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个案分析:让积木区“活”起来
作者:刘春雨 来源:北京市第五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2-11-25
一次,我在活动区偶然听到两个小朋友的对话,让我对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论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并付诸实践。发现“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才是我们教育的意义,才是儿童教育有价值的思想。让活动区“活”起来,让孩子的手动起来,这才是孩子真正意义上的主动活动。
案例
这学期,我们班积木区的主题是搭建美丽的小区。一天,德培照图搭起了图片中的示范建筑。一开始,他看着图搭了两层,又用一小块做顶,并说这是一座大楼。搭到这儿,他开始犹豫起来,摆弄了一会儿就停在那里,搭不下去了。
第二天,他又来到积木区,继续琢磨这件未完的作品。这时,若晗来到德培身边,问:“你搭的是什么呀?”德培答:“我搭的是大楼,这是大楼的房顶,一会儿我还要搭大路呢!”过一会儿,他接着说:“我们家的小区就是高高的楼,旁边还有大路呢,有长长的,有弯弯的!”他一边说,一边随手在地上搭。若晗看了一会儿,也和他一起动起手来。为搭弯弯的大路,他们采用了转向连接法。可是,在把大路与楼房连接起来的时候,两人发生了争执。一个说是有台阶的,一个说是在平地上的。最后他俩商量了一个结果——“我们可以回家再看一看”。
到了周一,他俩高兴地来到积木区。德培手拿他们家小区的照片,说:“我们家的楼是先下好几层台阶才到大路上的,不信你看!”若晗也说:“我家的不是这样的,明天我也拿照片来,让你看一看。”通过协商,他俩“今天”就先照着德培的图片搭了起来。随后他们又一起想办法搭楼梯台阶,好搭成照片中的样子。在不断的调整中,他们利用斜式连接方法把搭起的两层台阶和二层楼连接了起来。一个初具规模的小区形成了。
分析
“建造小区”这组建筑持续了三四天,孩子们由独自搭建到合作搭建,由目的不甚明确到较明确,由单个的建筑结构发展到采用平式、斜式和转向等连接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新的经验。但通过两个孩子的对话,我也发现了积木区在材料投放中存在一些问题:所提供的材料已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孩子已经开始自己去寻找新的素材、创造需要的材料;幼儿的搭建水平很大程度上受示范图示的限制,而且搭建水平也存在着个体差异;要充分利用墙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自信心,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举措
问题提出来了,应当如何解决就成为我一直思考的问题。我记起了陈鹤琴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于是采取了以下措施对积木区进行“改造”,让积木区“活”起来。
收集图片,为幼儿提供搭建支持 我们发动孩子和家长一起收集小区的图片,其中包括真实图片和积木图片,老师也着手找一些难易分层的图片。通过收集图片,给予幼儿适宜的表象提示,作为他们建构水平发展的台阶和支架。在提供图片时,我们开始仅仅在积木区的主题墙上提供了一些供参考的实际小区的图片和孩子们自己搭建的范例图片,后来发现图片的内容已经不能满足孩子们的需要,孩子们每次所搭建的作品也都是大同小异,所以我们对墙饰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丰富了参考图片的内容,并且根据孩子发展情况和个体差异,分成了两种参考图片的来源:《我收集的图片》,主要是老师、孩子、家长一起收集的由积木搭建的小区图片,这些参考图片的难度稍大;《哥哥姐姐的作品》,主要是大班小朋友搭建的建筑图片,比较接近孩子的水平,也易于模仿。
展示作品,促进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除了增加参考作品展示区,我们还用照片记录幼儿的建构作品,给孩子们的作品提供了相应的区域——《我们的作品》及《我是小小建筑师》,一方面增加孩子的兴趣和自信心,另一方面促进孩子有意识地学习,通过对比有更大的进步。另外,我们还有意地提供给孩子不同形状的房顶,引导孩子想办法搭建出形状不一的房子,让孩子通过所提供的材料进行思考,解决问题。
提出挑战性问题,创设问题情景或主题情节如幼儿在刚开始接触《美丽的小区》这一主题时,只是单纯地搭建房子,通过教师的提问“小区里除了房子、楼房还有什么啊”,引导幼儿“看看小区的照片,看看小区里都有哪些东西”等,让孩子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不断判断幼儿的现有水平,明确引导方向,有效促进幼儿建构水平的发展。同时,抓住幼儿遇到和提出的问题,作为形成和丰富主题、情节、墙饰以及建构方式的助推点。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业务管理]孩子玩儿起来特别疯,怎么办?撒撒娇阅读人气:458
- [教师工作]幼儿园教师如何进行教育案例分...mengmeng阅读人气:18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