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保健:儿童用药应知应会

作者:贾冬梅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2-11

      各时期儿童的用药特点
      新生儿期
      胎儿娩出后的28天内为新生儿期。这一时期,新生儿对药物代谢能力较差,药物在体内停留时间延长。例如,新生儿应用氯霉素可致灰婴综合征(表现为呼吸困难、循环衰竭、皮肤苍白和发绀等)。另外,新生儿肾功能还不成熟,需要8~12个月才能达到成人水平。故一些经肾排泄的药物如巴比妥类、氨苄西林、地高辛等的排泄较成人更为缓慢,应用时必须减量。
      婴幼儿期
     从药物代谢水平来说,虽然婴幼儿期已较新生儿期显著成熟,但由于解剖生理的特点,在选用药物时仍应予以注意。例如,由于婴幼儿期神经系统发育未成熟,要慎用镇静剂。但对于早产儿或有窒息患儿,及早使用镇静剂可以预防颅内出血及惊厥,控制脑损害,当然,一定要严格计算用量。婴幼儿对吗啡、哌替啶等麻醉药品特别敏感,易引起呼吸抑制,不宜选用。
      儿童期
      这一时期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阶段,有些药物对儿童生长发育有较大影响,需权衡利弊后在医师指导下使用。如激素类药物可的松、泼尼松等,长期使用可使骨骼闭合过早,影响小儿生长和发育。再例如,四环素可引起牙釉质发育不良和牙齿着色变黄,故8岁以下儿童禁用四环素类抗菌药物。
      常见用药误区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在儿科中的滥用较为严重,应引起足够重视。对非感染性疾病,如一般感冒发热、单纯性腹泻等,不究其因,先用抗菌药物是不妥的。家长对于抗菌药物的应用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是对抗菌药物存在抗拒心理,在有明确用药指征的情况下仍然认为儿童不应使用,导致病情延误;另一种则是将抗菌药物视作“万能药”,无论是呼吸道还是胃肠道疾病,擅自应用,导致细菌耐药及药物毒副作用的发生。
      解热镇痛药
      发热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外界病原及毒素的一种防御反应。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当小儿肛温高于38.5℃时,应采用安全的解热药治疗。解热镇痛药对胃黏膜有直接的剌激,同时会抑制前列腺素合成和血小板聚集,影响对胃黏膜的保护,易诱发胃溃疡和胃出血。儿童消化系统较为脆弱,应用此类药物时应慎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解热镇痛药的单方、复方制剂种类繁多,应掌握其总服用量,避免重复用药。如小儿氨酚黄那敏颗粒与百服咛糖浆,均含对乙酰氨基酚,过量服用可能会引起肝损伤,应谨慎使用。
      感冒药
      统计数字表明,全球非处方药(OTC)市场中,感冒药和咳嗽药的销售额仅次于抗菌药物居于第2位。然而,很多儿童非处方感冒、咳嗽药均为复方成分,若选择不当,易造成重复用药,发生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心悸、心室功能紊乱,甚至死亡。
      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完成了对2岁以下婴幼儿使用OTC感冒咳嗽药的安全性评估,鉴于可能发生的严重和致命的不良反应,提出了不适用于2岁以下婴幼儿的药品。
      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很多家长认为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可长期无条件使用,有百利而无一害。正确的作法是服用此类药物也需根据身体需要,若滥用或过量长期使用会产生毒副作用。如维生素A,小儿一次用量>35万国际单位可致急性中毒;浓缩鱼肝油6克(5万~10万国际单位/天,连服6个月)可致慢性中毒,出现周身不适、胃肠反应、头痛、骨及关节痛等慢性中毒症状。因此,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绝非多多益善,家长应加以选择,合理应用,切不可过度依赖。
      小儿用药注意事项
      药物剂型与给药方式
      随着医药科技的发展,儿科用药剂型较以往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滴剂、栓剂、贴剂等。剂型的改进,更加符合儿童用药心理,增加儿童用药的顺应性。一般情况下,经胃肠道给药较安全,故小儿尽量口服或经鼻饲给药。皮下注射给药可能损害周围组织且吸收不良,不适用于新生儿。另外,由于儿童皮肤结构异于成人,皮肤黏膜用药很容易被吸收,甚至可引起中毒,使用外用药时应注意。
      药物服用时间
      一般药物都是空腹服用吸收较好,但是对肠胃有刺激性的药物(例如红霉素类抗菌药物)建议饭后服用,以减小对肠胃的刺激。另外,很多药物的作用与人体自身的生物节律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若能掌握这些规律,可将药物的疗效发挥至最大,同时大幅降低毒副作用。例如,糖皮质激素的分泌有明显的昼夜节律,峰值在早晨7~8点,谷值在零点。泼尼松、氢化可的松等药物可在每日清晨8时服用,增加疗效的同时减少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甚至萎缩的不良后果。
      药物与食物的相互作用
      经常有家长为了掩盖药物的不良气味或是提高儿童用药依从性,而将药物混入食物中一同喂入。但从原则上来说,除非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可与食物同服(如王氏保赤丸等),一般都不建议将药物混入食物内,以免发生某些化学反应致使药物失效从而导致疗效降低。然而,也有一些药物与食物或饮料共同服用药效更佳,例如口服头孢呋辛酯时,餐后服药吸收好。因此,家长在给患儿喂药前应参照说明书或听从医护人员指导。
      补钙,需考虑量和来源
      儿童补钙量的多少,不仅取决于每日摄入量,还取决于儿童自身的膳食结构,即要同时考虑儿童钙的需要量和钙的来源。每个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钙的需要量不同,0~6月龄每天需要摄入钙300毫克,6~12月龄400毫克,1~3岁600毫克,4~9岁800毫克,10~18岁1000毫克。在钙的来源上,奶和奶制品是含钙最丰富的食品,是人体钙的最佳来源;大豆及其制品也含有较高的钙;绿色蔬菜含钙虽然不低但吸收率相对较差。儿童的膳食结构随着年龄不同更是大不相同:婴儿期饮食以富含钙的乳品为主,而进入学龄前期和青少年期则以相对低钙的传统膳食为主。因此建议给儿童补钙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其年龄和膳食结构,以食补为主,奶类是首选的钙源。只有无法从食物中摄人足量钙时,才适量使用钙补充剂。
       维生素D,让钙吸收更好
      不管是母乳喂养还是配方奶喂养的婴幼儿,只要奶量充足(每日奶量≥500~600毫升),钙营养就足够。早产/低出生体重、双胎/多胎婴儿因其胎内营养不足,则需要额外补充钙,可采用母乳强化剂、特殊早产儿配方奶,或额外增加维生素D与钙补充剂。青春期前儿童(4~9岁)每天摄入500毫升牛奶或相当量的奶制品(如酸奶、奶酪等)大致也可满足机体对钙的需要。而青春期少年则需要每日摄入750毫升牛奶,才能满足快速生长的身体对钙的需要。而对少部分患有乳糖不耐受症的儿童和青少年,无法通过乳制品来摄入足量的钙,就需要补充钙剂。在钙剂的选择上,由于儿童的饮食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安全性和含钙量的基本前提下,还需考虑吸收率、口味以及服用方便等因素,淡奶口味、液态的剂型较为适合年幼的儿童。此外,钙的吸收还需要有维生素D的协助。如果儿童体内维生素D含量较少,则从食物中吸收的钙也减少。因此,对于儿童,包括母乳喂养的婴儿,均建议其膳食中要先保证含有足量的维生素D,同时保证有足够的户外活动时间,确保补钙与维生素D同行,从而更好地发挥钙的效能,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园人“三管”预防手足口病

下一篇:如何预防流行性腮腺炎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体育游戏:以儿童为本,向快乐出发!
体育游戏:以儿童为本,...
安全教育,从幼儿抓起
安全教育,从幼儿抓起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