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教育活动中出现“不和谐音符”时

作者:凌亚娟  来源:《幼儿教育导读》2010.04  上传时间:2010-08-22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老师们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尴尬的情况,例如:当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说好不好啊?”在大部分的“好”中会夹杂一个或几个“不好”,这往往是超出教师预设的,我称它为课堂中的“不和谐音符”。它给教师带来了什么——惊喜?紧张?那么究竟该如何面对这种情况呢?我就结合发生在我身边的两个案例来谈一谈。
案例一:“我是孤儿”
今天,我进中(3)班组织一个谈话活动“我爱我家”。一开始,我通过提问来请孩子们谈谈家庭中的主要成员:“小朋友,老师知道你们都有一个幸福的家,你们的家中都有谁呀?”当我把这个“球”抛给孩子们时,孩子们表现得很积极,有的告诉我:“老师,我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有的告诉我:“老师,我家里有爸爸妈妈,还有公公和阿婆”。
这时,只见小惠站起来说:“老师,我是孤儿——”。
孤儿?我听了一愣,小家伙,我明明知道他家有爸爸妈妈,还和爷爷奶奶住在一块儿。
“你是孤儿?”我反问道。
“是的,我家就只有我一个人”他得意地回答道。听他这么一说,班里的孩子都吵着说:“老师,我也是孤儿,我也是一个人”……教室里乱成一团。
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心里一下子变得很紧张,怎么办呀?活动还应该继续,我灵机一动,便做了一个静下来的手势,“老师都知道了,谁能告诉我,今天放学谁来接你啊?”有的孩子似乎一下子忘记了自己是“孤儿”,连忙举手说,“老师,今天爸爸来接我”。“哦,有爸爸的孩子不是孤儿。”我顺着他的话题说。
可小惠不服气,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今天我一个人回家。”
看来这个小家伙不肯妥协,还要和我“对峙”——怎么办呢?看来只有让其他孩子来说服他了。于是,我就组织孩子们进行讨论:“小朋友,你们知道什么样的孩子是孤儿吗?”孩子们你望着我,我望着你,眼里露出了疑惑的神情。
“陶陶,你来告诉大家吧。”陶陶是我们班聪明的孩子,许多问题都难不倒他。
“就是没有爸爸也没有妈妈的孩子。”他轻轻回答我的问题。
“是啊,没有爸爸妈妈的孩子是孤儿,他和我们有爸爸妈妈的小朋友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下,教室里好像炸了锅似的,有的说,他没有好东西吃,也没有人帮他买;有的说,他的衣服脏了也没有人帮他洗;还有的说,过生日的时候没有人帮他买蛋糕,真可怜啊!我可不想当孤儿……
“如果,我们周围也有这样一个孤儿,你会怎么做呢?”我问道,孩子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我把家里的苹果、桔子、香蕉带来送给他吃;有的说,我把玩具带来和他一起玩;还有的说,我请他到我们家里去玩……
“小朋友,你们讲的真好,让老师知道了你们都是一个关心别人的孩子,想想我们自己有爸爸妈妈,真幸福!”终于,我又把话题扯到了本堂课上了,再看看小惠,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案例二:“我不喜欢!
在一次大班的科学活动“奇特的花草”中,第一环节我设计了幼儿运用已有经验向大家介绍自己认识的花草颜色、形状、香味等,然后再引出第二环节介绍“奇特的花草”。孩子们介绍了山楂花、菊花、兰草、喇叭花等各种花草以后,我就进行总结:这些花草的颜色很多,有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花的形状也很多,有的像头发、有的像半圆形……真漂亮,还有的花很香很香呢,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的美丽,你们喜欢吗?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喜欢!”
可就在喜欢的回答声中,我突然听到了一个并不响亮,但很不和谐的声音“我不喜欢!”我定睛一看,是晟一,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
“晟一,你来说说,为什么不喜欢?”我按捺住心中的不快轻轻地问道。
起先,他一愣,然后站起来说:“有的花上都长着刺,很扎人的,我不喜欢的。”
听了他的话,小杰连忙站起来说:“老师,我也有点儿不喜欢,有的花味道一点儿也不好闻,臭臭的。”
孩子们的回答让我一下子就明白过来,这不正是我所要讲的一些花草的奇特之处吗?——“真好,看来你们两个对花草的了解还真不少哪。”说完我接着孩子们的话题继续“对呀,大部分孩子都很喜欢花,因为它很美。可刚才两位小朋友也讲到了有的花有刺很扎人,有的味道不好闻,这是为什么呀?我将话题巧妙地转回了预设的内容,而来自于小朋友的问题远远地比老师的介绍更能激发起小朋友的求知欲望。
反思:
1.当课堂出现“不和谐音符”时——教师首先要平静地对待,坦然接受。
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制造课堂“不和谐音符”的孩子往往是像小惠、晟一那样聪明大胆的孩子,他们思维活跃,拥有丰富的知识,常常能跳出老师原有的思维模式。在他们身上闪着智慧的灵性,对于不懂的问题,他们常会打破砂锅问到底,但这些孩子也往往很调皮,上课时似听非听,有时会刻意制造一些麻烦,是老师要时刻关注的“点”。因此,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做老师的要尊重他们,保护他们旺盛的求知欲望,对于他们的“金点子”,我们要积极给予肯定,对于他们的“坏点子”也要坦然接受,千万不能采用忽略或使用权威性的语言来阻止孩子的发言。粗暴的处理方法可能会给课堂带来片刻的安宁,但从长远的角度来说,可能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当课堂出现“不和谐音符”时——教师要运用教育智慧积极应对。
孩子是一个“活”的个体,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和灵活的思维,而我们老师就是面对这样一群人。为此,在教师与孩子之间必定也少不了发生一些意外的事情——没有追随教师的预设、它可能跳出了教师构思的框架、成为了课堂中的“不和谐音符”。面对这些,我们既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又要积极思考“这个不和谐音符”是否是具有价值的教育元素。例如案例一中提到的“孤儿”确实是一个有价值的教育元素,它与本次活动的主题正好是相反,如果孩子理解了孤儿的真正含义,体会孤儿的生活情感,一定会感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福,这同样能达到活动的目标。于是,我回应了孩子抛过来的“球”,即时生成了关于“孤儿”的活动内容。
3.当课堂出现“不和谐音符”时——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活动设计是否具有全面性和多可能性。
华爱华教授说过:“幼儿需要什么,我们想让幼儿得到什么,那才是教学目标;通过什么让幼儿得到什么,幼儿从中可以得到什么,那是教学内容;怎样让幼儿得到,幼儿可能会怎样去获得,那是教学方法。”应该说,教师在预设活动中要从教与学双边出发来预设教学行为,不仅要预设确定的行为,还要预设许多可能性的行为,甚至要预设一些不确定的行为,这样才能使活动设计具有全面性。案例二中,孩子对花的不喜欢是我事先没有预料到的,然后在活动之后,我细细地进行反思,对花不喜欢是很正常的事,很符合孩子的实际,我却没有预设到,这不是我工作中的一种“失职”吗?所以,我们老师在设计活动时,不但要考虑活动环节更多要考虑孩子,因为教学是一个变化的流动体,幼儿的个体差异也客观存在,只有做好各种可能性的准备,才能胸有成竹地走进课堂,走进孩子的心灵。
我想,一个教师能坦然地面对课堂教学中的“不和谐音符”,而不极力回避,并能机智灵活地处理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智慧”中的一种吧。教学智慧青睐于那些能经常反思的老师,更青睐于那些勇于挑战课堂“不和谐音符”的老师。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羊尖中心幼儿园。原载《儿童与健康》(西安),
编辑:cicy

上一篇:教育案例:“听话幼儿”也需关注

下一篇:用温情打开孩子的心扉——一名父母离异儿童的个案分析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新手幼师成长记
新手幼师成长记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幼儿园年终,总结什么?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艺术——如何妙写幼儿评语
微专题:语言,是一门儿...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