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上颜色的画就一定不是好画吗?

作者:张念芸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  上传时间:2009-11-24

 

儿子特特今年六岁了,他已经换过3个美术兴趣班,几乎都是因为老师无法认同他的画法。他没有耐性,画的东西很细,而且他不喜欢着色,认为会破坏他的画。但是,特特很喜欢画画,尤其是用铅笔画得还不错,或许别人不认同,但我觉得他很有创意也很有想法。老师要他画自画像,他把自己的头画成三角饭团,身体变成机器人,老师说不合格,因为那不是他。面对这种情况,我应该如何引导他呢?另外,是否不上色就一定不是一张好画。
案例中,特特妈妈提出了自己的困惑:“不上颜色的画就一定不是好画吗?”当然不是这样的。
线描是一项重要的美术技法和画种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幼儿园和绘画班里,幼儿画画都是先用黑色或彩色笔画出形象的轮廓,然后在轮廓线内涂上各种颜色。不上色的画就是只用单色笔勾画物体轮廓和细节,不再涂色的画。与儿童这种画法最为接近的,实际上就是中国画中的线描,即只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西画中,与儿童这种不上颜色的画近似的是素描,即用线或面描绘物体的明暗关系,从而再现物象的单色绘画。
中西绘画中,线描是最为普遍的画法之一,在绘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画向来重视线的运用,线描是其最基本的造型手段。线描既可概括地再现物象,也可以对物象进行细致刻画,还可以表现作者内在的情感和气质。线描不但可以用于造型训练,其作品还有独特的审美价值。中国画论中论述的许多有关笔墨与骨法的问题,其实就是关于如何用线来造型、传神的问题。中国历代大师在以线造型方面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创造了十八描等勾勒的用线方法。
同样,西画中的素描既是一种造型训练的方法,还是一个独立的画种、一门独立的艺术。很多时候,它还被用于画作前的草图。画者通过运用轻重、粗细、疏密不同的线条和块面,描绘光线在物体上的变化,再现处于一定环境中的物象。毕加索、马蒂斯等艺术大师也都十分注重线条的运用,并把线条作为造型艺术的重要成分。
中外不乏线描、素描绘画佳作
中国历代画家成功地运用了线描,使他们的作品成为传世佳作。如北齐画家曹仲达,所画人物的线条被后人誉为“曹衣出水”,就是说,他画的线条笔法刚劲稠叠,所画人物衣衫紧贴身上,犹如刚从水中出来一般。再如,素有“画圣”之称的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画人物笔势圆转,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吴带当风”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晚近,线描这一技法和画种更有新的发展。丰子恺,中国现代受人敬仰的漫画家,漫画脍炙人口,往往寥寥几笔,几根线条,就勾画出一个充满意境的画面。当代画坛也不乏擅长以线描为手段的优秀画家,涌现出许多高质量的线描艺术作品。
在西方,素描被赋予很高的位置。米开朗基罗曾说:“素描,它是构成油画、雕刻、建筑以及其它种类绘画的源泉和本质,并且也是一切科学的根子。那种已经掌握了这种东西(素描)的人,可以相信自己占有一笔巨大的财富。”西方美术史上的很多绘画大师,如文艺复兴三杰、鲁本斯、伦勃朗、哥雅、安格尔、列宾、门采尔等等,都曾留下大量精美的素描作品。毕加索或马蒂斯等人的后期作品,简单的几根线条,就强烈地表达出画家内心的深切感受。
儿童画中不乏优秀的线描作品
儿童画中也不乏优秀的线描作品。近年来,幼儿线描画中产生了不少让人眼睛一亮的作品。
图1是一幅精美的线条装饰画。幼儿用线条描绘出花瓶的轮廓和装饰花纹。这幅画的花纹变化多样,但排列有序,有条不紊。变化与重复形成有序的节奏,很好地运用了图案的组织规律。
图2是一幅再现生活情境的作品。这幅画非常有意思,成人和孩子的表情有明显区别。孩子的面孔充满恐惧。由于惊恐,孩子的嘴张开着,眼睛睁得大大的,眉毛也翘了起来,头上冒出了大滴的冷汗,一只手痉挛般地张开着。画中的成人则是另一副表情,他欣喜地欣赏着猛兽。画作不但表现了小作者的情感经历,也表达了他对成人的看法。这是一副非常有内涵的作品。
以上两幅作品,足可以说明,幼儿以单色线描仍能创作出非常优秀的作品。
为什么有些成人认为单色画不是好画呢
我们已经看到,无论是画家还是儿童,以单色线条都曾创作出非常优秀,甚至完美的作品。但是,为什么有些成人会认为幼儿用单色线条画画就一定不好呢?
我以为,这些成年人头脑中有一个预设的儿童画的标准,比如,画什么要像什么,构图要均衡饱满,色彩要明快鲜艳,等等;以此作为一成不变的尺度衡量每一个孩子的作品。这样,一些个性化的作品,比如像特特画的不上色的画,就被认为不合格。
实际上,孩子与孩子是不一样的,每个孩子有自己的特点,在绘画方面有自己感兴趣的题材和擅长的技法,绘画的风格也各有不同。受遗传、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些幼儿只发展单个形象,将其画得细致入微。另有一些幼儿很善于把握物体关系,能画出很复杂的场面。这两类孩子都不会很在意画面的色彩。当然,多数孩子喜欢对对象加以装饰,画得五彩缤纷。因此,不能以一个固定的尺度去衡量每一个孩子。
那么还有没有尺度呢?我看还是有的。我不赞成“凡是孩子画的就是好的”的观点。我以为,评价儿童画的第一尺度是看这幅画是不是作者真正的自我表达,他的表达是不是真诚的、独特的。第二尺度是看他画中呈现的技能与表达的内容是否相互平衡。如果一幅画中所运用的技能不足以表达出作者的想法,或者这种技能超出了表达的需要,这幅画不能成为一幅好画。当然,两者都不足的时候,谁都看得出来,那不会是一幅让人满意的作品。而当一个孩子用它所掌握的简单技能恰当地表达出他的想法的时候,我认为他的这幅画是一幅好画。
依照这个标准,特特的画就是一幅好画。特特在自画像中把自己的头画成三角饭团,身体变成机器人。虽然,这可能与他的外在样子不同,但是他画出了对自己认识和想像,而且是一个很有趣、很可爱的想像。它怎么会不合格呢?无非是不符合教师预定的那个标准。其实,现当代艺术家画自画像时并不像早期的艺术家那样,特别追求画像与自身外貌的相似,他们更在意画像对自身精神特质的反映。所以我们的成人、教师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评价儿童画的标准,对那些有碍幼儿艺术发展的评价标准做出调整和修正。
为什么有的幼儿乐于线描,不涂色呢
幼儿期的绘画特点之一,就是用简单形组成形象。单色线描最适合幼儿描绘物体的轮廓和细节,也特别符合幼儿再现形象时的思维模式。如,一个圆形加一条直线代表一个气球,一个三角形和方形组成一座房子……复杂的形象不过是简单形的多重组合。用线条画出简单形,再现出形象的大轮廓,对幼儿来说,比较容易掌握和胜任,能很快地画出他想要的形象。另外,随着幼儿的成长,有些幼儿觉察到更多的物体细节,希望把它们再现出来。这时,线描就更为有利,线条特别适于细节的刻画。轮廓加细节,完全能够满足幼儿的表现需要了。而目前,幼儿园和绘画班中所采用的涂色方法对以上两方面均无帮助,对于细节的描绘还有妨碍,因此,一些幼儿乐于采用单色线描。
为什么有的幼儿不喜欢涂色呢?看看目前幼儿园和绘画班中孩子们是怎样涂色的就知道了。孩子们在画纸上的涂色,几近机械的刷墙动作。画中的颜色既无再现性,也无表现性;完全没有意义,只为了好看。这样当然不能满足那些想用绘画表达自己的想法的孩子。他们根本不能理解这种既费时,又费力,且枯燥乏味的无意义的行为是为了什么。他们也不情愿为这种“面子工程”浪费精力。这就是我们看到的有些幼儿喜欢单纯的线描画,不涂色的原因。其实,这些孩子是直率和真诚的,是值得欣赏的。
特特的妈妈敏锐地发现了目前幼儿美术教育中的问题,并很有主见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是值得欣赏的。同时,我也看出特特妈妈有些忧虑。她担心孩子会失去些什么,希望孩子的画中也有些色彩。在我看来,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特特是个有主见的孩子,他会不断地自我完善。但是如果妈妈真的希望特特的画中有些色彩,可以这样做:让他觉察到色彩是有意义的,比如.有些东西的色彩让人更容易认出它们来,像一些特殊的车辆,消防车或邮政车:有些东西的色彩有着特殊的作用,像动物的保护色;有些东西的色彩让人能体会到一种心情,明亮鲜艳的色彩让人觉得快乐,浅淡灰暗的色彩让人觉得不高兴,等等。如果他觉得色彩这么有用,他会喜欢色彩的。
编辑:cicy 
 

上一篇:走出主题背景下美术教学的尴尬境地

下一篇:在实验绘画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