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案例得到的启示

作者:王艳云  来源:北京教育学院朝阳分院  上传时间:2012-06-10
教育智慧是经过不断归纳、总结、反思获得的。下面三个案例是我在教育实践中的切身经历。三个案例涉及的幼儿年龄段不同,事件本身也各不相同,但把三个案例放在一起来思考,我们又会从中找到很多相通的地方,让我们获得一些启发。
案例1
帮鞋子“拔刺” (托班上学期)
一天,特特穿了一双小皮鞋来幼儿园,这是一双带响的鞋,每踩一下,鞋子都会发出“唧唧”的响声。特特对此很好奇,伴随着“唧唧”声,不停地歪着头看鞋。看到这种情景,我和特特的奶奶进行了沟通——希望特特不要穿这双鞋来幼儿园,并且说明了原因:其一,特特不断地歪着头看鞋,容易摔倒发生危险;其二,鞋子发出的声音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活动。特特的奶奶表示,这些问题她也想到了,穿这双鞋来幼儿园,实属无奈。鞋是昨天晚上别人送的,家里人觉得这鞋子太响,不好,但是特特非常喜欢,哭着闹着要穿这双鞋。她还说,自己给特特带来了另外一双鞋,希望老师能想办法让特特换上。
听了特特奶奶的话,我对特特说:“特特,来,让王老师看看,你这双鞋怎么了,为什么老叫唤呀?”我把特特的一只鞋脱下来,仔细研究了一番,结果发现,鞋子响是因为鞋底上插进了一根哨子,在压力的作用下,哨子不断发出声音。我试探着拔出哨子,特特看着哨子,好奇地问:“这是什么呀?”为了避免特特发现鞋子不再出声闹脾气,我赶紧做了铺垫——“哦,这是一根大大的刺,扎在鞋子上了,鞋子很疼,所以你一走,鞋子就发出叫声。原来鞋子是给疼哭了呀!”特特瞪大眼睛看着我,我接着说:“特特愿意鞋子被刺扎疼呢,还是愿意鞋子舒服啊?”特特肯定地回答:“愿意鞋子舒服。”我顺水推舟说:“那王老师把鞋身上的刺拔掉,让鞋变得舒服,好吗?”特特又肯定地说:“好!”于是,我顺利地拔掉了鞋上的哨子。特特再次穿上鞋,使劲跑了两下,停下来歪着头看了看鞋说:“咦,怎么不响了呀!”我解释说:“鞋身上的剌被拔掉了,走起路来不疼了,所以就不叫唤了呀!”为了让特特坚信这件事情的正确性,我又补充说:“小鞋子一定会感谢特特和王老师为它拔刺的。我们为自己鼓鼓掌吧!”特特一听,满脸笑意地鼓起掌来。
案例2
让阿姨轻轻地抱抱你(中班上学期)
一天,区域游戏时间,我来到中班的娃娃家,观察孩子们游戏。
今天,娃娃家共有四个孩子,分别在扮演爸爸、妈妈、大大和哥哥。开始,四个人一直在忙着“做饭”,没有人关注床上躺着的两个布娃娃。突然,大大说:“孩子病了,赶紧送医院!”说着,拎起两个布娃娃,隔着玩具柜,把娃娃“甩”到了“医院”,然后继续在娃娃家“做饭”,小医院的医生则忙着给娃娃看病。
很长时间,娃娃家的四个人只顾忙着手头的操作,谁都没有去关注“住院”的“孩子”。这与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于是,我对娃娃家的爸爸、妈妈说:“两个孩子都病了,你们怎么不去医院陪陪啊?”这时,爸爸才想起了“孩子”,穿上鞋去了医院。爸爸到了医院,一把抓起“孩子”,急匆匆“回家”,回到家,又一下子将“孩子”“甩”到了床上。我一见,提示说:“爸爸怎么能这么对待孩子?使这么大劲儿扔孩子,孩子该多疼啊!”爸爸看了我一眼,又看了看被自己扔在床上的“孩子”,转身又去“做饭”了。从“爸爸”的表情看,我的提示没起到作用。
于是,我改变了指导方法——装作阿姨来看宝宝。我来到小床前,故意放大声音说:“哦,宝宝,怎么哭成这样了?是爸爸把你放得不舒服了吗?来,让阿姨抱抱。阿姨轻轻地抱啊!”说着,我用两只手轻轻地托住娃娃,把娃娃抱起来,假装逗娃娃。
为了给“爸爸”一个练习的机会,我假装对娃娃说:“哦,是不是想爸爸啦?宝宝爸爸,快来吧,你家宝宝想你啦!”“爸爸”一听,赶紧过来,我提示说:“轻点啊,太重了,宝宝会感觉不舒服。”这一次,“爸爸”真的学着我的样子,轻轻地用双手托着宝宝,把宝宝抱起来了。
案例3
我是安全局的(大班上学期)
活动区活动时间,我和教学管理者张老师来到大二班了解区域游戏情况。积木区的情况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四个男孩子来到积木区,把这个区原有的搭建物一推,积木散了一地。几个男孩子一块积木都没收,就在杂乱的场地上开始搭建。四个人分成了两组,小秋和源源一组,搭起了立交桥;沛沛和豆豆一组,豆豆一直摆弄积木区的辅助材料小汽车,沛沛边和豆豆聊天,边不时用三两块积木在狭窄的空间里搭一个“山洞”,让汽车通过,整个区域游戏质量不高。一是幼儿的精力不够集中,搭建过程中表现得有点心不在焉;二是搭建的作品质量不高。分析原因,我和张老师都认为是空间给孩子们的游戏造成了影响,决定进行干预。
张老师靠近了小秋和源源,蹲下来说:“我觉得这些积木散在这儿太不方便了,还是收一收吧。”小秋和源源抬起头看了张老师一眼,没有反应。张老师把我们观察到的积木区活动情况与带班杨老师进行了沟通。杨老师也决定试着去做一些干预。杨老师来到源源和小秋身边,蹲下来问:“你们看,这里的砖到处都是,搭起建筑来方便吗?”小秋说:“方便哪。” (估计孩子是想:当然方便了,这样我一伸手就能拿到积木啊。)杨老师见小秋“不买账”,笑着走开了。
看到直接劝说和暗示法没有奏效,我决定通过角色扮演的方法来试一试。我径直走到源源身边,说:“我是安全生产局的,今天来检查建筑工地的安全工作。你们这个工地建筑材料乱堆乱放,没有安全通道,很容易出现安全事故,所以责令你们停工整顿。”源源抬起头,带着些吃惊而认真的神情看着我,无奈地说:“那,让我们多长时间整好啊?”
我说:“五分钟吧。你是工地的领导吗?”源源说:“是啊。”我说:“那你赶快召集工人收拾场地吧。”源源没有召集别人,而是自己认真地收拾起积木来。这个时间我去了表演区去看孩子们的表演。不一会儿,源源跑过来,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报告安全局局长,我们的工地整顿好了!”我跟着源源回到建筑区,发现积木已经整理好,说:“效果不错,可以重新开工了。”源源问我:“那还交罚款吗?”我说:“鉴于这次改正态度好,整顿及时,就不罚款了,下不为例!”源源听了,非常高兴,说:“谢谢局长!”说完,进入积木区,继续搭建。
从三个教育案例中我得到了这样的启示。首先,游戏法是对幼儿进行教育和指导的有效方法。三个教育案例发生在同一所幼儿园内不同的年龄班,所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不同,但在解决方法上却有相通之处,即都借助游戏作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手段。第一个案例,通过“给鞋拔刺”的游戏,让两岁的特特进人了一种假想的游戏世界,泛灵论的年龄特点使特特对“鞋长刺了”这一事件深信不疑,而且把帮助鞋拔刺作为一种快乐,最后让拔掉鞋上的哨子成了一件他心甘情愿做的事情。第二个案例,当教师“轻点儿放孩子”的直接提示不管用时,采用了游戏介入的方式,以“阿姨”的角色进入游戏情境,通过平行游戏的方法对幼儿如何抱婴儿给予示范性指导,并且在幼儿身上表现出模仿行为,达到了示范、指导的目的。第三个案例,在直接提示和暗示法都失败后,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指导方法,通过“安全生产局的”这样一个角色,打入了幼儿的游戏圈,和幼儿在心理上形成了共鸣,让幼儿愿意信服。这是游戏的价值所在,它让成人和幼儿在心灵上达成了某种共识和默契,从而使教育游刃有余。其次,教育能力的提升需要在不断尝试的基础上逐渐积累。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能力的提升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要在不断尝试的过程中,经过反思而获得。作为教师,要敢于尝试,善于反思,才能逐渐提升教育智慧,提高教育能力。再次,教育需要交流与衔接。教育是连续的过程,教师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互相提供和丰富信息,保持教育的连续性,为采取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服务。“我是安全局的”策略是在前两位老师失败的基础上想出来的,如果没有前两位老师的试误过程,“安全局局长”这一角色扮演的策略不可能产生。
编辑:cicy
 
 

上一篇:活动实录:不一样的“三八”节

下一篇:怎样的观察记录更有效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