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实验绘画中培养幼儿的创新能力

作者:徐英  来源:《幼教博览》2009.09  上传时间:2009-11-13

 

儿童实验绘画不是培养专业画家,而是开发孩子智慧潜能,拓展创新能力。取名“实验绘画”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每次教学都象是一次探险,都象是一次旅游,任务不是去教孩子怎样具体地画画,而是通过对话、讲故事、做游戏等诱发幼儿潜意识中的艺术创造力,引发、激励幼儿画画的情绪,让孩子自由地把自己的感受画出来,故带有实验性;其二是将幼儿作画的过程和做化学实验联系起来,以点、线、面、色等元素,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可以用两种或三种甚至更多种线条手拉手组合表现各种不同的图形,或将一个人物形象分解打散后,让孩子重新组合,来创造新的图形,这也类似做实验一样,培养幼儿动手动脑的创新能力,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探索。我们的具体做法大致分为三个环节,即三步曲:第一是创造心理的孕育,它是想象的起步、是基础;第二是创造精神的培养,它是想象的过程、是途径;第三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展示,它是想象的目的,是结果。
创造心理的孕育
从带孩子画画一开始,我们给孩子们的不是具体的形象,不是一只猫,不是一棵树,也不是大象和房子,而是构成这些形象的元素和方法,元素即各种点、线、形和色,方法即绘画的规律和方法——对所要表现事物能够进行的观察、分析、比较、总结、概括和运用。在这个阶段,我们强调的不是画面的效果,而是对知识和经验灵活运用能力的开启。
如:在第一堂课中,我带孩子们一起寻找生活中最基础的点和线。我们一起边说边画:直线、弯线、太阳线(放射线)、弹簧线(螺旋线)、海浪线、花生线……由于老师的问题是最简单、最开放式的提问,孩子们回答时争先恐后,答案各不相同,画得不亦乐乎。在以后的几堂课中,我再请孩子们充分运用这些线条进行重组。十六格黑白、三十二格疏密、平面的任意分割等等异曲同工的绘画形式使孩子们在接受教学内容时,不呆板、不拘泥,能有自己的见解和求新的意识,能够把自己已有的感知、经验、记忆和理解进行灵活的重组和再现。无论它是哪一种线条,孩子们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摆放、可以用两种或三种甚至更多种线条手拉手组合表现各种不同的图形,再让他们不拘泥生活中的图形,根据自己的想象,创造性地表现各种不同的“属于自己”的复杂图形,正如幼儿玩积木拼搭游戏。
孩子们常常不喜欢反复去做同一件事,包括衣食住玩,还常常不满足于生活中频频出现的同一形象,他们喜欢新颖的、奇特的、不断变化的、有“生命”的东西。如餐具的随意敲击,玩具的大胆拆卸,床单、墙壁上的涂涂画画,一切花样翻新都是随心所欲“玩”出来的。也许是无意识的,但作为日后的早期教育,应该是很好的因势利导,强化这种求新求异的意识,它会成为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开始和良机。
创造精神的培养
实验绘画的基本理念是: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源泉。每次绘画活动都是一次实验。我们遵循“每一幅画都不能一样”的原则。所谓不一样就是自己和自己不一样,下一个和上一个不一样,自己和他人不一样,作品和范本不一样。总之,从整体到局部都应该是想象的结果,是思维的再现。在活动中,我们带孩子走进生活去观察、去寻找、去辨别无所不在的事物本身及它们之间的差异;带他们领会如何用绘画的语言去描述、去表现这种差异,最后又如何从差异中走出来,走到能够自己去把握、创造奇异的境地。
课上不厌其烦地举例,加上对事物的详尽解析,会使孩子们不再满足已有的现状,蠢蠢欲动。让我们来看一看形态各异的陶罐人是怎样诞生的吧!让孩子观赏了中国和外国的陶罐器皿后,丰富了孩子的器皿造型的印象符号,这些符号在孩子右脑屏幕上映现出一个个图象,它们不断地闪现、游离、综合、重组,在脑神经树杈上形成一个个闪光的亮点。这时老师用毕加索的怪异陶罐符号对孩子的心灵进行冲击,孩子们兴奋得哇哇大叫:“这是猫头鹰!这是鸟!这是一个女孩!”原来陶罐可以这样随心所欲创造,毕加索的陶罐人打动了孩子的心灵。孩子们用自己的心融化于创造之中,使一个个无生命的陶罐变成一个个精灵,变成一个个有生命的“陶罐”人:有的象个婀娜多姿的女孩,有的是个五个脸的面具,有的成了可爱的娃娃……无所不在的美,灵活的、具有创新意识的重组,不必去考虑它们的性别、人种、年龄、职业、表情、服饰……是否真实、是否合理。他们笔下的陶罐人,与此时他们的思维一样,可以是跳跃性的,是自由的,他们可以依葫芦画瓢,可以移花接木,可以断章取义,更可独出心裁,对生活中的精华和糟粕,他们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更突出美丽的彩色陶罐,我要求孩子们在背景上用各种形状、粗细不同的线条编织起一张美丽的黑白图案,使画面更加丰富,而画前想、画中想、画后还要想,不想就画不出来,才是日后每个孩子受益的根本所在。沿着这个思维方式走下去,创造精神和才能的产生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展示
教育所传递的内容是什么?是创造和发现的总和。创造性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展示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我们的实验绘画形成了“不去想就画不出来”、“不会想就画不好”的局面,是绘画使孩子们的思维敏捷,有求新、创新意识的精神,是绘画成全了个性的发展。
在想象和创造性思维的展示过程中,我们生成了许多与之相适应的主题来进行。因此,孩子们并不感到枯燥和畏难,并且还可以大大增加他们参与创作的兴趣和自信。如“面具”设计中,我们对生命的物化表现;在“我的梦”中,孩子们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在“美丽的城堡”中,孩子们领略了几何图形的奇妙构成;在“图腾柱”中,我们感受了原始艺术稚拙、古朴、粗纩之美;在“美丽的生命之花”中,孩子的心灵和自然万物融为一体。在孩子的潜意识里,自然万物都是有灵性的生命,他们把日月星辰、自然、生命、生活,一切的一切通过联想、想象,把遥遥相距的相异事物联系在一起。这好像是知觉的游戏,其实是智慧的升华。
另外,在实验绘画活动中,我们经常安排孩子们讨论、共议。我们认为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才能不会凭空产生,它需要合适的“土壤和环境”,创造的火花是在讨论中迸发的,良好的外部环境是孩子们能够发挥想象、畅谈想象、表现想象的必要条件。他们的情绪、思维和才能也只有在集体中,在愉悦的氛围中,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一个人的冥思苦想、静静呆坐是不会有创造激情和成果的。一个好的创意、好的设计,常常来自集体的力量。为此,我们大胆地设计了一种“八人大画”法,老师挑选一张孩子的画,请小作者把它放大,然后分给八个小朋友,分别进行装饰,再进行最后的组合。为了能够达到最好的效果,孩子们必须进行无数次的讨论、磨合。讨论共议能够丰富大家的认知,交流又是大家相互学习、彼此作用、共同提高的好机会。求新、求异的学习氛围能让每个孩子感到和谐、快乐、互助、共进,又让那些独生子女的自我意识与独立思考的个性相互作用、并能得到恰到好处的陶冶和净化。在有限的时间里,孩子们进行了信息量很大的交锋——思维的快速运转,这里有对经验的探讨,有对知识的迁移,有对兴趣的询问,更有对未来的展望。在“八人大画”中,我们看到的是个性和集体的智慧对于创造的力量。
睡觉是为了醒着,想象是为了创造,学习是为了应用。而幼时学画是为了今后更有价值地生存,只有用智慧去打通各种联想的通道,最终才能达到创造的殿堂。总之,现代儿童实验绘画不仅能提高幼儿的美术素养,而且更能够完善幼儿的思维,培养个性,发展创造力。现代儿童实验绘画在幼儿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促使着我们去研究、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编辑:cicy 

上一篇:不上颜色的画就一定不是好画吗?

下一篇:从幼儿绘画过程看幼儿的学习方式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