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园本课程建设的若干误区

作者:叶小红  来源: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幼儿教育与特殊教育研究  上传时间:2015-09-2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之后,“教师要支持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理念正在被逐步接受,以“优化幼儿园一日生活”为指向的园本课程建设也越来越为各级各类幼儿园所重视。话题中这所乡镇幼儿园尝试以课题研究为抓手进行“快乐运动”的园本课程建设,无疑是幼儿园在落实《指南》精神的背景下,对于课程如何适应本园实际的一种主动思考和大胆探索。
    笔者认为,这种探索的精神首先是值得肯定的,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随着课题的开展、教研的深入”,缘何又让教师产生了诸多困惑呢?究其原因,可能与对什么是园本课程、如何建设园本课程等问题的认识偏差和经验缺失不无关系。
    在此,笔者以本话题讨论为契机,并结合自己在指导幼儿园教科研工作的实践中看到的问题,谈谈对当前园本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种种误区的看法。
    误区一:将“教学活动”等同于“园本课程”
    园本课程的“本”是指幼儿园的基础、背景、现状、条件及可能等反映幼儿园现实的因素。因此,园本课程应符合本园的办园理念、人力资源状况、幼儿的实际以及家长、社会的要求,并将这些因素整合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实施、课程评价等课程要素之中,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的系统。而教学活动是落实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一种途径。话题中,教师们设计出来的一节节“花样玩绳”教学活动,应该属于为实施课程内容而设计的活动计划或撰写的教学活动方案。
    可见,仅仅将这些“零散的活动组合起来”,不足以构成一个园本课程体系。若要像话题中说的那样,构建“快乐运动”园本课程,就需要我们系统地去思考一系列问题。
    其中包括:幼儿园“快乐运动”所包含的理念是什么?它与幼儿的发展及家庭、社会对幼儿的期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快乐运动”的课程目标是什么?是通过游戏化的活动去培养幼儿热爱运动的态度与习惯,抑或是通过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去训练幼儿的某种运动技能,还是为了让幼儿在运动中体验“快乐”?那么“快乐运动”又应具备哪些特征?有哪些教育内容可能符合这些特征?这些教育内容如何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落实?如何评价其实施效果等?
    误区二:片面追求“园本课程开发”的“原创性”
    应该说,园本课程开发其实有两个层面的探索:一是课程的“原创性开发”,即幼儿园作为课程的权力主体,利用本园的力量,创造出符合自己办园理念的课程;二是课程的“改编性开发”,即幼儿园作为课程的参与主体,根据本园的具体实际,选择一些相对成熟的课程,并对其进行适应性改造,其中包括对课程的整合、选择、补充和拓展。本话题中,教师们“绞尽脑汁想出了一节节‘花样玩绳’活动”的做法,应该属于课程的原创性开发行为。那么,原创性的园本课程是不是比改编性的园本课程更好呢?园本课程的开发到底应该走“原创性开发”之路还是“改编性开发”之路呢?
    笔者认为,这取决于幼儿园师资水平和园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对于“科研力量缺失”的乡镇幼儿园而言,进行课程“原创性开发”的探索精神固然值得称道,但在园本课程建设的初期,走课程的“改编性开发”之路,却不失为一种更稳妥的做法。
    如果话题中“快乐运动”园本课程开发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改善幼儿园现有课程,促进幼儿和教师的发展,那么课程开发就要分析和寻找幼儿园当前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此为依据,围绕解决问题的过程去建构本园的课程,而不能一味以追求“原创性”为园本课程开发的首要动机和条件。
    首先,园长和教师应从分析本园现行的课程入手。例如,分析课程目标是否与“快乐运动”的理念相悖,课程内容是否与课程目标一致,课程的组织实施方式能否引发幼儿积极主动的运动,活动材料是否丰富、有层次性等。
    在此基础上,选择与“快乐运动”理念一致的课程,充实或替代原来的课程,并在使用中根据实践中出现的具体情况进行不断改编,当然也可以另辟蹊径地进行原创。对课程的一系列园本化改造可以使课程更加贴近本园幼儿的需要,更体现“快乐运动”的理念。
    一句话,课程园本开发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而进行的切合实际的教育改革,而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的标新立异。
    误区三:将“园本课程开发”异化为“幼儿园特色打造”
    如果园本课程开发的最终目的是满足每个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需要,那么将“快乐运动”园本课程窄化为各种“花样跳绳”教学活动的做法,就难免让人产生幼儿园仅仅为了打造办园特色而开发园本课程的嫌疑。事实上,在实践中这种出于打造幼儿园特色的目的而挖空心思进行所谓的园本课程开发的做法并不鲜见。
    例如,有些幼儿园为了打造“竹文化”特色课程,以竹子取代其他游戏材料,并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只玩与竹子有关的游戏;有些幼儿园为了打造“沙艺”特色课程,精心设计了各种与沙子有关的游戏和教学活动,在室内和户外为幼儿提供大量各种质地和颜色的沙子,而忽视其他活动内容的开发。
    这种看似“丰富”的活动其实给幼儿带来的学习和游戏体验却是单一的。试想,假如幼儿园没有刻意去开发这些“花样跳绳”活动,幼儿是不是还会有选择其他活动的机会,他们还可以从滚轮胎、荡秋千、跳房子等游戏中感受到运动的快乐。
    那么,幼儿园为什么要热衷于打造自己的办园特色呢?这既与幼儿园希望彰显办园特色吸引更多的生源的内在动机有关,也与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评估导向分不开,某些地方在对幼儿园和中小学的考核中就明确提出课程建设要“一园一特,一校一品”的要求。
    在笔者看来,幼儿园课程“一园一特”提法本身的科学性十分令人质疑,因为幼儿园教育并非以培养特色人才为己任,幼儿园的招生也不以幼儿的某种兴趣或能力为录取的条件,那么这种“特色课程”又如何去承载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多样化需求呢?
    以打造特色为目的的园本课程开发其实已经偏离了园本课程开发的初衷,也让一线教师钻进为了“特色”而“特色”的死胡同中。这种表面上丰富多彩的特色活动也许成就了部分有天赋、有兴趣的幼儿,使他们的需要得到满足,能力得到发展,却以牺牲大多数幼儿的选择和全面发展为代价。
    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的过程,幼儿园在课程文化和课程理念上可以有自己独特的表达,但在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不能背离幼儿园教育要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培养目标,不能以单一的“丰富性”去取代幼儿多样化的需求,毕竟多元的和有层次性的教育内容才能为幼儿带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
    误区四:将幼儿排除在园本课程开发之外
    既然园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课程更符合幼儿的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那么在进行“花样跳绳”活动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考虑是不是所有的幼儿都喜欢跳绳,是不是各个年龄的幼儿都适合跳绳。没有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加以分析就一厢情愿地进行课程开发,就难免会出现教师设计的“鞋”不适合不同幼儿的“脚”的情况。
    因此,教师对“园本课程”的开发,应以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为前提,将教师、幼儿、教育情境都视为园本课程开发的条件。美国幼教专家凯茨教授将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形象地比喻为:“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让孩子想继续跟它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专业化的幼儿教师在课程开发中应更关注幼儿的兴趣,特别是要通过观察幼儿在游戏中表现出的兴趣,追随幼儿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回应和支持,而不是生硬地将一套预先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强加给幼儿。
    针对话题中的情况,即便“花样跳绳”是幼儿喜欢的活动,也要根据幼儿游戏的特点和运动能力的发展趋势,加以支持和引导。诚如维果斯基所指出的那样,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
    就话题中提到的“快乐运动”课程的开发而言,教师的角色不是“绞尽脑汁地”事先设计“花样玩绳”活动,而应该先去观察不同年龄幼儿可能感兴趣的玩绳子方式和不同水平,在此基础上,总结适合不同年龄幼儿的“花样玩法”,形成适宜的园本课程。
    误区五:将家长排除在园本课程开发之外
    园本课程开发既然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基于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那么就需要幼儿园园长纵向、横向的协调,幼儿教师广泛而积极的参与,也离不开家长的配合,以及社会强有力的支持。这就是说,在园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不仅要发挥园长、教师和课程专家的作用,更不能让家长游离在课程开发之外,剥夺其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利。显然,这所乡镇幼儿园在“快乐运动”课程的开发中,并没有很好地倾听家长的想法,更没有发动家长参与到课程开发过程中去。家长不仅是重要的课程资源,也是课程的重要决策者和课程实施的参与者,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发和实施课程,会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多元和开放。在实践中,不少幼儿园已积累了一些家长参与课程开发的经验。
    例如,南京鼓楼幼儿园让家长以义工的方式卷入该园的单元课程开发和实施之中,使园本课程呈现出班本化的趋势:有的班级中,家长在地铁工作,地铁主题的单元课程就生成了;有的班级中,有擅长篮球的爸爸,由这些家长发起的“宝贝篮球训练营”就诞生了;在医院工作的家长则能为口腔卫生保健单元的课程开发提供建议……
    在“快乐运动”课程的开发中,如果教师能多倾听家长的想法,让家长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和游戏的设计,在一定意义上不仅能减轻教师开发课程的压力,避免教师的某些思维定势和盲区,同时也能拓展教育空间,并在一定层次上丰富课程的内容。  
    误区六:忽视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幼儿园所处的人文环境和地域环境的独特性既是园本课程开发的基点,也是园本课程得以充分展开的保障。因此,在园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脱离了课程资源去凭空构想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做法,不仅使得园本课程开发缺乏理论上的意义和实践上的价值,也难以使预设的课程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凝练出课程特色。
    虽然笔者并不清楚话题中的乡镇幼儿园以“花样跳绳”为突破口进行“快乐运动”课程开发基于什么样的考虑,这种选择是否是在充分考虑到幼儿园自身所处环境特质基础上的理性选择,但如果仅仅是园长或某些教师的奇思妙想,抑或缘于个别教师的爱好和特长,那么这种选择就值得商榷了。当然,不顾幼儿园自身的人文和地域环境,一味地模仿或移植其他幼儿园的成功经验,也只能是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当浙江省安吉地区幼儿园自由游戏的成功做法在全国幼教界引起轰动时,像安吉幼儿园所开发的竹梯、大型户外木质积木等乡土游戏材料被无数幼儿园效仿,一些不产竹子的城市幼儿园也跟风似地花大价钱去购买或定制竹梯,全然不顾城市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显然,这种盲目效仿的做法也是需要反思的。
    总之,忽视课程资源,脱离了幼儿的生活环境,盲目地开发园本课程,是难以创造有生命力的课程的。在笔者看来,从分析幼儿园周围的文化资源、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人手,将这些资源有机地整合到课程的各个要素之中,才是园本课程开发的明智之举。
摘自:《学前教育》2015.07-08
编辑:cicy

上一篇:抓住两条主线 深化区域教研

下一篇:走出园本课程建设的若干误区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