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诗歌的声音 感受诗歌的美丽——一次关于幼儿诗歌学习的区级教研活动历程

作者:俞洋  来源:江苏省南京市白下区教师进修学校  上传时间:2010-03-27
我区语言专题研究组成员来自全区不同类型、不同体制的三十多所幼儿园,教师们都对幼儿语言学习有着浓厚的研究兴趣。近几年来,区语言组一直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要求,从幼儿语言学习的基本目标“倾听理解,表述交流,阅读欣赏”入手,进行幼儿语言学习的研究。
诗歌学习活动是幼儿园语言领域的常规活动,在一段时期内,大家比较注重学习方法的研究,同时也遇到不少问题。如,诗歌该如何选择才能保证其数量和体裁更加均衡、合理?诗歌活动如何让幼儿感受语言的美,并通过适当的方式表现?面对教师提出的各种困惑,教研组决定以分享一感受一体验的教研方式,引领教师们不断进入到幼儿诗歌学习的深入研讨中。
案例一 诗歌阅读体验分享——重读自己喜欢的诗歌
研讨背景:教师对诗歌的理解程度有多少,教师自我是否可以体验到诗歌的美感,通过自我的诗歌感受思考幼儿可能的诗歌感受。
研讨问题:你喜欢诗歌吗?有哪些诗歌带给你感动?你是怎么学习理解诗歌的?
研讨过程
活动中,教师们带来了自己寻找的诗歌,分别朗诵,介绍诗歌的作者与背景,介绍自我体验。
A教师带来了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A教师领着大家在诗歌的温暖语句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好,看似简单的诗歌语句让我们回味无穷。
B教师带来了余光中的诗歌《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诗歌语言是乡愁的载体,我们的思绪随着诗歌陷入乡愁的无奈中。
C教师带来了古典诗词《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在C教师轻柔的语句中,我们眼前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
时间似乎一眨眼就过去,大家沉浸在浓浓的诗歌氛围中,从古诗到现代诗歌,从外国诗歌到国内诗歌,通过倾听、朗读一首首诗歌,感受语言的优美。在诗歌的语境中,通过自我解读,丰富了全体成员关于诗歌的整体了解,丰富了学科素养。
研讨共识
诗歌学习的价值在于理解、感受诗歌语言呈现的氛围与意境,也许对意境的理解无法完全用语言表达,但优美的感受会伴随人的一生,丰富人的生命体验。成人可以通过文字阅读、倾听、朗诵来理解和体验诗歌,而在儿童诗歌学习中则要利用多种方法帮助他们感受理解。
案例二 诗歌学习内容的筛选——各年龄段诗歌学习内容的整理
研讨背景:在这个研讨阶段,涉及的问题有:不同年龄段诗歌选择的依据,诗歌体裁的选择,诗歌数量的选择,诗歌内容的确定与整理,等等。在大家研究了选择的依据、诗歌体裁的多样性以及数量的适宜性后,就进入诗歌内容的整理。
研讨问题:不同年龄段具体诗歌内容的梳理。
研讨过程
内容梳理采用的研讨流程是:个人整理一小组整理一网络交换一集中讨论一小组调整一集中研究一网络共享。大家先各自整理本园已有的诗歌内容,参考各种出版物中的儿童诗歌,参考不同版本小学一年级教材中的诗歌内容;然后经过小组讨论,放入网络进行集中交换研讨。经过几次反复,初步形成一套小、中、大班的诗歌内容,然后再集中讨论,对选入的每一首诗歌进行集体讨论,一方面对入选诗歌进行综合筛选,另一方面对一些诗歌内容进行调整。如,大班散文诗《秋天的雨》为幼儿提供了秋天的美丽画卷,可以用于欣赏学习,但诗歌内容偏长,有些语句与幼儿生活有距离,于是大家对诗歌内容进行适当删减,保留诗歌中有关色彩与气味的段落,突出了诗歌的主体。通过反复研讨,确定了一批诗歌内容供大家共享,如小班下学期,我们确定了以下一些诗歌。

 
儿童诗(儿歌) 
童谣 
散文诗
小班下学期
1.花灯
2.迎春花
3.春风
4.小柳树钓鱼  
5.绿色的世界
6.和你在一起
1.逗蚂蚁
2.小兔吃了笑哈哈
3.月亮月亮巴巴
1.妈妈
2.花园里

研讨共识
幼儿阶段诗歌内容的体裁可以涉及儿童诗(儿歌)、童谣、绕口令、散文诗、古诗词等,从课程内容的均衡角度,不同年龄段的诗歌建议量约占语言领域学习活动的1/3左右,小班段一学期8~10首,中班段一学期lO~12首,大班段一学期12~15首。
诗歌内容选择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组内讨论的内容只是提供了一种相对的建议,在实际利用中,根据特定幼儿的需要,一方面可以不断适当增减诗歌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对具体内容适当修整,前提是不影响诗歌的结构,不影响诗歌的语言线索,不影响诗歌的画面意境,通过相对固定、动态调整来完善学习内容。
案例三 诗歌活动中的学习方式之一——图谱的运用策略
研讨背景:幼儿的诗歌学习活动中学习方式是多样的,如何采用有效的方法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与感受诗歌?图谱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是幼儿的阅读文本,幼儿可以借助图谱来“读”诗歌。
研讨问题:如何运用图谱支持幼儿的理解与感受?图谱的类型、图谱设计的关注点是什么?
研讨过程
我们通过多次的系列研究课对图谱运用进行研讨。在诗歌《家》的学习活动中,两位教师根据幼儿的差异,选用不同图谱。
A教师采用图画式的图谱,将天空、树林、河水、泥土作为背景画面,将白云、小鸟、小鱼、种子制作成活动式小图片,让内容与画面有效结合,体现了画面带来的诗歌整体感,很好地展现了图画文本的阅读功能,降低了学习难度,提升了学习效果。
B教师采用图配文式的图谱,将“家”这一抽象概念用形象化的房子(符号)来反复表现,按照诗句的结构排列内容,将天空、树林、河流等用活动小图表现,操作方便,能让幼儿感受比较完整的诗歌结构,是图文阅读向文字阅读的良好过渡,有效降低了幼儿记忆的难度,对幼儿感受诗歌的文字结构也有很好帮助。
C教师在诗歌《春天》的活动中,用图画式图谱将图画内容与诗歌内容按一定顺序进行匹配,有效地帮助幼儿理解,为充分的体验提供支持,学习效果很好。
研讨共识
适当的图谱运用是对幼儿理解和记忆诗歌的有效支持。图谱可以降低认知难度,将诗歌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操作化。图画式与图配文式各有优势,图画式可以呈现完整的诗歌画面,帮助幼儿通过画面感受诗歌的整体;图配文式可以呈现出结构化的阅读文本,帮助幼儿整理诗歌内容及诗歌结构,但由于结构性强,更适合中、大班幼儿。
设计图谱时要关注图谱的内部顺序与诗歌内容匹配,可采用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里到外(或外到里)等方式来设计,让图谱线索与幼儿的记忆线索一致,为感受与体验诗歌提供更大的空间。有些诗歌学习时仅使用大图是不够的,可以借助人手一份小图谱来满足集体学习情境中个别化学习的需求,增加幼儿个体自我学习的机会,适应不同孩子的学习节律。
案例四 诗歌学习活动中的学习方式之一——怎样用好听的声音朗诵
研讨背景:诗歌学习活动中,在幼儿对诗歌熟悉理解到一定程度后,教师们会对朗诵提出要求,一般情况下都会说:“让我们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可对幼儿来说,究竟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听的声音?怎样才是用好听的声音朗诵?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孩子们的理解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这个要求似乎成了无效的伪要求。
研讨问题:怎样用好听的声音朗诵?
研讨过程
第一次研讨——什么是好听的声音?
随着问题的提出,老师们纷纷陷入思考,有的说“是可以感受到的”,有的说“一下子还真讲不清”。接着请两位教师分别朗读儿童诗《春天》:“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红的是桃花,绿的是柳叶,黄的是迎春花,白的是梨花……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雷轰隆隆,春雨滴滴嗒,小燕子叽叽叽,小青蛙呱呱呱。”
在具体的朗诵活动后,教师们进行分组讨论。大家认为:根据具体诗歌的差异,有情感的声音是好听的声音,对诗歌的理解程度会对朗诵声音产生差异;声音音色先天有差异,如沙哑、清脆、甜美等;声音运用的差异会影响给人的感受,如语音的高低、语速的快慢等。教师(成人)由于经验丰富,能较自由地运用朗诵技巧——控制自己声音的高低、快慢。而对于幼儿来说,仅用“好听”来提出要求是比较抽象的,要将“好听”的要求具体化,让他们知道“好听”可以具体表现为快慢、高低等。由此,分组讨论具体解决方法后请两位教师利用教学活动提供研究现场。
第二次研讨——怎么让幼儿了解“用好听的声音朗诵”?
两位教师采取不同的方法组织大班诗歌《春天》教学活动,分别用图片和多媒体让幼儿充分感受诗歌,通过倾听、观察、讨论、朗诵,理解诗歌的三段内容,大部分孩子已经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诵诗歌。这时,两位教师分别提出如何用更好听的声音朗诵。
A教师在提出让孩子们“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后提问:什么是好听的声音?幼儿回答如下:声音轻一点,不要很大的声音,听上去很舒服,等等。教师:你们讲得都很好,再请你们仔细听我朗诵诗歌,听听我哪里声音快一点、哪里慢一点,哪里声音高一点、哪里低一点。倾听教师的朗诵后,幼儿回答:“会笑的书”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一本彩色的书”有的地方快,有的地方慢;“会唱的书”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教师:好,我们来试试用声音快慢变化念第一、第二段,用声音高低变化念第三段。幼儿自由练习,进行集体朗诵。
B教师在提出让孩子们“用好听的声音朗诵”后,先让孩子们听录音示范朗读,然后提问:你觉得录音里的声音念得好听吗?好听在哪里?声音都是一样的吗?幼儿回答:有的地方(声音)高,有的地方(声音)轻;有的时候快一点,有的时候慢慢的。教师小结:你们讲的都很好,可以用声音高低、快慢变化的方法来把诗歌念得更好听,下面,我们跟着录音自己来试一试。孩子们小声跟着录音尝试后,进行集体朗诵。
通过两位教师提供的教学现场,大家感受到:两位教师都用自己的方法,让孩子们具体地了解怎样通过声音的简单变化将诗歌念得更好听;孩子们对“好听”有了感性的认识,就能在朗诵中体现。
研讨共识
通过对所谓“小”问题的生成研讨,大家对如何让“好听”具体化都有了相对理性的认识,并反思日常教学中要让幼儿理解的问题教师自己先要想清楚,并尽量将要求具体化、操作化,才能更有利于幼儿理解,帮助幼儿学习。
编辑:cicy
 

上一篇:教师节里的一束干花——一次问题跟进式教研活动

下一篇:集体诊断研讨与教师区域观察指导能力的提升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