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亮“心灯”——基于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园本研修

作者:唐海燕  来源:  上传时间:2014-07-05

      自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颁布实施以来,在幼儿教师继续教育话语体系中,园本研修已经取代了传统的园本培训,并成为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一条有效路径。研修与培训,不仅仅是词语的变化,二者在教育观念、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方面呈现出诸多的不同:它一方面要求幼儿教师深入研究教育教学内容,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从而逐步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另一方面,幼儿教师作为一个教育者,他还承担着促进幼儿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职责,因而完善幼儿教师自身的人格与教育素养也是园本研修的重要内容之一。
      纵观当下幼儿园的园本研修活动,几乎都集中在第一个方面,即如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等,更多地停留在“技术理性至上”的层面,而关乎幼儿教师自身的教育信念、教育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却不是很多。没有正确的教育信念与教育价值观指导的教育教学研究,就如同人失去了思想,丧失了灵魂一样,将导致幼儿教师无法确立长久的奋斗目标,从而难以达到理想的教育境界。爱与信念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研修,这是教育者一生的功课!
      引导教师走近大师,从经典中汲取教育信念
      幼儿教师的教育信念,是指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对幼儿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原则和规范的坚信不疑的认识,它同时还伴随着幼儿教师对幼儿教育真挚、热烈的情感和献身幼教事业坚定不移的意志。《纲要》颁布10多年来,各地不间断地开展教师培训与教师继续教育,走出国门的幼教培训也逐渐增多,但目前幼儿教师整体的专业素养仍不尽如意,这与大部分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磨灭、退化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笔者从上世纪80年代工作至今,参加过若干个不同层次的培训,但记忆中关于教育信念的专门性培训却鲜有印象,而围绕一个经典的教育著作所展开的涉及教育信念的研讨活动更是凤毛麟角。
      众所周知,许多教育大师的经典著作,不仅总结了他们先进、科学的教育教学经验,同时也彰显了他们执着的教育信念。《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作者雷夫,在长达25年的光阴里,坚守在洛杉矶市区霍伯特小学的第56号教室,精心教导那些来自贫民家庭的孩子,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教育奇迹。是什么力量让雷夫25年来,每天提前两小时来到教室和孩子一起度过,是什么力量让他25年在同一间教室面对同一年级的学生,不断改进自己的课程与教学?这种创造了轰动美国的教育奇迹的智慧和理念又是源自何处?我认为这是教育信念使然。因为在雷夫眼中,教育是其钟爱的事业,是值得用心去做并为之坚守一生的事业。《夏山学校》的作者尼尔,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名言是:“让学校适应学生,而不是让学生适应学校。”他用60年的时间,在夏山学校实践了这个突破传统观念的理想。尼尔全部的教育信念就在于坚信孩子能够通过自己的力量找到一条自己喜欢的路。《孩子们,你们好》的作者阿莫纳什维利,他从取消传统教学中的分数、改变师生关系入手,开始了他长达数十年的没有分数的教学体系的实验,他的教育信念就是相信儿童,热爱儿童。除了这些教育家,还有我们所熟悉的苏霍姆林斯基以及国内的陶行知、陈鹤琴、李吉林等等,他们用炽热的教育信念树立起了一座座教育的丰碑,成为了我们获得教育信念的源头活水。
      联合国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原负责人库姆斯(Arthurw.Combs)曾这样说过:“使教师成为优秀教师的,不是他们的知识或方法,而是教师对学生、自己、他们的目的、意图和教学任务所持有的信念。”因此,在园本研修中,我们可以围绕经典著作开展关于教育信念的学习活动,从而达到用经典来润泽教师的心灵,增强教育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目的。
      组织开展专题研讨,从反思中深化教育信念
      我们都知道,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决定着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而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教育大师的教育信念可以引发教师对教育强烈的责任感和教育激情,但要将其内化为教师自身长久的教育信念,能够像大师一样献身教育事业,还需要不断激发幼儿教师的自主发展意识,增强他们对教育的理性认识与反思。
      “教育具有实践的品格。每一位用心去教的教师都有丰富的个人实践知识,他们习以为常地运用这些个人实践知识成功地解决了一个个的教育困境和问题,但教师对此却没有明确的意识。通过有效反思,可以使教师的缄默性个人实践知识显性化,使教师的教育实践从自发的有效走向了自觉的深刻。”幼儿教师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与省察,是培养教育信念的重要路径之一。教育实践反思能够促使老师们从更深层次上探究教育教学现象背后的种种问题,加深对教育的理性认识,增进对教育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从而能够对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不断的提炼与总结,使得自己的教育思想逐步丰润与完善。
      在一次园本研修活动中,两位老师围绕《蚯蚓的秘密》进行了同题异构。在找蚯蚓的环节中,第一位老师为孩子们提供了树枝,让他们用树枝把蚯蚓从泥土中挖出来;第二位老师则让孩子们用自己的小手轻轻把蚯蚓找出来。方法不同,效果自然不一样。活动结束后,幼儿园组织老师们对“用树枝挖还是用小手找蚯蚓”进行了专题研讨活动。第一位执教者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认为孩子们肯定是害怕蚯蚓的,他们一定不会用手去触摸它们。结果是很多女孩子害怕蚯蚓,现场还发出了尖叫声,许多蚯蚓还被小树枝给弄伤了;第二位执教者认为,只要老师从内心真正喜欢蚯蚓,把蚯蚓视作和我们一样的生命来对待,那孩子们一定会受到老师积极情绪的影响,从而愿意亲近蚯蚓,主动投入到探究蚯蚓的活动中。事实也是如此。第二节活动中,所有的孩子都表现出对蚯蚓的喜爱之情,探究的积极性也非常高,那种师生之间的、生生之间的以及和蚯蚓之间的温情一直荡漾在整个课堂中。教学活动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不仅执教者体验到了成功教学的喜悦,也使得老师们对科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从而更为主动地投入到科学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
      不同的教学行为体现了老师不同的教育理念。因此,我们的园本研修要善于抓住一些有意义的、有争论的问题组织老师们进行研讨与碰撞,引导教师在反思与实践中不断深化对教育本质和幼儿的认识,使得他们产生更为深刻而持久的专业体验和教育信念,从而更好地促进专业发展。
      提供各种展示平台,从成功中升华教育信念
      与大师为友,在经典的濡染中可以不断增强教师对教育信念的理解与追求;与实践同行,在反思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深化教师对教育信念的体验与认同,而能否以教育信念来统帅自己所有的教育教学行为,不仅是幼儿教师能否实现自主的、持久的、卓越的专业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划分教育家与一般教师的分水岭和重要标尺。“教师的教育信念是一种文化和习惯,是积淀于教师心智结构中的价值观念,它常作为一种无意识的经验假设支配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育信念常常左右着教师的教育决策,影响着教师的教育判断,甚至控制着教师的教育行为。
      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只有在积极的教育教学行动中才能够得到加强与磨砺,因此,幼儿园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园本研修活动,如同题课研讨、学术沙龙、教学基本功竞赛、手工制作展览、主题墙饰观摩、特长展示等等,让不同的老师都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中得到展示,获得成功的体验与感受,从而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如上述案例中的第二位老师,她在这次活动之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原来科学教育也可以如此迷人,孩子们探究蚯蚓时的那种专注与神情,让我久久不能忘怀。同时,她还发现自己对科学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并把自己对科学教育的这种热情与喜爱带入到了日常的教育教学行动中。
      自我效能感是教师教育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积极自我效能感的教师,他们相信“我一定能教好孩子”,“我的孩子都是世界上最棒的”,“我的孩子将来一定都会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他们对自己能够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充满了强烈的自信,并能主动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守自己的教育信念,做到“不抛弃、不放弃”,以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对待教育,使平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以升华和富有意义,从而不断实现从“教书匠”到“研究型、专家型教师”,乃至到“教育家”的转变。
      教育信念虽具有个体性的特点,但教师教育信念的养成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如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工作环境、个人的教育经历以及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等。其中,社会支持是幼儿教师教育信念形成的保证与前提,整个社会的教育传统、文化背景、尊师重教的氛围以及幼儿教师的地位、生存现状等是幼儿教师教育信念确立、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充分发挥社会与个体两种内外因素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信念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统领作用。
编辑:cicy

 

上一篇:优质课的移植教学准备——以大班健康活动《我们会配餐》为例

下一篇:正确认识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事故——记一次特殊的研讨活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