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欣赏是提高师幼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
作者:汪荃 来源:北京市早期教育研究所 上传时间:2010-10-11
经典美术作品作为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是不容动摇的。如今人类在美术创作方面已经累积了大量的优秀成果,因此,解读中外美术名作,利用其中表达出的艺术元素进行欣赏和创作,让教师和幼儿同时站在一个高起点上,从大师那里摄取宝贵的艺术养料,无疑是提高师幼双方审美素质的有效途径。近几年,笔者对大师级的作品进行了收集和筛选,并组建了课题组,带领教师对这些作品进行了较为深入系统的研究,继而在幼儿园进行了美术欣赏活动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一、选材:符合儿童审美发展的规律和教学的现实需要
打开幼儿心灵。美术欣赏首要的目标是打开幼儿的心灵之窗,使幼儿体会到绘画是轻松随意、自由自在的活动,那些看似随意的涂抹、无意的线条就像幼儿自己曾经的涂鸦,不用像什么,只要画到自己满意就行。米罗的作品《小小的希望》、《天空中游走的头发》,康定斯基的作品《风景画》、《黑色线条》等,均较好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同时,在孩子的内心世界里,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米罗作品中那些天马行空的畅想,最容易唤起孩子情感上的共鸣,如《天空中蓝色的金子》、《从太阳飞来的蜻蜓》等,均是大师的畅想之作。有了大师的示范引领,孩子还有什么不敢想的?
贴近幼儿生活。欣赏作品的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符合其审美情趣,能唤起其内心甜美的情感,如齐白石的《灯鼠图》,李可染的《牧牛图》,米罗的《亲密交谈的人》、《鸟的爱抚》,马蒂斯的《蜗牛》、《国王的悲伤》等,均是幼儿十分感兴趣的题材。再如齐白石的《群虾图》,梵高的《开花的桃树》,康定斯基的《秋日阳光下的街道》,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等,都是幼儿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引导幼儿欣赏这样的作品,幼儿自然会感到惊喜、亲切、温馨。
展现艺术形式美。为幼儿选择的欣赏作品还应该有那些看似简单,但展现了艺术形式美的作品,如米罗的《蓝色》、 《环绕蓝天飞翔的云雀》,蒙德里安的《沙丘》,康定斯基的《无题》,毕加素的《游泳的人》等,就强烈地散发出一种既简单又纯粹的美。当我们看到这样的作品,不仅感受到纯视觉的震撼,更感受到绘画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而只是进行美的抒发。当然,绘画作品的美不只局限在艺术的装饰性效果上,那些自由挥笔、肆意洒泼的作品,更是让性格外向、胆大开朗的孩子无比喜欢,如米罗的《五月》、《红色的盘子》、《鸟在天空爆炸的时候》,波洛克的《数字系列》等,均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看到这样的作品,绘画就不仅仅是轻松惬意的事情,简直就是痛快过瘾的行为了。
感受事物的多元表达。探索艺术美的规律,在美术欣赏与创作过程中无论对教师还是幼儿,都是一种自觉或不自觉的行为。而认识美的规律的能力,“是一种审美鉴赏的技能和能力,是一种经过训练而获得的智力,得到的是一种默契的知识和无法说清的诀窍”。本课题组选择的美术欣赏作品就反映了画家对事物的多元表达形式。其中,“树”的画法有蒙德里安的叶片布局均匀的树,有梵高的在风中颤抖的树,有吴冠中的迎接春天到来的树,有高更的色彩浓重大写意的树,有卢梭近大远小排列整齐的树等;“人物”的画法有米罗的剪影式的《女人与鸟》、线条概括的《坐着的女人》、造型简洁夸张的《年轻女孩的肖像》,有康定斯基的《穿罗马尼亚罩衫的女人》、《穿石榴裙的宫廷贵妇》,有毕加索的《手捧鸽子的孩子》、 《女人的半身自画像》,有马蒂斯的《克里奥尔的舞者》等。此外,还有一些反映自然景色、动物植物、生活场景等绘画风格对比不同的作品。
这些标新立异、流传千古的经典美术作品,是艺术家们对材质、笔触、色彩等美术元素的巧妙运用,是发自内心的灵性的创造。让幼儿触摸这些不朽名作,发现通往艺术的多样化道路,进而获得丰富的艺术体验,是我们在作品选择时的初衷。
二,实践:为研究与教学的系统性、适宜性、指向性,实效性奠定基础
尝试进行年龄划分,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系统性和适宜性奠定基础。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培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心灵中的审美之窗需要被一扇扇逐步打开,因此,要按照幼儿园的年龄班配备作品。为小班幼儿选择作品主要是考虑让他们敢画、喜欢画,像大师那样涂鸦也行,随便圈圈点点也行,画的是什么不用看得出来,或者画完了再给起个名也行;为中班幼儿选择作品就要更加注重保护他们的想像力,鼓励他们进行个性的表达,同时探索更多的美术工具;为大班幼儿选择作品强调的是融入更多的美术表达要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视野,同时操作也更加精细复杂。
将作品进行欣赏角度的划分,为研究与教学的指向性、实效性奠定基础。绘画的基本表现手段主要有线条、色彩、构图、明暗、笔触、肌理几个方面。为了保证欣赏活动的质量,我们把选定的作品在欣赏角度上进行了人为的划分,以便教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就作品的某个方面与幼儿进行细致的观察与交流,并在操作中实现与大师的积极对话。由于作品在明暗、笔触、肌理等方面的表现对幼儿来讲有些高深,所以分类时统一归纳成。“技法”,目的是让幼儿体会多种多样的工具材料和表达方法。经过对欣赏角度的规划,我们在具有美术专业素养的教师带领下,把全部作品划分成四类,即线条、色彩、构图和技法。之后,课题组根据给定的角度,在反复推敲的基础上为每幅作品制定了教学计划,包括2个欣赏目标,3个预设提问和一系列的追问,操作材料和工具的准备,教师指导的重点和活动结束前的点评要点等,从而使实验的开展有了质量上的保障。
三、感悟:师幼双方艺术审美能力的发展存有因果关系
从产生想法,选择、制作欣赏作品,到讨论、制定、修改研究方案,再到教学活动中的实验摸索、案例的收集整理、幼儿作品的研究分析,在两年多的实践中,我们也有了以下诸多感悟。
教师是教育的主体,是促进幼儿发展的关键因素。经过两年多的实践,参加课题组的教师对艺术的领悟和把握教学的能力均有了明显提高,以下几方面起主要作用:教师对艺术的理解是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不论教师最初的美术基础有无差别,那些坚持留下来的在最后的成果检验中表现出了无可挑剔的能力;教师观念的转变决定了教学能力提高的幅度,如果教师在较长时间里都坚持自己原有的想法、做法,进步就会受到阻碍;教师对艺术的理解和观念的转变是互为因果、循环上升的,当教师在观念上开窍了,对作品的感悟和艺术语汇的掌握也就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欣赏能力的提高又进一步坚定了她们追求审美智慧的信念;教师美术素养的提高是幼儿审美能力得以发展的保障,教师对艺术的感悟和引导幼儿欣赏能力的提高,会进一步促进幼儿审美能力的发展。
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实验中有的幼儿在同一个教师带领下连续经历了三个年龄阶段的欣赏过程,有的幼儿则进入大班才开始接触,因此,有些大班幼儿的欣赏水平不如中班、甚至小班的幼儿也就不足为奇。除此之外,幼儿欣赏水平的提高还受到以下因素影响:信心的建立是审美素质发展的前提,那些视欣赏活动为游戏的儿童总是能积极参与、大胆探索、热情交流,因而发展速度最快;精神的解放比美术表达能力更重要,实验中发现有个别被教师认为绘画能力特别强的孩子,在欣赏活动中却表现得特别固执,他们的创作永远都是用自己的美术表达语汇和方法,大师的精神营养一点也没有被吸收,对这样的孩子,教师最需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放下包袱,轻装前进;对艺术作品的爱好和探究美术语汇的方法表现出较大的性别差异和个体差异,一般来说,男孩子比较喜欢笔墨浓重、造型夸张、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欣赏作品,他们在与这样的作品进行对话时,表现得更加兴奋,而女孩子则更喜欢笔触细腻、造型温柔、构图和谐、具象写实的欣赏作品,她们在与这样的作品进行对话时,表现得更加快乐,这种差别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加显著,因此,欣赏过程中的因人施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幼儿园管理――促进教师专业发...精致的Bonnie阅读人气:2383
- 第二学期:5月《小班美术欣赏...上官飞雪阅读人气:944
- 第二学期:5月《小班美术欣赏...上官飞雪阅读人气:864
- 第二学期:5月《小班美术欣赏...上官飞雪阅读人气:781
- 大班美术欣赏:《米罗名画欣赏...世外仙姝阅读人气:3897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幼儿园美术欣赏教育活动的内容...静夜清风阅读人气:2437
- [业务管理]如何提高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悠悠我心阅读人气:1500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学科韵律活动教学的...chengxine阅读人气:3139
- [园长管理]美术活动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城北太阳花阅读人气:1483
- [教师工作]老师怎么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