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事与愿违

作者:   来源:《学前教育》2001年第12期  上传时间:2004-09-07

老师:


您好!


我是中班的老师,听说《学前教育》开设了《教育诊断》这一栏目,特来求教。


在幼儿园里,活动区游戏是最受孩子欢迎的,建筑区更是男孩子的天地。他们在建筑区自由搭建、想像,高兴的样子能感染看到他们的每一个人!


开学初,我和孩子们共同为建筑区增添了许多“设备”:有用废旧盒子做的楼房,有果奶瓶做的小花,有用碎皱纹纸粘贴成的草地,还有孩子们从家带来的小汽车……


我想,如此丰富的辅助材料一定能使孩子在建筑区的游戏又上一个新的台阶,一定会对孩子的游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事实与我想的却很不同。


孩子们确实玩得比以前更加热火朝天,但游戏的内容却有了很大的改变:孩子们忙着把汽车开到东开到西,忙着把小花小草摆满一地,忙着把现成的楼房摆在高楼不同的积木上……但孩子们对搭建本身的兴趣却似乎减少了!


我走过去引导孩子们:“我们能不能给汽车搭建停车场,修建宽阔的马路,让汽车跑得更快?”孩子们对我的提议并没有多大的兴趣!还是自得其乐地玩着。


于是,我加入了孩子们的行列,和孩子们一起搭建马路、街心公园。孩子们在我的指挥和带动下高兴地玩着,一会儿动夫,我们的成果就初具规模了!我满意地看着我们的作品。高兴地对孩子们说:“我觉得,这里还应该有个警察岗楼,你们说呢?”“对!”孩子们应答着。“那好,我看你们谁能把警察岗楼搭建好!”说完,我就离开了建筑区,并期望着我的带动能给孩子们一个良好的开端,我的离开能给孩子们一个自我创造的良好空间。


10分钟后,我再次来到了建筑区,眼前的景象与我心中的希望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孩子们不但没有建筑警察岗楼,而且把已经搭好的建筑群“一拆而光’!孩子们依然在快乐地玩着汽车,有的孩子干脆骑在大一点的积木上过着开车瘾!


面对眼前的景象,我不知该怎么办。我的引导不对、不好吗?我尊重孩子的兴趣和孩子共同准备材料,可结果却使我原来的目标――促进孩子建筑能力的发展转移了!


老师,请您告诉我,我真的错了吗?我究竟错在哪儿了?


付永红


2001920


付老师:


你好!


看了你的来信,觉得你的问题很有意义。是啊,为什么会事与愿违呢?你的愿望是期望孩子们“在建筑区的游戏更上一个台阶”,期望激发孩子“对搭建本身的兴趣”,期望“促进孩子建筑能力的发展”,所以你在建筑区投放了丰富的材料。然而,结果是老师一转身,孩子们就把原先颇为得意的成果“一拆而光”,开始按照他们自己的方式玩起来!孩子的表现与老师的愿望竟然如此地不一致!尽管出现了这种情况,但可喜的是你没有视而不见或漠然处之,也没有强行将幼儿纳入自己设想的轨道,而是积极主动地思考,在困惑中进行反思,这是你作为一个教师走向成熟的表现,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


根据你来信所提供的信息,我想就“为什么会事与愿违”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儿童的兴趣如何,他们究竟想做什么,这是教师指导活动前必须考虑的,在活动中必须时时关注的。你一倡导,儿童就跟你干;你一转身,儿童就“拆台”。这似乎可以判断儿童是不喜欢搭建那些东西的,他们表面上响应你的提议,不过是服从于教师的权威而已。要了解儿童喜欢搭建什么,是需要时间、需要平时的积累的。不仅儿童与教师的想法可能不一样,儿童之间的兴趣和想法也常常因人而异。因此,在儿童没有明显表现出一种合作建构什么东西的愿望时,教师不宜用简单号召的方式来促成某一集体行为,比较适宜的方法是多多观察,待机行事。


其次,儿童的先前经验如何?你的建议或要求是否建立在幼儿先前经验的基础之上?你想让幼儿搭建停车场、马路、街心公园、警察岗楼等,但这些是否是他们熟悉的主题?他们先前的相关经验是否足够让他们形成有关停车场、马路、街心公园、警察岗楼等的清晰的表象?因为当我们要求儿童搭建某种实物时,实际上是要求儿童凭借头脑中对这种实物的表象进行操作,这是一种想像构造。如果这些构造的物体不是他们熟悉的主题,甚至他们根本就没有相关经验的话,那么他们就无法凭借表象独立进行操作,一旦失去了老师的指导,就肯定会不知所措,于是便退回到原来的水平上去。


再有,从认知角度看,结构游戏需要一定的操作技能、空间知觉水平以及以想像力为基础的象征能力等。就不同物体的构造而言,对这三方面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儿童在这三个方面是否都已经达到完成构造任务所要求的能力和发展水平?如果构造任务的难度超过儿童现有水平太多,无疑会让儿童产生逃避甚至破坏行为。


另外,你原先的设想是希望激发幼儿对建筑游戏(这属于结构性游戏的一种)的兴趣,促进建筑游戏的开展,并通过材料的投放来促进幼儿游戏行为的发生。但是不知你注意到没有,你的材料其实都具有同一种性质――即都是已经具有一定意义的成品材料。这样的材料本身容易引发的是象征性游戏,而非结构性游戏。投放不同的材料会引发不同的游戏行为,所以我认为材料可能也是问题之一。那么什么样的材料才容易引发幼儿的结构性游戏呢?这些材料包括可以用来搭建各种象征物的积木元件,可以做成各种东西的废旧纸盒,可以被用来做成不同物体的果奶瓶、碎纸、砂石等,这些素材型的材料或玩具“元件”,在游戏前本身是没有意义的,只有通过儿童的操作,这些无意义的元件才组合为有意义的形体。


今后,如果要想避免“事与愿违”的情况,我们应该特别关注儿童此时真实的愿望是什么,尊重儿童的意见和想法,允许他们不赞同老师的提议而按自己的想法进行游戏,在游戏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而这样的游戏是我们准确地了解、认识孩子,把握孩子真实的愿、兴趣、爱好的好机会。若干次这样的观察、积累,将有助于我们比较准确地确定,自己该以何种方式、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介入幼儿的游戏才真正有效。这或许是解决教师的愿望和幼儿的相左的根本吧。


以上是对你所遇到的“事与愿违”情况的一点简单分析,不知道是否令你满意?愿意继续与你一起交流和探索。


李季湄 方钧君


20011020




 

上一篇:小组合作记录效果好

下一篇:每天有个好开始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