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幼师观察幼儿:走进孩子的生活
作者:陆春燕 来源:中国幼儿教师网 上传时间:2014-12-08
日前,参加市“观察——走近儿童”的教师专项课题进课堂活动,带着探究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观察任务,我走进了江阴市城中中心幼儿园大班建构区的观察现场。教育观察,就是从儿童的言语、行为、喜怒哀乐的观察中获得第一手资料,注意他们的需要、性格、知识水平和心理水平,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提供依据。我手里有一张观察记录表,提示我要重点观察的五条线索:同伴间能否商量建构内容,如何商量;幼儿之间是否有分工,如何分工;幼儿遇到困难能否想办法求助,如何求助;同伴之间是否发生矛盾冲突,如何解决;同伴间是否共建同一主题或物体,如何共建。这五条观察线索,为我提供了观察幼儿合作行为的支架,也让我一下子就清晰了所要观察以及记录的具体内容,以下是我所观察到的情境片段记录。
情境片段一:
老师把四个孩子召集在身边,取出一张图纸引导幼儿观看:“我们今天要来搭恐龙馆和军事博物馆,大家商量一下,怎么完成这个建构任务。”孩子们似乎早就迫不及待地要进入区内活动了。幼儿A用手指向图纸:“我搭这个恐龙馆。”虽然老师再三提醒:“你们商量一下。”可几个孩子只是简单地应答着,眼睛看向建构区陈列的积木,等老师一发令“你们开始吧”,就各自开始了行动。幼儿A直奔花片而去,边唱歌边用大花片搭恐龙;幼儿B在幼儿A的旁边用一些小小的木质积木和裁成方形的KT板搭平台,两个人各搭各的,互不干涉。幼儿C和幼儿D在建构区的另一侧,两个人虽然没有语言交流,却动作非常默契,幼儿C先拿一块积木放好,幼儿D便拿同样的积木放在另一侧,共同搭出一个对称的建筑……
情境片段二:
幼儿B在建构区的一侧搭出了两个小小的平台,从辅助材料中取出两只恐龙,小心地放到平台上。这个时候,幼儿A已经完成了他的花片大恐龙。哼唱着小曲在场地上来回走动,最后停在了幼儿B搭出的平台边:“你不要放这个剑龙,这里放翼龙。”幼儿B顺从地换了一个翼龙放在平台上。随后又开始在旁边搭一个新的平台。幼儿A说:“这里搭一个大门吧。”幼儿B选了两块弧形积木做支撑,在上面放置方形KT板,又在KT板上放了四个圆柱,想搭出二层的平台。可是,底部弧形的积木无法平稳地支撑住上面的平台,搭好的积木摇摇晃晃地倒了下来。幼儿A看着幼儿B的操作,蹲下来和幼儿B一起摆弄,试图把弧形积木放平稳。两个人依旧没有语言交流,只是交替摆放着积木,最后,把四根圆柱积木放在下面做支撑,上面摆上方形KT板,再把两块弧形积木对称放在KT板上,上面再放上圆柱作装饰……
情境片段三:
幼儿C和D已经搭出了好几处房屋建筑,又在靠近建构区中间的位置搭起了几条交叉通行的马路,一直延伸到幼儿A和B所搭的大门处。幼儿A兴奋地说:“我送几辆汽车给你们!”幼儿B则说:“我把大门移到那一边,这里就让给你们。”说着,幼儿B把大门移到了建构区的另一侧……
对建构区大班四名幼儿合作行为的观察,其目的在于观察幼儿合作学习的质量,用以教师更好地指导幼儿合作。而此次小组观察活动,旨在通过观察者的交流与分析,为教师提供分析、改进幼儿合作质量的支架,同时也让各观察者熟悉了解观察的科研方法,以此指导自身的科研实践。于是,围绕以上五条观察线索,依照“整理——比对——归因——建议”的研讨步骤,观察小组成员依次介绍了自己观察到的情境和初步分析,如一观察员说:“在近四十分钟的建构过程中,几乎很少听到孩子们的语言交流,但也很明显地可以看出,每个孩子都是在围绕着恐龙馆和军事博物馆的主题在建构,这是否与此次观察活动前期的准备有关系?因为这是一次面向全市的观察研讨活动,有10个观察者在观察孩子的活动,孩子可能提前演练过,也可能受到这么多观察者的影响而减少语言交流。”另一观察员说:“显然,孩子对建构这类物体是很有经验的,相互之间的配合也相当默契。在整个过程中,幼儿A显得更为主动,但幼儿B的建构技能明显高于幼儿A,这是否与幼儿的个性有关系,幼儿A性格外向些,比较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幼儿B则更为内向一些,他选择的积木也多倾向于小型积木。”还有的观察员说:“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没有听到孩子之间的商量,但能够看到幼儿间是有眼神和动作交流的,譬如幼儿C和D,这或许与平时老师在建构活动中对孩子们的要求有关系。没有强调孩子一定要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观察者们的交流,使大家了解到了一些自己没有观察到的细节,加深了对整个建构活动中幼儿合作行为的整体认识。随后,大家一起整理相关数据,对幼儿的实际表现与相关指标、个体信息与群体信息以及本次行为与往期行为进行比对,并根据影响因素进行归因分析,提出基于论据的教学优化建议。
回顾整个观察研讨的过程,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位中学教师所提出的幼儿合作行为发展评价指标,从四个维度(积极的个体关联与影响力、明确而共享的目标与分工、良好的人际和团体合作技能、清晰的个人绩效责任)对幼儿合作行为能力进行分析,显得更为规范、严谨,也使得我们的观察反思更为深入客观地分析幼儿的行为表现,并开始用发展性的眼光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以及教学策略的调整,以更有利于促进幼儿合作行为的发展。我想,教育研究是一个主动提出问题并以系统的方法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而教育观察,正是一种基于教育教学活动现场的科研方法。对于一线教师而言,研究是一种思考和梳理,是把一般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师个人的实践性知识加以整合的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带着理性自觉的眼光去观察儿童,让观察成为有目的的自觉行为,有一定系统有序的行为,有理论指导的理性行为。
这次“观察——走近儿童”的教师专项课题进课堂活动,让我亲身体验了运用观察的科研方法开展理性思考的完整过程,学习到了“按照分析孩子的表现、反思自己的理念和方法、调整教育教学行为”的行动研究逻辑进行教学实践研究的有效方法。我想,只有把理性思考作为自己的工作方式,将自己的研究与需要、兴趣和能力相结合,从研究具体实践问题开始,研生、研己、研教,才能让自己的教学有效地支持幼儿的学习与成长。回过头来从我园“用实习场理念优化幼儿教学情境”的课题研究思考这一次观察大班幼儿合作行为的建构游戏情境,我觉得起码还可以从情境的优化和教师在过程中的指导做一些调整:
1.建构图纸作为游戏情境中的一部分,直接呈现在环境之中,创设一种以“博物馆”为主题的游戏情境。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呈现一种“旅游”的情境,把孩子们的建构行为与“博物馆”的旅游游戏结合在一起,使之更具有“真实性”和“情境性”,也使得孩子们能够在“行动化”的建构活动中获得更多元的发展。另外,从促进幼儿合作行为发展的角度出发,这样做更有利于孩子们以某种角色身份自主观察建构图纸并分工完成相应的建构任务,教师可以退后,以游戏伙伴的身份,把指导隐在游戏之中。
2.作为这次建构游戏的真实观众。10个观察者的出现是一种客观存在。教师可以有效利用这种难得的机会,鼓励孩子们与观察者进行互动。比如,可以为观察者设定一个前来参观的“旅游者”身份,在游戏开始前,孩子们可以介绍自己的建构设想,甚至可以询问“旅游者”希望看到的“博物馆”场景,孩子们可以把建构图纸当做“导游图”向“游客们”介绍他们即将完成的旅游景点……这样做的优点:一是使孩子们的建构活动更加真实而有情趣(不仅仅是完成老师要求的建构任务,而更多是基于自身游戏的需要参与建构);二是给予了孩子们更多的交流合作机会(不仅跟同伴合作,还跟成人合作);三是充分利用了建构场景中的所有资源。
事实上,环境中的一切都会带给孩子教育的影响,作为教育者,我们在组织任何活动的时候,都必须最大限度地考虑促进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活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创设利于孩子们体验操作的学习情境。这也是我园“用实习场理念优化幼儿教学情境”课题研究的最重要的观点。走进孩子的生活,我在实习,在观察,在思考,在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第三实验幼儿园)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新入园孩子的生活习惯培养幻想阅读人气:1258
- 走进孩子的世界美梦成真阅读人气:1020
- 教会你怎样走进孩子的内心方法...Ann、阅读人气:1080
- 走进孩子的心灵星星糖阅读人气:1475
- 走进孩子的世界丰台二幼_Daisy阅读人气:2064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园里孩子的生活用品如何进...不爱豆腐阅读人气:650
- [教师工作]怎样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树人幼儿园阅读人气:1580
- [教师工作]幼儿一日的生活常规从棱开始阅读人气:1387
- [园长管理]幼儿园都是怎么保证孩子的饮水...大胖猫阅读人气:544
- [教师工作]如何培养孩子的观察力?小蝶阅读人气: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