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指南》在行动

作者:潘红  来源:宿迁市实验小学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4-06-24

      不知不觉,《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已经陪着我们走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在和它越来越多的“亲密接触”中,它让更多幼儿园教师的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行动有了方向标。
      一、对照《指南》,发现问题
      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经常会碰到一些典型的、共性的问题,《指南》如同一面镜子.时时提醒我们去对照、去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一  被格式化的太阳
      刘老师执教的根据季节生成的中班绘画活动“太阳”,活动中先提供范画,引导幼儿学习画法,而后幼儿自己动手作画。幼儿展示成果的时候,每一个太阳都很“相似”,圆圆的、黄黄的、大大的。突然,一幅“绿太阳”的幼儿作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绿太阳,太滑稽了吧!”“老师要求画火辣辣的太阳,还要画出不同的太阳光芒!他的太阳连光芒都没有,还算是太阳吗?”“你看,他和老师画的一点都不像.他根本就画错了!”幼儿七嘴八舌地议论着……
      《指南》强调:“应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表现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每次都要求幼儿画得和自己不一样,也提醒自己不能用训练的方式去限制幼儿的想象,克隆教师的作品。但是在活动中我们是怎么做的呢?从案例一我们可以看到,为追求结果的“完美”,担心幼儿画不出自己想要的太阳,教师给幼儿出示了范画,强调一定要画出这个,画出那个。但过多的示范,却使得幼儿的创作成人化、格式化。因此,作为教师要去了解并倾听幼儿艺术表现的想法或感受,领会并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不能把教育变成机械的训练,以免扼杀幼儿想象与创造的萌芽。
      因此,在教育活动前,我们要对照《指南》,多分析、多学习,明确内涵,在教学中不要出现“被格式化的太阳”。
      二、参照《指南》,反思问题
      《指南》中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提出了详细的培养目标,但教师一味地“对照”是否就可以了呢?
      案例二  动作发展不合格
      体育活动“战胜大灰狼”开始了。活动前,小一班的陆老师认真地学习了《指南》,并根据健康领域动作发展“3—4岁幼儿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2米左右”的培养目标,认真地将场地进行了布置。活动中,她让所有的“兔宝宝”站在线上,向着两米外的“大灰狼开炮”。只见幼儿非常投入,一个个使足了劲儿“向着大灰狼开炮”。可乐乐、阳阳等几位幼儿的“炮弹”总是扔得不远,“你们没有打到大灰狼!”乐乐、阳阳不高兴地低下了头、陆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认真地写道:根据《指南》中规定的发展目标,乐乐、阳阳等动作发展不合格。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看出,陆老师是一个非常认真的教师,仔细研读《指南》、制定相应的活动目标、认真准备活动,但是在对照《指南》的过程中,是否出现了“偏差”?当陆老师发现乐乐、阳阳等小朋友没有“打到大灰狼”而总结“他们动作发展不合格”前,是不是应该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以及自己是否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衡量所有幼儿。”是呀,在教师参照《指南》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指南》中的标准和指标,结合各个幼儿学习发展状态,去科学地观察、衡量幼儿的行为,尊重幼儿个体差异,针对每位幼儿制定切实可行的个性化方案.才能够帮助他们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只有科学地对照《指南》,才能够在深入思考和探索运用《指南》中去真正反思问题、发现问题,提出合理的教学改进意见,真正推动每一位幼儿的发展。
      三、学习《指南》,解决问题
      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它成了“知心朋友”。《指南》指引着大家去解决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陪着教师、幼儿度过快乐而有意义的每一天。
      案例三  办法总比困难多
      小班的幼儿两个星期后就要在园进餐了,想起原来虽然是“有备而战”,但各个班级遇到的问题还是“千姿百态”。有的家长“牵肠挂肚”,“老师你帮我的孩子……”要求颇多:有的幼儿哭闹不肯吃饭;有的幼儿不哭不闹,也不吃饭:有的幼儿老师喂一口就吃一口、不喂就不吃:有的幼儿吃完了饭不肯脱衣服,不愿睡觉……为了能照顾好每一位幼儿,小班教师细心观察,及时给予帮助、鼓励,但这样还是不能及时满足每个幼儿的需要,教师们常常是忙得不可开交,叫苦连天。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小班的教师们集中研讨,认真学习《指南》,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帮助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开小型家长会、分发小通知,引导家长了解小班幼儿在健康方面的培养目标。“幼儿需要成人的精心呵护和照顾,但不宜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发动家长共同引导幼儿去自己吃饭、睡午觉,喜欢在园进餐。“注意观察幼儿在新环境中的饮食、睡眠、游戏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利用一日活动各个环节,引导幼儿熟悉环境,从心里接受在园进餐、午睡;鼓励幼儿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对幼儿的尝试与努力给予肯定,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让幼儿“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体验成功感。就这样,在学习《指南》的过程中“妙招百出”,幼儿在园吃饭再也没有以往的“千姿百态”。
      案例四  “小懒虫”转变记
      进入中班下学期,在榜样力量的带动下,中八班大多数幼儿的自理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但还有一些“小懒虫”还存有依赖心理,遇到一些小麻烦、小困难,常会让教师、同伴、家长来帮助。
      看这里:午休时,有些幼儿排着队让教师帮着脱衣服。
      再看这里:起床后,他们依旧排着队请教师帮着穿衣服,还有两个幼儿干脆赖在床上不起来,等着教师亲自“上门”来帮助。
      这还有呢:从卫生间走出来的幼儿说“老师,帮我提裤子”。
      就在这时,《指南》走近了教师,它对于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发展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能自己穿脱衣服、鞋袜、扣纽扣。”在集体生活中,教师采纳了《指南》的教育建议,通过集体、小组等各种活动,“指导幼儿学习和掌握生活自理的基本方法,如穿脱衣服和鞋袜、洗手洗脸、擦鼻涕、擦屁股的正确方法”。通过同伴间的相互学习、生活区角游戏的创设,多让幼儿有学习的机会.并针对“小懒虫们”在生活自理能力方面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表扬,鼓励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再也不因做不好或做得慢而包办代替。看着幼儿越来越能干,“小懒虫”越来越少,教师们怎能不喜欢《指南》这位好朋友。
      从上面两个案例中可以看出,《指南》是教师的“锦囊”,它对各领域提出了明确的目标要求,而且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建议,通过学习能够帮助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全面分析,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引导教师科学、多样地组织各种教育活动,推动幼儿的全面发展。
      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一年多下来.教师们在学习《指南》、运用《指南》的过程中,认真对照,了解幼儿行为背后所呈现出的教育问题,剖析自己的教育策略,在与幼儿互动交流中不断调整着、优化着教育行为。《指南》引领着全体教师一步步走进幼儿的世界,最终收获成长的快乐。
编辑:cicy

上一篇:品味“豁然开朗”的散步智慧

下一篇:践行《指南》充分发挥图画书在主题实施中的作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