚度时它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在做里面求得的学问,比靠教师强制性规定来的动作扎实得多。由此看来,舞蹈动作既然是一种身体的语言,人们运用不同的身体表达不同的生命感觉,其方式自然是千姿百态。因此,允许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舞蹈教育尊重个性的表现;允许不同生命体之间的平等对话,是教育尊重个人存在的基础。
4.舞故事——体验
《童乐舞》的音乐结构是A、B、C三段,全部均是原创,结构是半正式、不正式、正式这样具有递进关系的儿童音乐,为此我们将舞故事的教学设置为递进式的三个步骤来完成。以小花猫的舞蹈为例。第一个步骤,即音乐的A段,让幼儿跟随教师边说童谣边做小花猫的动作,让幼儿体验到这样一种图解式的动作表现,就此教师把幼儿领人肢体语言的大门。第二个步骤,即音乐的B段,让幼儿把演故事的部分完全呈现在这里,也就是幼儿尝试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小花猫的故事,并用肢体语言表现出来。第三个步骤,即音乐的C段,幼儿有了前面对动作的初步认识和加工处理,在这里我们就给小花猫照镜子的舞蹈一个升华的范本,让幼儿领略升华了的小花猫的舞蹈艺术形象动作,幼儿边唱歌边舞动。
在教师编创的升华了的舞蹈部分,我们打破了以往的教学方法,从形象出发,这是我们最核心的编创思想和教学方法,也就是孩子们认_为的像与不像。它是什么?它在做什么?这样形象的肢体语言才有可能引发幼儿舞动,幼儿才会在不断寻找小花猫的形象中努力去表现出来。我们采用生动的儿童语言来解释每一个动作,同时在表演时不仅要求“形似”还要求“神似”,比如,小花猫就是眨眼睛,而小笨熊就是鼓着腮帮子,小老鼠是噘着嘴巴,小螃蟹是瞪着眼睛。在小企鹅上课的舞段中,我们先教孩子主题动作,目的是强化孩子对小企鹅的形象感。同时用最形象的语言来描述动作,这样的教法是让幼儿能够在理解中学习舞蹈,用儿童的语言和思维方式来学习舞蹈。比如,当教师教幼儿小企鹅走路时,有的幼儿膝盖会弯,教师就会说,因为小企鹅的腿短,所以走路时膝盖就不能打弯,一打弯小企鹅就摔倒了,当幼儿得到这个信息时,他们就会努力去做直着腿往前走的动作。所以故事语言的描述非常重要,因为幼儿需要有非常准确的故事语言来支持他所表演的动作,明白这样做动作的理由是什么,幼儿的情感表现才会在这样的语言提示下表达出来。这样的学习是自我理解和主动的学习,它非常适合低龄儿童学习舞蹈。
总之,在教学中我们始终都不离开“形象”这个关键性的能够引起幼儿舞动的“词”。这时的“教”是在承认幼儿自己动作表现后的“教”。也就是先让幼儿有表达自己认为的小花猫的动作和情感的空间之后,教师再教编好的小花猫的形象动作,那么,这时的教就不会让幼儿形成思维定式,认为小花猫的动作表现只能是老师教的。什么时机教、怎么教是幼儿舞蹈艺术教学的关键。在舞故事中所形成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先领进门,然后让幼儿尝试自己的想法,探索肢体语言的表达方式,最后跟随教师进入艺术的殿堂。
想、讲、演、舞的教学法不同于模仿型教学,模仿是延续性的、刻板的、固定的,而想、讲、演、舞的教学法是创造性的、多变的、多样性的,是根据幼儿的动态变化来施于“教”的,它使幼儿发现自我、检验自我,并在发现中自觉调整自我,满足了幼儿支配自我的兴奋及心理,非常符合幼儿“我要舞蹈”的需求。四步教学法的整个过程似乎是一堂语言课,但它是在语言线索的引导下发生动作的,而动作是在加法(1+更多+变化)与变化以及升华的过程中让幼儿认识的。这四个步骤构成了幼儿舞蹈艺术教学的全过程,它看起来好像是艺术创作的过程,但在艺术教育中它尊重了幼儿的想法,自己编故事编动作,并有个性地去表现自己,形成了幼儿舞蹈艺术教育独特的教学过程。
注:本文为中国幼儿舞蹈艺术教育启蒙教程《童乐舞》课题成果。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国外幼儿英语教学方法演示彩色和弦阅读人气:1471
- 舞蹈教学筱美阅读人气:793
- 浅谈舞蹈教学(问答)motiantian阅读人气:1175
- 幼儿舞蹈教学小小天使心阅读人气:1426
- 舞蹈教学活动总结快乐婆婆阅读人气:2004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有哪些...yangjili阅读人气:3737
- [教师工作]幼儿园是否应该开展识字教学?...娟子老师阅读人气:1903
- [园长管理]如何抓好教学反思和常规教育?杨梅阅读人气:1348
- [园长管理]优秀教学主任是怎么练成的?小蝶阅读人气:1124
- [业务管理]如何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发挥幼儿...快乐教师阅读人气:2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