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幼儿绘画活动的观察与支持
作者:张璐 来源:上海市徐汇区长桥第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5-12-20
笔者曾经在中班组织了两次绘画活动:一次是提供范画“抬头的娃娃”,要求幼儿学画;另一次是自由绘画“我的好朋友”,幼儿找到自己最好的朋友,为他画像。结果,绘画结束半年后,在掩去名字的情况下,近80%的幼儿不能认出自己的“抬头的娃娃”作品,但75%幼儿能够分辨出自己画的“我的好朋友”及是为谁画的。当幼儿模仿范画创作时,很难显露真实的感受与想象,不仅画面单一、不具特点,而且很可能不是幼儿想要创作的作品。而自由绘画的作品融入幼儿自己的喜好,有更大的独特创作空间,因此画面生动、富有特点。
但3~6岁幼儿正处于绘画的涂鸦期与象征期之间,绘画行为及作品往往让成人不能理解,尤其在中小班阶段。由于这种不理解,成人会表现出不耐烦、不喜欢甚至指责的负面情绪,很容易阻碍幼儿的绘画兴趣、创造能力等的发展。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以下简称((指南》)出台后,艺术领域部分提出的教育建议——不使用“范画教学”成为大家的争论焦点。在没有“范画”的情况下,作为一线教师,如何观察并解读幼儿在绘画过程所表现的是什么?怎样让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在绘画过程中得到发挥?引导幼儿从涂鸦期过渡到象征期的具体教育方法又是什么?该如何有效地回应、支持、引导幼儿的绘画?
基于对小班幼儿绘画过程的观察与记录,我们开始了初步探索,其中若干粗浅经验也许对其他年龄段亦有启发。
一、观察倾听,理解相同对象的不同表现、相似画面的不同表征
小年龄幼儿经常会“乱画”,即一些线条看似杂乱地混在一起,或者画一些意义不明的圈、点和线条的组合画。这些画与实物相去甚远,甚至没有任何相似点,导致成人很难分辨其表征意义,让成人甚至幼儿自己事后都很难解读这些图像所传递的信息,更难为它赋予意义。面对这些“看不懂、画不像”的作品,成人很容易脱口而出:“你画的什么呀,一点儿也不像。”由于成人往往选择忽视且极少关注,幼儿会由此画出更多的杂乱线条,或者不画。
其实,“l~4岁的幼儿处于涂鸦期,他们从无控制的乱线涂鸦到有控制的命名涂鸦;3~6岁的幼儿处于象征期,开始用线条和简单图形的组合来表征自己所感知过的事物。”
作为教师,首先我们要观察幼儿此时到底是处于涂鸦期的何种阶段,如果是无控制的乱线涂鸦,我们需要给予幼儿足够的空间,等待他的精细动作得到充分的发展,直到小肌肉能够控制好画笔。
如果是有控制的命名涂鸦,那我们就要观察、倾听幼儿想要绘画的内容是什么。随着幼儿进入幼儿园的生活,他们每一次创造出来的图像痕迹就更具表征性。“幼儿与他所创造的痕迹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呢?如果图像痕迹有意义的话,儿童赋予它以什么样的意义呢?”[美]Claire Golomb著:《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1):12]当我们能够了解这些意义的时候,我们就能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和帮助了。
案例1:不一样的蚂蚁
雨泽和宇轩在同一张画纸上共同创作一片小花园,他们都想请蚂蚁来小花园做客(可能是因为平时散步时都发现过蚂蚁)。
当老师走到他们面前,雨泽说他要请蚂蚁做客,然后在纸上画了一个非常小的圆点,过了一会儿又画了个稍微大一点的圆,还添上眼睛和嘴。
而宇轩的小蚂蚁则是先画出两根触须,在后面画上一个一个的圆,而且最先画的是上下两只大蚂蚁,最后则在中间画了一只小蚂蚁。宇轩对老师说:“这个是妈妈,这个是爸爸,中间小的是宝宝,他们在花园散步。”
分析:同样是蚂蚁,雨泽想到的是“很小”,宇轩想到的是“触须及圆圆的身体”,虽然都只抓住了蚂蚁的某些特征,但他们在想象作画的过程中不断回忆不断创造,使自己所呈现的蚂蚁逐步完善且独特、生动。
绘画过程中,不同幼儿明明画的是同样的事物,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大的区别?其实,由于受到技能的限制,‘每个幼儿在绘画创作中或多或少地抓住了事物的某一特征,表达出来的东西自然会大相径庭。
案例2:像“兔子”的蝴蝶
一次,我们基于小班幼儿的日常散步活动,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美丽的小花园》,提供画纸,鼓励幼儿独自或小组自由绘画,“邀请伙伴到花园做客”。宸宸和欣怡都画了貌似“小兔子”的图形。
老师走过去说:“哟,你们请来了那么多的小兔子。”
宸宸立刻指着自己画的“小兔子耳朵”说:“这个是蝴蝶,这是翅膀,它在飞呀,这个是它的身体……”
宸宸津津乐道地跟老师解释着自己的“蝴蝶”,好让老师看懂。其实,在绘画过程中,宸宸前前后后画了好多“半成品”蝴蝶,他指给老师看的是他最后画的、也是最完整的一只。
分析:宸宸画的“蝴蝶”看起来与真实的蝴蝶形象相去甚远.也许他在作画过程中还模仿了欣怡画小兔子。但是,他给予相同画面以新的想象.表现和表达了他对蝴蝶的理解,还能自信地向老师介绍自己的画,这就让他的画体现出他的经验、情感和学习过程。
有时,即便幼儿的绘画作品中出现相似甚至相同的表现方式,但每一个图形,甚至每一个点、每一条线、每一个圆,对每一个幼儿来说,含义都是不同的,老师同样需要耐心地倾听每个幼儿解释自己的画。
二、耐心等待,给予幼儿自主创造的空间
当幼儿在绘画时,我们除了观察,还能通过交流去了解幼儿的想法,但交流的切入时机非常重要。幼儿可能是边画边想,甚至是画完再想,那我们就该耐心等待,并在这个过程中避免代替幼儿解释作品的含义,过早地为幼儿的作品下结论。
案例1:我不画了
宸宸还在花园里画了一条横线,但画完后就开始看着线,不再画了。老师问他画的是什么,他沉默不语。当老师看他似乎还在思考,就不再问了,先去观察其他孩子。
当老师第二次走过去的时候,发现他在那根线下画了一根竖线加一个圆,画完又再次看着画面不动笔了。老师在边上安静站了很久,发现他没有动作又走开了。
老师第三次走过去的时候,他在那根线上画上了许多竖线,还在左前端涂了一团黑线。这时,彬彬很兴奋地叫住老师:“老师,你看我画的毛毛虫啊,这个是它的头(一团黑线),这个是它身上一根一根的东西。”
同样的情况发生在星星身上,一开始老师以为他要画和宇轩一样的小蚂蚁,但是他的圆圈越画越长、越画越长,还会停下来很认真地看自己的画,然后再继续。快结束的时候,他告诉老师:“这是一条龙,很长的。”最后,他还在一端的圆圈上画上了两个点,表示龙头。
分析:幼儿的作画过程其实是一个思考过程,他们会很认真地对待自己要画的东西。作为老师,我们要耐心地等待,给予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不要过早干预,要尊重他们的想象和创作,在基于评价前足够地等待。
案例2:看不见脚的“兔子”
琴丽每画一样东西,都要把老师叫去看。她在花园里画了许多小兔子,说:“它们在散步哦,一排的。”
边上的小泽听后,也指着自己的画说:“这两只小兔子在花园里玩呢!”
当琴丽再一次叫来老师的时候,她指着画兴奋地说:“这只小兔子它跳起来了,它跳得低,它跳得最高……”
老师在听琴丽说的同时看了看小泽,小泽注意到老师在看他的画,马上放下笔,指着一只小兔子用上海话说了一句话,发现老师没听清,又用动作演示给老师看,蜷起两只小手:“喏,这样,(脚)就看不到了。”老师终于明白了他的意思,原来是小兔子趴着,脚就看不见了。小泽见老师明白了,继续说:“玩累了,睡一下。”于是,他又拿起笔笑嘻嘻地画了几只没腿的小兔子。当老师再走过去的时候,他又画了只有腿的兔子,还自言自语道:“休息好了,开始玩了。”
分析:哪怕是小班幼儿,也会因为担心老师看不懂,而主动和老师解释自己的画。他们之所以想要解释,想要和老师说自己的画,可能是想得到老师的肯定,更有可能是想在表达中让自己的画有更大的表现空间。
三、鼓励口述,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到“象征期”
处于涂鸦期后期(3~4岁)的幼儿会画些简单的图形、线条等,但画面比较杂乱、意义不明,说明幼儿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即从涂鸦期过渡到象征期。虽然随着精细动作水平的提高,幼儿到了4~5岁阶段,也能较好地模仿范画,但一旦离开范画,有的幼儿在自由绘画的时候常表现出不知如何下笔,或者画得干篇一律。
“老师,我不会画”的困惑在中班阶段较为常见,很多教师会迷茫,为什么“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就那么难。殊不知,由于范画的长期出现,或者受社会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绘画课外班的影响,很多老师和父母被那些一眼能看懂、符合成人眼光的幼儿绘画作品吸引,从而按照统一的范画、评判标准来评价幼儿的绘画作品。而聪明的幼儿早巳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了这一标准,当自由绘画的评价标准发生了改变,就会产生迷茫。
其实,在不出示范画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利用口述绘画(drawing—on—dictation)的方法帮助幼儿顺利过渡,即引导幼儿在绘画过程中进行口述帮助作画。
案例:我不会画
刚升入小班的雨哲是个经常念叨“不会画”的幼儿。一次自由绘画时,他开始在画纸的一处“涂鸦”,画了很多线条、圆,但很快又用另一些线条盖住刚才的线条。边上的蕾蕾大喊:“老师,雨哲乱画!”于是,雨哲放下笔不画了。在老师的询问下,雨哲嘟喃着说:“我想画人,画不来。”
一旁的雨菲边说边画:“人是这样画的!”很快就出现了一个很“标准”的小人。
但是,雨哲似乎并不想画,老师鼓励他说:“雨哲,人很简单呐,你看看雨霏长什么样呀?她有什么呀?”
雨哲抬起头看着雨菲,看了好一会儿,随后准备开始画了,老师以为总是先画头的,但是很意外,雨哲提笔画了两个并排的横线,还很兴奋地说:“人嘛,先画两只脚呀。”
接着,在脚的上方蜿蜒而上画一排波折线,说:“有身体的,然后有个头,有眼睛……”雨哲停顿下来,老师接着问他:“头上还有什么呢?”雨哲又看了看雨霏的画,继续边画边说:“头上嘛有耳朵、头发……”画完后,雨哲停下来看着老师,等着老师回应,老师指着他的画说:“这是雨哲的好朋友呀!她的脚站得稳稳的……”得到老师的肯定后,雨哲画了第二个、第三个小人……
分析:正如美国研究儿童绘画心理的学者克莱尔格罗姆博士在《儿童绘画心理学:儿童创造的图画世界》一书中指出的:“在口语指导下,那些在自由绘画任务中只能画出涂鸦模式的儿童,也能够画出可以辨认的人物形象。”
我在班上对年龄更小且没有绘画基础的幼儿进行过口述绘画的指导,在口述了人物——“人有个头、有眼睛……还有什么呢”以及鱼类——“鱼的身体是……它身上有……”的基本形象后.幼儿大多数能够按照自己已知的经验,通过回忆和想象,画出具有表征意义的图画。
所以,当我们鼓励幼儿口述,虽然没有了教师教授的技能技巧示范、范画提供,幼儿依然能够顺利地进入象征期。
四、及时追问。帮助幼儿丰富绘画语言
很多情况下,由于绘画过程中无法顾及所有幼儿,教师会忽略幼儿画面中所传递的信息。其实,我们可以在活动后,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寻找恰当时机追问幼儿,甚至可以延伸到家庭,由家长来配合完成,共同观察、倾听幼儿的绘画语言。在得到及时、充分的肯定后,幼儿的绘画作品及创造性思维都将得到丰富及提高。
案例:小密的那些画
小密是个比较内向的幼儿,平时不太爱说话,他没有参加过任何绘画班。进入中班以后,他的画逐渐有了不同,笔者试着将他的作品展示给不同的成人看,他们基本都表示“看不懂”。
这是小密升入中班后第一张令人看不懂的作品。当时大家正在画自己收集来的树叶,大多幼儿画的都是单片的树叶,或者在树叶周围添画了太阳花朵等,而小密的画面却与大家的不同,他匆匆地把画纸塞在作品堆中走开了。当老师叫他来的时候,他显得很紧张,老师问他画的是什么,他也支支吾吾,在一再鼓励下才告诉老师:“这个落叶掉到树下面了。”此刻老师才明白那咖啡色的是树干。
当老师和幼儿们一起画小船的时侯,小密的画面上甚至没有一艘完整的船。他把作品交给老师的时候,欲言又止,最后还是在老师的询问下说出了实情:“黄黄的是沙滩,船开走了。”
老师组织幼儿画教室里的植物,小密选了一盆绿萝,老师这次站在边上看着他画。可就在快要结束的时侯,他在右上角画了个黑色的框还有黑点,这次他很主动地告诉老师:“这是窗户,外面下雨了。”当时,窗户外的确下着大雨。
又一次口述绘画活动中,老师请幼儿们画一幢带有房子的作品,大部分幼儿画的房子很大,居中或居一侧。而小密的画中,最大的又是一团看不懂的内容。当他交作品时,他主动和老师说:“房子前面有一棵树,树上结了个蜘蛛网,这是蜘蛛,这个虫子(见右侧黑点)飞到(用咖啡色的虚线、黑色的箭头表示)蜘蛛网,给抓住了。”
自由绘画中,大家各自画着自己喜欢的画。小密画完后主动找老师和身边的朋友说:“这梨熟了,吸引来了小虫子,小虫子吃着梨很开心啊。”
分析:像小密这样的幼儿其实挺多,他们内敛、害羞,不善于表达,但是他们通过另外一种语言——绘画,将自己的想法展现出来。作为老师,我给予他耐心的等待、倾听,鼓励他不但是在绘画、创造上有了发展,更是跨领域地在语言、社交上得到了提高。
当我们把观察、想象的权力和空间还给幼儿,我们会发现,他们观察时最先关注的并不是我们觉得理所当然的东西,而是他们独特的经验和发现。
当我们不再强调技能技巧,不再出示范例,我们会发现,幼儿依然能够用他自己的绘画语言来展现想要表达的内容,而且还富有个性、活灵活现。
当我们每次都愿意倾听幼儿的表达,我们会发现,幼儿会逐渐愿意主动地告诉我们他创作的奇妙世界。
每个幼儿的绘画行为以及作品中所传递的信息,都代表着自己独特的经验、想象力、创造力。教师在观察幼儿绘画的同时,要尊重幼儿的每一个想法、每一笔画,并在过程中找到正确的方法引导帮助幼儿更好地创造与发展,正如《指南》中所说的:“每个幼儿心理都有一颗美的种子。”而我们要做的就是要让这颗种子萌芽。
摘自:《学前教育》2015.11
编辑:cicy
- 相关博文:
- 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自主性...爱的乐园阅读人气:1361
- 谈在幼儿绘画活动中的“自主性...相伴童心世界阅读人气:1306
- 家长参与科学活动的观察日记丰台三幼闫晓英阅读人气:1375
- 小班幼儿半日活动情况反馈表D调的华丽阅读人气:2357
- 《在科学活动中培养小班幼儿的...张楚阅读人气:1692
- 已回答相关问题:
- [教师工作]幼儿小班户外活动怎样才能有序...云眉阅读人气:1788
- [教师工作]小班幼儿老好咬衣服怎么办?云眉阅读人气:1497
- [教师工作]如何较好地组织小班幼儿从来-都坚强阅读人气:1729
- [教师工作]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设计的原...chengxine阅读人气:4434
- [园长管理]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组织结构...chengxine阅读人气:4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