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孩子一起“看”故事
作者:应彩云 来源:杨浦区本溪路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0-11-02
绘本绚丽的画面、诱人的情节和美好的情感,除了可以让孩子获得他们需要的学习内容,最重要的是能够帮助他们爱上阅读。
我曾用同一本书和同一种语气分别对小、中、大班的孩子发问:“谁要看书?”“谁想听故事?”结果,所有的孩子都蜂拥过来。我发现,在没有太多压力的前提下,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看书和听故事。哦!孩子原本就是喜欢看书的,孩子原本就是爱阅读的。
但是,我们却看到在许多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孩子凭着抽象的情感谈着空洞的话题,孩子盯着自己的焦点思绪却“被”想着。渐渐地,一些孩子开始不耐烦地卷着书角、走神地咬着书页:渐渐地,一些孩子成了“只讲”能手。
显然,这不是早期阅读应有的结果。这也说明我们对早期阅读教学还有很多误解。
误解一:
有效阅读就是将看懂的内容说出来
绘本故事大多语言优美,所以我们总期待在阅读中,孩子可以将看懂的内容说出来。
而现实是,会读的人不一定会说,会说的人不一定会读。已故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无论是演说还是聊天,总能把话说到听者的心坎里,可她却目不识丁。已故数学家陈景润,能做艰深的数学研究自然是读书“万卷”,可他却不善讲话。
可见,会读与会说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阅读活动不一定就仅仅是语言活动。
当然,我们可以在阅读活动中丰富孩子的语言,培养其语言表达能力,但非功能性的语言练习,很容易使孩子在趣味索然中远离阅读。
误解二:
绘本阅读就是看图讲述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通过对绘本画面的解读,如通过对符号与语言、情节与情景、思想与精神、规则与规律的理解,来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这种对画面的解读,如同看图讲述,是阅读教学的常见形式之一。
有一次观摩阅读教学活动:
教师翻开第一页,问:“看,这是哪里?有谁?在干什么?”孩子怀着好奇和向往,踊跃地观察着、讲述着。教师翻开第二页,再问:“看看,大老虎在干什么?小老鼠在干什么?”孩子依然想象着事件的发生。教师又往后翻一页,再问:“大老虎和小老鼠发生什么事了?为什么?”教师将书翻到第八页,仍问“你从哪里看出……”已有半数以上的孩子在相互嬉戏玩耍了。
显然,这样的阅读活动不是孩子喜欢的。
是孩子不喜欢看图讲述吗?不是。我清晰地记得好多年前的语言教材中,看图讲述的内容大多仅有1~2幅图,最多的也只有4幅图。但是,一个情节起伏、内容丰富、事件有趣的故事绘本,少说也有8~10页,孩子怎经得起教师如此“漫长”的步步逼近和句句提问呢?
教师无味的提问会逐渐丧失绘本故事原有的语言趣味和绘本作为教学内容的优势。因此,不能把阅读教学变成纯粹的看图讲述,把孩子看书时的“心驰神往”变成“黯然神伤”。
误解三:
阅读理解就是停顿讨论前一阵子,我与小班孩子共同阅读《熊叔叔的生日派对》。我故作神秘地问孩子:“你猜猜,是谁在敲熊叔叔家的门?”一男孩朝我一挥手:“看下去,看下去。”我识趣地不再询问,再没停留地“看”完了书。
又一次,师生共读《妈妈摘的葡萄》。读第一页教师问:“你猜猜,小狐狸为什么哭?”孩子的猜测天马行空。读第二页教师问:“你猜猜,妈妈会怎么说?”孩子又一次驰骋想象。接着,教师还是问:“……你猜猜,小狐狸怎么说……你猜猜……你猜猜……”阅读活动变成了猜谜活动。
适时适度的“你猜猜”确实可以引发孩子对活动的关注和兴趣。但始终漫无边际的“你猜猜”,会使孩子犹如云中漫步,既“找不着北”,又支离破碎。
绘本之文学和绘本之教学都是艺术,就让我们从和孩子一起“看”故事起步吧!直面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
静安区南西幼儿园 徐则民
要做游戏了,师幼一如既往地围坐在一起。
“今天想玩什么呢?”教师的问题引发了幼儿的回忆,一只只小手踊跃举起。
教师继续提问:“今天有谁想去娃娃家玩呢?”有10只小手高高举起,孩子们满腔热情地期盼得到教师的”恩准”。此刻教师的烦恼便骤然涌现:1O个孩子要玩娃娃家,玩具不够怎么办?地方太小怎么办……于是,教师便善意地劝导:“10个人都去玩娃娃家,玩具可能不够哦!有谁愿意让一让?还有哪个好孩子也愿意让一让?”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下,孩子的人数终于从“10个”减少到了教师满意的数字。
“今天有谁想去医院呢?”才2个孩子举起小手,此刻教师的焦虑也油然而生:“今天医院里的医生会被忙坏的哦!”打针、挂号、开刀、配药……于是,教师便起劲鼓励:“有谁愿意去帮忙?还有谁愿意参加游戏?”……
在幼儿园里,每天游戏前的开场大致如此,这样的师幼协商已经持续了很多年。在许多教师看来,关于孩子“想玩什么?”“谁想去玩?”是一个不能不聊的话题,因为由此可以了解幼儿的游戏意向,排除游戏中可能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做到“防患于未然”。
不能不说,游戏开场阶段的师幼协商体现了教师的“良苦用心”,事实上也确实能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然而,我们是不是想过,如此的协商会不会是一把“双刃剑”呢?
我曾尝试给幼儿更为宽松的“游戏序幕”——我鼓励孩子:“想好玩什么了吗?找你的朋友好好商量商量!”我提醒孩子:“待会儿游戏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你是谁噢!”我要求孩子:“假如你想玩新的内容,一定要告诉我,说不定我能给你帮助!”……
我想让孩子插上“自由”的翅膀,想自己所想,玩自己所玩。自然,如此“宽松”,游戏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便增多了。
游戏开始了,16个孩子兴高采烈地来到了娃娃家——这可是全班人数的50%。孩子们谁都有充足的理由要求留下而不愿意离开。
“那就好好协商,相互认识认识!”我知道我已无力规劝,只能尊重幼儿的选择。我一边给出建议,一边退到旁边静观事态发展。
终于,在35分钟的等待后,我得到了孩子们协商的结果。 16个孩子中1个男孩被确定为娃娃家的爸爸,1个女孩当上了娃娃家的妈妈,剩下14个孩子中的9个女孩分别是大姐姐、二姐姐、三姐姐、四姐姐……九妹妹,而5个男孩则是大哥哥、二哥哥、三哥哥……小弟弟。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哈哈笑”啊!
虽然,耗时35分钟的协商产生的也就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这样一些简单的角色,但对16个孩子来说,最终能够“尘埃落定”“各有其位”着实是一个“伟大”的结果。于是,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投入到只剩下10分钟的游戏中。
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娃娃家依然吸引着众多的孩子,虽然每一次角色分工都占用了游戏的大部分时间,可孩子们依旧故我,似乎很享受这个过程。而我,始终在一边默默地观察着孩子们的举动,等待着一个并不清晰的答案。终于,在第二个星期,我得到了我要的答案。
那天,我看到有2个女孩手牵手来到娃娃家,可转眼又离开了。我纳闷地询问:“怎么退出来了?”女孩回答:“人太多了,要花很多时间来商量角色,不划算的,我们先去玩其他的游戏,等过两天人少了再来玩!”
女孩的回答让我感慨,我终于看到一直担心在游戏中出现的不确定因素,居然也能推进孩子获得积极的经验:孩子们知道了如何根据不同情况去选择自己的行为,懂得了“回避”与“等待”。
长期以来,因为害怕会在游戏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不确定因素,许多教师努力将孩子的游戏纳入到教师能够驾驭的有序轨道中,没想到这却让游戏远离其本旨,甚至剥夺了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各种经验的机会。如果允许孩子心随所愿,我们就能看到孩子的成长。
游戏中的不确定因素未必是坏事。正是因为游戏中蕴含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才使得游戏充满刺激且具有无限魅力。教师要善于从这些不确定因素中发现有价值的教育内容,积极推动孩子获得更丰富的经验。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和孩子一起成长,让孩子自由飞...翘翘阅读人气:1630
- 和孩子一起成长孜萱阅读人气:1103
- 和孩子一起种------gege阅读人气:1189
- 和孩子一起来锻炼身体gege阅读人气:1485
- 和孩子一起来锻炼身体gege阅读人气:986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如何做一个和孩子打成一片,又...做孩子的天使阅读人气:1886
- [园长管理]为什么孩子一到家就找吃的?塑料袋阅读人气:353
- [教师工作]怎么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来让孩子...云眉阅读人气:2663
- [园长管理]孩子一到幼儿园就哭闹怎么办?惊叹号!阅读人气:417
- [园长管理]怎么和孩子沟通,让他去上幼儿...塑料袋阅读人气: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