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适合•快乐•发展――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实践探究
作者:徐 明 来源:《学前教育》2007.01 上传时间:2007-04-04
编者:随着幼教界对幼儿园课程及其影响的日益重视与关注,幼儿园课程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也在不断深入。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正是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并结合北京市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在努力实践尊重、适合、快乐、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本期“课程”栏目,我们将和读者一起分享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的理念、实施方法和一些优秀案例。
课程是一定教育理念的载体,北京市幼儿园“快乐与发展”课程及其教育教学实践力图表达和践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所倡导的幼儿教育理念,在实践中,紧紧抓住尊重、适合、快乐、发展四个关键点,引导教师改进教育过程,提高教育质量。
尊重是要做到《纲要》提出的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要实现这样的尊重,就必做到适合,克服小学化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模式,真正做到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实施适合小、中、大班不同思维水平和行为特点的教育教学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应该是快乐的,这种快乐不仅是表面层次的高兴,而且是在各种活动中获得成功时体验到的成就感、胜任感和自信心;幼儿在快乐的同时,其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都获得充分的发展,而且是可持续的、有利于其一生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项工作。
一、确定教育目标
教师要做到如下四个步骤:观察本班幼儿的表现;概括出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对照《北京市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找出幼儿发展与《细则》之间的差距;针对幼儿发展差距确定本班的教育目标。如,“使用小勺独立进餐”是《细则》对小班幼儿提出的要求,如果某小班教师根据观察,发现本班绝大多数幼儿都不会使用小勺独立进餐,那么,这一目标就必须写进计划中;而如果本班绝大多数幼儿都会使用小勺独立进餐,这一目标自然就不必写进计划,因为幼儿在自然状态下已经实现这个目标了。同时,教师在一段时间内制定的教育目标应涉及各个领域,不可偏废。
二、确定教育内容
教育目标明确后,教育内容的产生有两种方式。
第一种,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及生活经验生成教育内容。生成的内容可以是主题式的,也可以是其他形式的。其中主题应在幼儿有感知、体验的基础上生成与扩展,主题活动的内容应是综合性的,各主题之间的转换应尽量自然、衔接。
第二种,教师依据教育目标,结合本班幼儿的兴趣、发展需要及生活经验提供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之间的关系是双向的,既可以先有教育目标,根据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使教育目标需求化;也可以先有幼儿的活动,教师在参加幼儿的活动时,通过提问引导幼儿思考,以此来赋予该活动教育目标。如,一次户外活动时,几个大班幼儿围着一棵大树议论着什么,教师走过去一看,发现他们正
在观察一只受了伤的壁虎,这只壁虎正在慢慢地往树顶爬。于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观察壁虎,并向幼儿提问:“你们看看,壁虎身体是什么颜色的?它为什么长这种颜色?”“仔细看看,壁虎爪子的尖上长着什么呢?它为什么要长小吸盘?”这些问题渗透了动物身体的保护色、动物的外形与运动方式之间的内在联系等教育目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目标与内容比较起来,我们更应该把牢的是目标,即“紧目标,松内容”,也就是说,教师一定要紧紧把握教育目标,有明确的目标意识,但内容一定是可调的,只要是能够实现目标的内容都应允许。如,“按照一个维度对常见物品进行分类”是中班的教学目标,那么分类的具体对象是什么呢?既可以是动物,也可以是水果、服装,甚至可以是鞋子。如果班里的幼儿正对汽车感兴趣,那么,用汽车引导幼儿学习分类也是很好的内容。
三、创设教育环境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为广义的概念,它是引发、维持幼儿学习的重要外部条件,包括:精神氛围,指幼儿能够感觉到的教师、保育员对待他们各种行为的态度;物质材料,指幼儿园室内外各种活动区角、相关操作材料、活动室墙饰、生活设施、空间安排等;常规作息,指班级中对幼儿提出的各种常规要求以及作息时间安排等制度;行为活动,指发生在幼儿周围的教师、其他幼儿的行为与活动。
我们对幼儿园环境的要求是,首先,它必须体现教育目标,使幼儿在与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逐步实现教育目标。如,为了引导小班幼儿能正确区分大、中、小,教师在班里布置了一面墙饰,其上有大、中、小三个人形,同时在美工区投放了为这些人形画的大小不一的上衣、裤子、帽子、手套、围巾等的轮廓纸.教师在引导幼儿为人形做衣服、穿衣服的过程中,幼儿自然要目测、比较,要学习和区分大、中、小。
第二,环境应随着幼儿的发展和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及时调整。教育目标是随着幼儿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因此,体现教育目标的环境也一定是动态的。如,对于活动区的材料,在中班初期,教师为了让幼儿练习使用筷子的技能,投放了筷子和小海绵块;一段时间后,当幼儿夹小海绵块已经很熟练的时候,教师就应该把它换成蚕豆;到了学期末,蚕豆则可能要换成黄显了。
第三,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即幼儿是环境的真正主人,在布置墙饰方面他们有权参与意见,规划墙饰,而不只是由教师构思墙饰的内容和布局,幼儿出劳力给教师当“小工”,或只是简单地把幼儿的作品陈列在墙上。在活动区材料的准备方面,幼儿也是主人,他们很清楚自己需要什么,为活动区活动的深入开展而准备各种需要的物品。当然,教师也可以通过提问的形式提醒幼儿,丰富他们的需要,使幼儿在为活动准备材料的过程中获得自然而充分的发展。
第四,环境、材料要和适宜的活动相结合。环境、材料只是物化了的东西,幼儿如果不加以运用,环境就不可能自然而然地起到促进幼儿发展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以适宜的活动引导幼儿使用这些东西。如,某大班操作区中摆有各种珠子和尼龙线绳,刚开始很少有人问津,教师在和几个幼儿商量后,决定在班里开展“项链秀”活动。并布置了相应的墙饰,墙饰上画有几种穿项链的方法,有规律排序法、对称法等,一部分女孩子穿项链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们不仅按照教师提示的方法穿,还发明出很多新方法。在此基础上,班里还开展了“手链秀”、“服装秀”等活动。
四、选择教育途径
目标化的环境以及幼儿在这个环境中所进行的自主活动和教师组织的各种活动是完成教育目标的途径。这里所说的幼儿的自主活动就是《纲要》所说的“教师间接指导的活动”,即表面看起来教师与幼儿之间没有互动,但通过体现了教育目标、渗透了教师教育意图的环境,教师与幼儿之间产生了间接的互动。教师与幼儿直接和间接的活动有生活活动、游戏活动、活动区活动、与墙饰互动的活动、唱歌活动、故事活动、户外活动及其他活动等。
综合主题探索活动是整合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主要形式,它与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的分领域活动同时存在。这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快乐与发展”课程所提倡的主题活动一定是主题探索活动,它区别于一般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可爱的兔子》主题活动,很多班级在进行这个活动时,教师会组织幼儿上一节认识兔子的课,给幼儿讲解兔子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或教幼儿朗诵一个关于兔子的儿歌等,这些活动虽然没有错误,但是它不够开放,传达给幼儿的知识都是已知的,而且其信息源是教师,给幼儿的印象为“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而主题探索活动则不同,在认识兔子的过程中,关于“兔子爱吃什么”这一问题,教师会先让幼儿进行猜测,然后把这些猜测归纳为兔子爱吃蔬菜水果、粮食、糖果、肉这四类食品。幼儿之间争议很大,怎么解决这些争议呢?第二天,认为兔子爱吃肉的幼儿从伙房拿来了几小块肉喂兔子,结果兔子真的吃了。“原来兔子是爱吃肉的!”幼儿普遍得出了这个结论。这时教师提醒幼儿:“我们还要仔细观察,看兔子是不是拉稀,如果它的大便是正常的,兔子吃肉才是没有问题的。”结果兔子的大便很正常。又过了几天,幼儿又喂兔子吃馒头,兔子又吃了,而且大便正常。幼儿由此得出结论,兔子是杂食动物,并不是只吃萝卜和白菜。在这样的主题活动中,幼儿经历了探索过程,而且信息源可以是幼儿自己,这就为幼儿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形成敢于探索、敢于创新、追求真理、不迷信权威的心理品质奠定了基础。
同时,“快乐与发展”课程还提倡主题探索活动来源于幼儿生活,解决幼儿在生活、游戏中遇到的问题,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某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在院子里踢足球,觉得没有球门不像踢球,便请传达室的爷爷给他们用木条制作了一个球门,他们自己把塑料包装绳用叉开打结的办法编了球门的网:为解决足球总往场外滚的问题,他们把牛奶箱的硬纸板剪成宽条,再用绳子把它们连起来,做成场边的围栏;在踢足球过程中经常有幼儿崴脚,于是他们设计了踢球前的一系列准备活动。又如,某中班幼儿为了解决清扫兔笼过程中袖子被打湿的问题,他们为自己缝制了套袖;为解决冬天坐硬板椅子凉的问题,他们为自己缝制了小坐垫:为了让小班的弟弟妹妹有更多的沙包玩,他们给小班缝制了一些沙包,还给小班“娃娃家”里的娃娃衣服钉纽扣,等等。这些实例都说明,主题探索活动的来源可以来自幼儿自身的需要,是他们内部动机的表达。
分领域活动在“快乐与发展”课程中仍占有重要位置,但是它提倡改变过去那种与幼儿的生活基本无关、主要以各种作品为载体、以教师的愿望为出发点的做法,变为与幼儿的生活、游戏密切相关,幼儿的需要、愿望与教师的愿望相结合,以各种作品为辅助的基本内容结构。如,某幼儿园大班教师在引导幼儿学习成组数数这一内容时,改变了过去让幼儿单调地数大量物体的做法,而是让幼儿到院子里拣落叶,看五分钟之内谁拣得最多,回到班里后,把拣的落叶变成了“拔根儿”,比一比哪一组“拔根儿”最多,数一数全班共有多少“拔根儿”。在这个过程中因为数目很大,为了提高数的效率幼儿自然就会用到成组数数的方法,这时教师再和幼儿一起归纳,成组数数有哪几种方法,怎么成组数数是最快的。
五、选择组织形式
幼儿活动的组织形式有个别活动、小组活动、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各种组织形式之间可以灵活转换。
个别幼儿独自的学习活动经常是很有价值的活动,在活动中,幼儿独自、专注地与材料互动,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方式进行有效地学习,教师不要任意打断。
小组活动中,幼儿不仅与材料互动,而且幼儿之间有很多交流和学习的机会,小组的形成一般应在幼儿共同的兴趣或能力基础上自然形成,尽量少以“桌”或“半个班”为学习的小组。
全班集体教学活动要根据教育目标、幼儿兴趣、发展需要确定。其中,活动时间可变,可上午或下午,起止时间可变,不是每天必有;活动地点可变,教师根据需要选择室内或室外;活动人数可变,依据幼儿意愿部分或全体参加;活动过程游戏化、活动化。在大班可依据需要适当增加次数,但不硬性规定,鼓励、吸引全体幼儿参加。因为有相当一部分集体教学活动需要幼儿有相关的感知经验做基础,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通过生活环节、活动区活动、活动区材料等丰富幼儿的感知经验,以使教学活动更加有效。
六、教育工作评价
教育工作评价是教师对自己或他人的教育工作进行反馈,并以此改进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评价应与教师日常工作相结合。
“快乐与发展”课程下的教育工作的评价要点有:教育目标是否切合本班幼儿实际发展水平及发展需要,是否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教师能否在班级中营造关爱、平等、和谐的氛围,是否尊重、接纳每一个幼儿;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是否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与活动兴趣;教师是否注重个体差异,鼓励、引导幼儿获得主动的发展;教育环境、材料能否物化教育目标,鼓励、引导幼儿积极探索、发展;幼儿能否自由、有效地操作和使用各种材料,有效地与环境相互作用;幼儿在各种活动中是否专注、积极,并能在原有水平上获得真正的发展。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上团城中心幼儿园快乐教育特色...轩妍阅读人气:509
- 教育部,正式印发《3-6岁儿...折翅的燕子阅读人气:1364
- 共享快乐与成长笑眯眯阅读人气:754
- 教育部发布《3-6岁儿童学习...猫儿teamo阅读人气:1420
-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学...灵妖阅读人气:1857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男幼师有发展前景吗紫晓阅读人气:782
- [园长管理]怎么样让老师体会到幼儿教师的...雪阅读人气:1362
- [园长管理]新教师的专业成长和发展需要关...花语阅读人气:1215
- [教师工作]教师教学行为与幼儿独立性发展Miss.Sugar阅读人气:1775
- [业务管理]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chengxine阅读人气: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