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讲”故事

作者:应彩云  来源: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1-02-15
小时候,我总会在夏夜的路灯下,和小伙伴一起缠着大人讲故事。
我儿子小时候,总会在临睡前,抱着看过N遍的图画书缠着我讲故事。
可见,不管孩子是否有条件拥有图书,都喜欢听大人讲故事。
于是,因为孩子喜欢听故事,我们便有了教育的愿望:因为是孩子能听懂的故事,我们便希望以此教孩子学语言(尽管在我的阅读教学中,语言学习已经不是目标中唯一的重点,却依然会作为重点存在)。
我们总期待,孩子听完故事就会讲故事,能用故事中的好词好句说话。
一次,一个年轻教师和我探讨小班教学活动“熊叔叔的生日派对”。
教师问:“熊叔叔为什么睡懒觉?”孩子回答:“它在搬石头。”
教师纠正:“造石桥,跟我说说看。”孩子便“造石桥、造石桥”地跟着说了两三遍。
当教师问“熊叔叔为大家做了什么好事”时,孩子依然回答:“搬石头。”
教师纳闷:刚才明明跟说了好几遍了,孩子怎么还是讲不出?
对此,我的分析是:当孩子第一次接触故事时,大多被故事情节所吸引,而我们总是在孩子满怀好奇向往故事世界时,让他们学新词,孩子自然“心猿意马”。
那么,应该怎样让孩子在听故事时自然地发展语言呢?
一部电影给了我启发。
电影《爱有来生》讲了一个前世今生爱恨情仇的故事。平心而论,除了演员,电影并不是特别出色。可奇怪的是,每个看完这部电影的人,总有一句台词在耳际回响:“茶凉了,我再给你续上吧!”
怎么会这样呢?原来,这句台词贯穿了剧情的始终,作者也用这句台词来表达主题。
由此我联想到了孩子的语言学习:我们可不可以在阅读教学中,将一些词句运用于故事的每一个情节之中呢?于是,在计中班的“粽子里的故事”活动时,我用“吃了粽子,肚子里有了故事,就可以讲故事”这句话,让孩子边学讲故事,边感受我国的民俗民风。
教学中有一幅一群动物朋友蜂拥而至的画面,我问:“你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啊?”孩子回答:“小狐狸。”我回应:“小狐狸真的吃了粽子,肚子里有了故事,可就是哩哩哩哩讲不出故事。”
到了下一个故事情节,我依然问:“你到底请谁来吃粽子讲故事啊?”孩子回答:“请小鸟吃粽子讲故事。”我马上欣喜地肯定:“哦!你已经在讲故事里的话了。不过,小鸟真的吃了粽子……”此时,我故意停顿,可孩子们已经争先恐后了:“(小鸟)肚子里也有了故事,可就是唧唧喳喳飞来飞去讲不出故事。”
瞧,孩子们已经能讲故事了!
这句被不断重复的语句,对孩子而言,并不妨碍其对故事情节的关注,又让他们在一次次“相识相知”中主动地介入故事冲突;对教师而言,则既能完成让孩子学会讲故事的任务,又不削弱对文学作品主旨的传递,何乐而不为呢!
至此,我们不难发现,孩子接受新词句是需要重复的。
在设计活动“小威向前冲”时,我曾引发孩子讨论:“你听到故事里说小威是个怎样的小家伙?”孩子回答:“游泳高手。”我立即接口:“这点和布朗先生很像。”又有孩子说:“小威数学不太好。”我又立即接口:“这点和布朗先生也很像。”
两次接口都是为了让孩子熟悉“布朗”这个对中国孩子来说不易记忆的人名。接着,孩子都能很溜地说出“布朗先生”“布朗太太”的称呼了。
此外,孩子掌握新词句也是需要时间的。
每一次活动之后,我都期待孩子们会用故事中的某一词句说话,如在听了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之后,孩子能用“猜猜我有多爱你”这句话作为问候语;在听完故事《像狼一样嚎叫》之后,“自由自在”能成为教室里的流行语;在听了故事《喝,香味儿》之后,“喝!原来如此”能成为孩子们的感叹语……随着时间的流逝,经常可以在孩子们的语言交流中听到这些语句。
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操作体验、角色扮演等都是孩子学习语言的好方法。但是,我还是更喜欢和孩子一起“讲”故事。
编辑:cicy

上一篇:在看图讲述中有效提问促进幼儿语言能力发展

下一篇:如何进行童话欣赏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