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自我调节的行为研究
作者:赵明 来源: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6-07-08
摘要:自我调节在早期儿童心理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个体的未来发展具有深远影响。儿童自我调节的基本结构由延迟满足、规则顺从、计划性和坚持性构成,四个方面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儿童自我调节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生理基础,但更取决于早期的教育和培养,在培养儿童自我调节上,幼儿园应做到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有目的地开展游戏活动和重视儿童的常规教育。
关键词:自我调节;结构;教育策略
一、自我调节对儿童未来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自我调节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所具有的功能,是个体的一种内在能力,它外在表现为一组相关行为,是个体自主地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自我调节对儿童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有研究表明,自我调节对儿童未来行为和社会性的良好发展、有效地预测和防治行为问题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儿童在最初5年中出现的努力控制方面的差异对未来多方面发展具有预测作用。自我调节能力强的儿童能更好地抑制沮丧,具有更少的攻击性和激惹性,能更好的集中注意,并且在学校中的成绩更好。美国一项针对中产阶级家庭背景幼儿的纵向研究发现,幼儿期自我调节发展与小学低年级时的学习成绩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关系。具体表现为:具有良好自我调节的儿童更容易形成或保持友谊;在学习生活中更能保持自觉控制,并与学校的要求保持一致;教师认为他们具有很高的坚持性和抵制分散注意的能力。由此可见,自我调节在早期儿童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对个体的未来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儿童的自我调节是神经系统的不断成熟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尤其取决于早期的教育和培养。从教育的角度看,如何将儿童自我调节发展的可能性转变为现实性,应该成为低龄儿童教育的重要任务。
二、儿童自我调节的基本结构
分析和探讨儿童自我调节的基本结构能够为自我调节的深入研究找到切入点,同时也为培养儿童自我调节提供理论依据。综合国内外研究者的观点,本研究认为,儿童自我调节的基本结构主要包括两大方面:努力控制和主动性。努力控制主要包括儿童对需要控制和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对需要的控制主要指的是延迟满足,对自身行为的控制主要表现为对规则的顺从。主动性是指儿童不依靠外部力量推动,自觉参与游戏、学习活动和探索问题的行动,具体表现为儿童行动的计划性和坚持性。归纳起来,儿童的自我调节可以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延迟满足、规则顺从、计划性和坚持性。
(一)延迟满足。所谓延迟满足,就是一种为了更有价值的长远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选择取向,以及在等待中展示的自我调节。它是个体有效地自我调节和成功适应社会行为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个体由幼稚走向成熟、由依赖走向独立的重要标志。Funder等人研究发现,延迟满足与其自我控制、自我韧力、注意力集中、明事理、机智应变、合作性等良好的个性品质有密切的关系。Normandeau等人运用结构方程探讨了幼儿行为与一年级学业成绩之间的关联,发现认知的自我控制能调节儿童的攻击或亲社会行为对学业成绩的影响。Mischel等人的追踪研究发现,4、5岁时能延迟满足的儿童,在1O多年后,据其父母的评价,他们在学业成绩、社会能力、应对挫折和压力等方面都有良好的表现,并在申请人大学时的学业性向测验(SAT)的分数也较高,对于成人早期有能力减轻由拒绝而产生高度焦虑的负面影响也起到一定的预示作用。由此可见,延迟满足是儿童自我调节的核心成分和重要技能,是儿童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人际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规则顺从。规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必须遵守的科学的、合理的、合法的行为规范和准则。顺从最初研究者定义为儿童对父母命令的服从,随着对顺从研究的日益加深,人们发现儿童在顺从行为中并不完全是消极被动的,他们也能理解抚养者的要求,并在行动中自觉执行规则。研究表明,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产生是伴随着儿童自我认识水平、价值判断能力的增强而产生的。它的形成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中必然经历:服从成人的要求、外界标准内化到自我控制身心的过程。儿童对规则的顺从是其自我调节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儿童发展过程中最终导致良心(conscience)形成的条件和前提。
(三)计划性。计划性是活动主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为了达到预定的活动目标,采用一定的方法、策略、手段,并在有意识的对各种资源进行处理时所表现出的以目的性、策略性、灵活性为主要特征的行为状态。计划性是引导儿童全面反思自我,正确认识自我的过程。研究表明,儿童计划性的发展对社会和认知机能的成熟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并且对儿童做好家庭作业、少许家务、娱乐活动等的协调也尤为重要。董奇等认为,计划性和准备性是学生在具体学习开始之前的自我监控的具体表现。因此,计划性是儿童自我调节的高级形态,在儿童所表现出的自我调节中起着监督和指向的作用。
(四)坚持性。坚持性表现为在某种困难情境中,个体为达到某一目的而坚持不懈地克服困难,并在此过程中表现出持续或持久的一种行为倾向。在儿童的生活中,只能进行短期冲动的控制是不够的,父母和教师更多地要求他们在一段时间内维持某种感到厌烦的活动或抵制某种有诱惑力的事物吸引,这一过程表现的就是坚持性。坚持性是个体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体现了自我调节的时间特征。同时坚持性还体现为儿童较强的任务意识,在面对干扰、困难甚至失败时能够积极进行自我调节,从而保证完成具有一定持续性的任务。研究表明,具有良好坚持性的儿童能够更集中注意,长期记住信息并能够与其它信息建立起联系,在学习上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因此,坚持性是儿童自我调节的重要组成结构,也是儿童自我调节的外在表现形式。
三、培养儿童自我调节的教育策略
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受到其成长背景中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背景因素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从而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幼儿园作为影响儿童自我调节发展的主要成长环境,其教育中的诸多因素对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自我调节在儿童身心发展中的重要地位,遵循教育规律,运用恰当的教育手段,促进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一)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幼儿园在培养儿童自我调节时,应当为儿童创设良好的环境,发挥教育环境的教育作用,促进自我调节的发展。幼儿园的环境主要包括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两大方面。教师在创设良好物质环境时要考虑到各种物质存在对幼儿自我调节发展的影响。例如在玩具提供上,教师应保证玩具搭配的系列化、联系化,使儿童在玩具操作中能够遵循较强的程序,这对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有积极的意义。另外,教师还应该尽可能为儿童创设不同的活动空间,除了安排便于儿童之间相互交流的开放区域外,也要为儿童创设相对安静的空间,这种相对安静、自主的环境能够提高儿童学习和游戏时的自我调节。当儿童所处的环境是允许自主的、适宜发展的,他们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该环境的要求,并自发地根据这些要求调节和约束自己的行为。
幼儿园的心理环境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儿童、儿童与儿童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儿童的行为控制、主动性等自我调节的发展。创设良好的心理环境需要教师善于观察幼儿的行为,并通过鼓励尝试和欣赏成功来提升参与活动的信心,激发儿童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儿童在参与感兴趣的活动时,他的坚持性、延迟满足等自我调节就会得到充分的发挥。而教师的支持和鼓励,既有助于儿童自信心的增强,也会对儿童积极调节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协调好与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有效的同伴交往是培养儿童自我调节的重要途径。由于儿童之间已有的经验、气质特点等方面存在差异,那些社会规则内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儿童就能够为其他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内化提供鹰架,当儿童拥有可以从不同观点和角度去看待问题的能力时,也就更有可能做到各方面的自我调节。为此,教师应该努力为儿童营造同伴间良好交往的环境,引导儿童向同伴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产生帮助、合作等行为,促进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二)有目的地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园培养儿童自我调节应当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游戏中促进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在诸多的儿童游戏形式中,扮演游戏最适宜培养儿童的自我调节。Thompson认为,扮演游戏的诸多特征——儿童控制、丰富的社会规定和语言表达、满足儿童的兴趣——这些特征能够更好地激发儿童大脑皮层的变化,同时也为自我调节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游戏建立在儿童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儿童的知识越多,生活内容越丰富,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越充实。为此,教师要善于利用上课、观察、参观、日常生活、娱乐等多种活动来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加深他们对周围生活、人与人的关系和印象。同时帮助家长安排好家庭生活,使儿童在家庭中获得更广泛的知识经验,为开展游戏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儿童游戏是内容丰富和互相协作的活动,它需要有充分的时间和材料作保障。教师应该给予儿童更多游戏的时间,尤其是要给儿童留出时间计划活动,让他们为实现活动计划而主动活动,保证游戏的完成并能够使儿童从游戏中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游戏材料要丰富,既能够满足儿童自由选择不同和相同材料的需要,也要将教育目标隐性体现于材料之中,使儿童在自主选择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计划,促进与同伴间的协作与交往,发展自我调节。
(三)重视儿童的常规教育。常规教育为儿童提供了运用社会规则的情境,促进儿童对社会规则的理解和内化,因此对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在常规教育中,教师应赋予儿童学习的自主性。对于抑制性能力弱的儿童,自主性既体现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也可以体现在活动方式的选择上。如活动材料的摆放应便于儿童自由取用,使儿童能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在一日活动时间的安排上,保证儿童有一定的自由游戏时间,当儿童表现出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时应避免强制,而要允许其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选择从事其他活动。另外,教师还要为儿童创设交流机会,引导儿童有效交流。研究表明,通过同伴间的小组讨论,不论是抑制性控制能力强的幼儿还是抑制性控制能力弱的幼儿其选择更有价值的延迟满足的比例增加,这说明同伴之间有效交流的重要性。因此,要提高常规教育的有效性,使之真正能够促进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教师要为幼儿创设同伴之间开展有效交流的机会,在有效交流中促进儿童自我调节的发展。
摘自:《学前教育新视野》2016.03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设计静透尘埃阅读人气:1612
- 消减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则听力语言苗苗班阅读人气:927
- 研究发现运动疗法治疗儿童多动...大爱引航阅读人气:1127
- 汶川地震灾后心理辅导--- ...gege阅读人气:1706
- 消减孤独症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则凡鱼雨阅读人气:1161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中,教...小白阅读人气:6509
- [园长管理]一所新的幼儿园开园,园长要做...杨梅阅读人气:7102
- [教师工作]孩子上小学前要学会什么喵喵的铃铛阅读人气:431
- [教师工作]现在幼儿太自我了,有什么好方...霞娃阅读人气:752
- [教师工作]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小蛋蛋阅读人气: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