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80后”父母

作者:赵忠心  来源: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上传时间:2011-05-21
现在幼儿园孩子的父母,基本上都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即“80后”,同时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千顷地里一棵苗”,“独一代”成为他们身份的标签。
这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是我国集中出生的第一代独生子女,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改革开放来到世上,见证了三十年来社会的急剧变革,最先、也最充分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
社会各界很关注这个群体,因为他们是“承上启下”的一代。不论是在整个国家,还是一个家庭,他们都肩负着“双重责任”:将“接续上面”的未竟之业,“起始下面”的崭新事业,责任重大。如今,这个群体正在陆续进入婚育期,逐渐“荣升”为父母,他们的发展状况,决定我国的未来,也决定着孩子的未来。他们将如何培养“独二代”?
社会上对“独一代”群体的议论很多,今天我们只是从他们做父母这个“角色”上,与年轻父母共同探讨一下与以往的父母相比有哪些特点,面临哪些挑战,以便我们更好地承担抚养、教育子女的责任。
80后”父母自身的特点
物质生活条件优越,身心发展状况良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家庭生活条件逐步改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子女的减少,也使家长有充分的时间、精力和经济条件投入到孩子的抚养教育上。这代年轻父母,从总体上来说遗传素质超过以往,身心发展是健康的,但出生在国家改革开放的盛世,没有吃过苦,甚至没有看到过前辈为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所付出辛劳的情景。
充分享受到父母之爱,幸福体验指数高。
第一代独生子女在家里不仅享受到“得天独厚”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且还享受着全家人给予的充分关爱,幸福体验指数为历来最高。但由于没有兄弟姐妹,缺少同龄人和玩伴,合作、互助、谦让、分享的经历就少,容易滋生“惟我独尊”的思想意识。
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比较高。
过去,中国家庭的孩子数量比较多,生活清贫,负担较重,子女的培养教育大都是“粗放型”的“浅耕粗作”;独生子女出现以后,培养教育就变为“集约型”的“精耕细作”,他们大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文化程度也普遍比较高。
思想解放,善于接受新思想新事物。
这代年轻父母几乎是与社会转型同步成长发展起来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革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他们思想解放,不僵化,善于接受新思想和新事物,价值取向多元化,思维活跃,积极进取,追求自由,富有个性,敢想、敢说、敢做、敢为。
80后”父母面临的问题
普遍感觉自己还没长大。
抚养教育孩子本来是父母的天职,带孩子也是享受孩子成长的其乐无穷的事,但许多“80后”父母由于他们自己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关爱、照顾别人的经历,感觉自己还是个孩子,缺乏自觉地把分内的事做好的责任感,所以对养育孩子的艰辛和劳累心理准备不足,颇显“勉强”与”无奈”。
重视教育。但眼高手低。
“80后”父母身处激烈竞争的生活环境,深切地感受到生存难度越来越大。所以,他们的教育意识大大增强,渴望好好培养教育孩子,增强孩子的竞争实力。但面对纷纭复杂的教育信息,他们难以分辨真伪和筛选、取舍、跟风、从众、随大溜的现象比较多,而且,他们又缺乏实践经验,面对教育问题往往不知所措,缺少科学的方法。
视野开阔,但往往忽视传统经验。
“80后”父母出生在改革开放的年代,社会高度的信息化给他们提供了十分丰富的信息资源。他们思想解放,有包容性,对新思想、新事物敏感且兴趣浓厚,善于吸纳;同时,他们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少,没有传统文化的负担和束缚,对传统的家庭教育思想和方法不屑一顾,误以为“传统”就等于“糟粕”。
舍得给孩子物质投入,情感投入较少。
许多“80后”父母认为,“花钱越多收益越大”,教育消费观念很不成熟,再加上虚荣、攀比、讲排场心理的驱使,什么都追求“高规格、高档次、高消费”,然而同时,在心理情感上的投入却大大减少,缺少和孩子的肌肤接触和亲密交流。
希望进行道德品质教育,但感到很迷惘。
市场经济社会的发展,冲垮了传统道德观念的堤坝,但新道德观念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在这种情况下,“80后”父母也想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教育,但却有许多迷惘和困惑。比如,诚实守信、谦让忍让、善良慈悲还是不是美德?友好、合作、互助、勇敢、冒险、吃苦耐劳、集体主义还要不要提倡?鼓励孩子要有个性和遵守纪律规则的关系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要不要服从集体利益?通过正常渠道向老师反映别的孩子问题,是不是不讲道德的打“小报告”行为等等。
追求婚姻质量,单亲家庭增多。
据调查,当今社会,离婚率居高不下。特别是“80后”父母离婚率呈上升的趋势。一些年轻夫妇“闪电式结婚,闪电式离婚”,就像“过家家”似的。就婚姻观念来说,追求婚姻质量,不凑合,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进步,但为人父母之后,夫妇离异造成单亲家庭增多,对孩子来说,就不能说是一件幸事,父母离异对孩子的伤害程度仅次于亲人死亡。
编辑:cicy

上一篇:教育就是战场

下一篇:警惕“教”“养”分离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走进“熊孩子”的小世界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探索家园共育的有效途径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悄话”——如何预防儿童性侵犯
微专题:告诉孩子的“悄...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