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了又没玩的孩子

作者:林丽吴晨  来源:解放军理工大学第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7-06-28

  9月的一次晨间活动,最受欢迎的是保龄球。几次练习后,孩子们投掷的准确性越来越好。可是,东东却一直在旁边帮助大家扶正击倒的瓶子。每次别人击中了瓶子,他就快跑过去,赶在别人前面,把瓶子扶起来。

  老师好奇地问他:“你怎么不去玩呀?”他却回答:“我帮他们把打倒的瓶子放好。”老师肯定:“原来你是在为大家服务呀.谢谢你。”东东笑得更开心了,继续这份“工作”。当有小朋友将“保龄球”全部打倒后,他会开心地为他们鼓掌,当小朋友打倒保龄球不扶起来的时候,他偶尔也会说:“哼!也不把它们扶好。”

  从孩子的角度来说,不管是其他孩子,还是捡保龄球的东东,他们都非常投入、开心。看到东东这么热心地跑来跑去为大家服务,我觉得应该给东东点赞。但在肯定之余,作为老师,我也不禁困惑了。东东这样的孩子其实我们经常会遇到,他们好像玩了,又好像没玩,类似情况晨间锻炼的时候尤其明显。别人在跨栏,他愿意一直帮人扶着跨栏;别人在投掷,他愿意一直帮别人捡球。

  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我们本希望通过展间锻炼项目,来锻炼孩子们某一方面的运动能力,但如果孩子一直帮别人扶保龄球,好像就没有完成“预想”的体育锻炼目标。

  我们也希望孩子们能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比如,打倒的球要能够自己扶起来。跨栏的时候,如果有人一直帮他们扶着跨栏,跨栏就不会倒,对其他孩子来说,也不能很好地检验自己是不是跨过某个高度。

  如果你是老师,面对这样的情况,是让东东不要扶瓶子,加入锻炼,还是顺应他的喜好,就让他用这样“不玩”的方式参与?或者,还可以有更好的办法呢?

  壹鼓励引导拓展

  北京市门头沟区大峪第二小学附属幼儿园肖莹

  案例中,东东投入地帮助大家,也说明他的兴趣暂时不在“投保龄球”的游戏上。面对东东这样的孩子,我们不应该制止他的行为,避免孩子产生误解——“我帮助了别人,不但没有得到表扬,反而让我以后别这样做了”,积极性被打击。相反,我们首先要给予肯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

  同时,老师不妨尝试改变玩法和规则,让游戏不再单调。比如,在我们班类似的“保龄球”游戏中,我会充分挖掘保龄球的各种玩法。尤其在幼儿的投球技能基本都达到一定水平后,我就鼓励幼儿想想“球还可以怎么玩”,及时引导幼儿分享、创编新玩法。幼儿有了玩球的新兴趣,很快创编出多种玩法:双脚夹球跳、抛接球、接龙比赛等等。幼儿每创编出一个新玩法,我都会与幼儿一起分享,既推广了新玩法,又大大提高了幼儿创编的兴趣,使“一物多玩”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还可以请班级家长为每位幼儿用报纸制作一根“纸棒”或者一个“纸球”,玩赶小猪、打野兔等丰富多彩的游戏,也能达到和保龄球游戏类似的体育锻炼目的。有了更加丰富的户外体育游戏,相信东东也会感兴趣,并且玩得不亦乐乎。

  贰正效介入支持发展

  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实验幼儿园王翠萍

  华东师范大学的华爱华教授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一书中撰文指出:“如果你的介入是通过观察,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前提下支持并推进了幼儿游戏的发展,就是‘正效介入’。如果你的介入干扰了孩子的正常游戏,将教师的意图强加给孩子,不从孩子的角度来思考,就是‘负效’介入。”

  案例中谈到,“几次练习后,孩子们投掷的准确性越来越好”。这个现象说明原先的投掷游戏对班里的一些孩子已缺乏挑战性,自然参与兴趣也随之下降。站在孩子的角度,是否反复投掷保龄球的游戏行为让孩子产生了审美疲劳?这样的游戏是否已经对孩子缺乏吸引力和挑战性了呢?

  如果是这样,老师不妨把问题抛给孩子们,一起就“保龄球还可以怎么玩”作为话题来进行商讨。比如,距离能否加长,不仅要“投准”还要“投远”,对投掷动作和力量控制的水平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游戏难度的增加,一方面会吸引东东的注意力,让东东自然回归到游戏中来进行挑战与尝试;另一方面,老师和其他幼儿分享“东东为同伴捡保龄球”的经验,也会让更多的同伴加入到日常服务之中,即别人在游戏时,愿意帮助别人来让游戏更快、更好地进行,实际起到了“双赢”的教育效果。

  日常的游戏活动中,当遇到“两难境地”,需要教师介入时,不妨在顺应幼儿游戏意愿的立场上,通过提示和建议启发幼儿自主思考,让幼儿自己决定怎么做。只有这样,教师的帮助和介入才能真正有效支持和促进幼儿的游戏发展。

  叁因势利导,挖掘健康活动的多元价值

  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幼儿园江晨

  在组织活动时,我们必须考虑到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就健康领域的发展来说,不仅仅是动作技能的锻炼,更有适应性、意志力、公平性、主动性、集体意识、体育道德等等多方面的发展因素需要考虑。案例中,我们可以透过教师对孩子活动情况的关切,看到教师最为关心的是幼儿在动作发展和身体锻炼方面获得了哪些机会,缺乏对幼儿发展的整体考量。

  案例中东东的反应——以帮助伙伴为乐、希望小朋友也能扶好被打倒的瓶子——也帮助我们以更宽广的视角反思晨间活动的设计和组织。我们不妨因势利导,借助幼儿的需要,使晨间活动等健康活动的多元价值被挖掘出来。

  设计有多重发展可能性的体育游戏

  从东东的活动来看,其实他也是在运动着:他跑来跑去,扶瓶子,发展了跑的动作,锻炼了手的协调和平衡感;同时,他总是第一个抢着去扶瓶子,体验到帮助别人后获得的成就感;另外,他虽然对别的孩子“不把瓶子扶起来”有所不满,但仍然坚持帮别人,体现了很强的意志力和责任心。那么,从这一个活动项目来看,有的孩子锻炼的是抛球、击打的动作,有的孩子锻炼的是跑动、平衡,以及意志品质。在一个有趣的游戏里面,孩子们可以在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多种发展的可能性。

  因此,教师要从这一点出发设计游戏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游戏中摆脱枯燥的反复练习,选择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内容进行活动。比如,在树林间挂上大丝巾,像屋顶一样张开,再提供很多海洋球放在旁边的篮子里。有的孩子会尝试着把海洋球扔到丝巾“屋顶”上,从下面看起来很美;有的孩子则站在丝巾下面跳起来拍打,试着把海洋球打到草地上;还有的孩子则在草地上四处追逐滚下来的海洋球,把它们丢进篮中。这样的游戏可能会发展孩子几个方面的动作,孩子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调整自己的活动。

  创设多种选择的规则和玩法

  案例中,只需要教师稍加引导,“扶瓶子”和“打瓶子”可以有机结合起来,成为两种备选的活动。就像《汤姆·素亚历险记》里面的汤姆一样,他把原先是“惩罚”的刷墙行为,通过规则的变化,变成了各个孩子争抢要体验的有趣活动。如果我们把游戏分成两个部分,想要扶瓶子的,在瓶子后面排成一排,想要击打瓶子的,在起点线后面排队,这样孩子们就可以自由选择。看起来不受欢迎的“扶瓶子”,很有可能会变成大家抢着做的事情,还有可能会发展成两方的挑战和对决。

  有一些游戏规则比较明显的活动,教师都可以利用游戏的需要,设置多种角色,并通过玩法和规则的调整,让孩子们都有机会进行尝试。

  比如,我班的冬季锻炼中,不少孩子都学会了单人跳绳。于是,我们准备了长绳,两人甩,一人或多人跳。因为绳子比较重,一开始都是老师甩绳子,要跳的孩子在老师身后排队。过了几天,就有孩子提出也要试着甩绳子。这时,我们的规则就变成了一个老师和一个小朋友一起甩绳子,想要甩绳子的人到小朋友那边排队,想要跳绳子的人到老师身后排队。有些孩子特别喜欢跳绳,但跳累了,也会去甩绳子;有些孩子甩绳子感觉累了,就来排队跳绳。这样,“服务者”和“被服务者”都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孩子们的相互帮助和协调的能力以及集体感也更强了。

  鼓励幼儿从参与者变为组织者、策划者

  很多时候,教师都是户外健康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从活动内容的策划,到规则的制定,再到材料的准备,甚至活动过程中的组织,都是教师一手操办。实际上这还真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活儿,幼儿只是被动地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常常大打折扣。如果我们换一下位置,让幼儿变身为组织者和策划者,又会怎样呢?

  比如,我们每天午餐后都会组织孩子们散步,从操场边、草坪旁、花园里逛几圈。每次老师组织的时候都很费事,总有几个孩子在队伍中“捣蛋”,还有孩子边走边说“无聊,真无聊”。一次,我提出让小朋友做队长,带大家散步。队长对散步的路线和方式有绝对的决定权。从这一天开始,我们的散步活动成为大家最为期盼的活动了。你看,有的孩子带着小伙伴从大型玩具上面下面钻来钻去;有的孩子边走边把经过的地方定义为游戏中有趣的场景,一会儿要“绕过小河”,一会儿要“跳过火山石”,一会儿假装身边有条大鳄鱼;有的孩子带着队伍“走迷宫”,从这里穿进,又从那里穿出,还知道停下来等一等后面的孩子。散步从此趣味盎然,每个孩子都积极参加。

  当幼儿成为了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者之后,他们会更多地从自己的兴趣出发设计活动,在活动过程中也会对不合理的设计进行改进。不仅能力强的大班孩子会如此,小班的孩子也会在教师的鼓励下进行一定的策划。例如,在“青蛙跳”的游戏中,教师让幼儿从教室里选择“池塘里可能会有哪些样子的叶子”,然后让孩子们把选来的材料摆放到操场上。有的孩子选择了垫子,有的孩子选择了盒子,也有的选择硬纸片。“小青蛙们”在“叶子”之间游一游,在“叶子”上跳一跳,他们会根据自己跳的能力调整“叶子”的位置和高度,忙来忙去,不亦乐乎。

  在孩子们的健康游戏活动中,采用多种策略,挖掘活动中的多重价值,让每个孩子都主动地“玩起来”,并享受到运动带来的快乐,实现多方面的发展,形成完整的健康的人格,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肆观察一次怎么够

  江苏省无锡市蔡墅巷幼儿园惠纯

  看了案例中的东东,我不禁莞尔一笑,这样的孩子平时经常会遇到。也许在若干年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也会自以为是地打着引导孩子达到活动目标的旗号而委婉地要求孩子加入活动。但随着深入学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与江苏省“课程游戏化”理念,我也不断地反思:在幼儿阶段,什么学习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我现在认为,兴趣习惯、学习品质、解决问题的方式都比知识技能来得重要!

  案例中的东东,他用他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在学习,也许这一次我们老师看到的是他在不断地帮助别人捡球,说不定在他的眼里这是在观察别人投掷的方式呢。

  在活动中,我看到了全身心投入的东东,他始终是主动积极地学习者,是活动的主体!每个孩子都具有个体差异,我们不能以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每一个孩子,而作为老师,我只想静静地做一个观察者,做这真实活动的记录者。

  我会坚持在一天中观察东东3次,每次观察3分钟,看每一次东东的成长与变化。我想,只有真正尊重幼儿的选择,真实记录、完整理解孩子的发展,我们才能走进孩子的心里,和孩子一起成长!应该说东东的“不玩”也是一种“玩”,是满足孩子需要的“玩”,是承载了良好学习品质的“玩”,我支持幼儿的这种“玩”!

  摘自:《学前教育》2017.05

  编辑:cicy

 


关键词:没玩的孩子

上一篇:幼儿园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在积木游戏中实现高质量的师幼互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