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审美教育融入幼儿园主题活动

作者:费莉莉  来源:浦东新区园西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12-10

    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主要是幼儿围绕一个主题,自主观察、探索周围现象和事物,教师适时、适度地给予支持与引导的系列活动。将审美教育与幼儿园的主题活动相融合,旨在引导幼儿以感官为媒介,用心去感受、欣赏和表现周围生活中的事物。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引导幼儿通过实践来获得主题经验,而且能弥补主题活动中音乐活动、美术活动相对缺失的现状。实践中,我们既考虑课程的平衡性,有序地开展各类活动,又适时融入创意、整合资源,将审美教育有机融入幼儿园的主题活动中。

      一、在均衡中彰显特色

      在开展主题活动时,我们一方面牢牢把握主题的基本要求,精选主题内容,精心设计活动;另一方面尝试融入审美教育的内容与要求。这样既能保留原主题的价值,又能自然渗透审美教育的相关内容。

      ()解读要求,渗透目标

      一是挖掘式渗透,即解读主题活动的关键词,寻找关键经验,挖掘原有目标中的审美元素。如中班主题活动“在秋天里”,原主题活动目标一为“感知秋天的季节特征,观察各种动植物的变化”,我们将其细化为“运用视觉、听觉、嗅觉、触摸觉感知秋天天气的变化、景色的变化、人们的变化、动植物的变化”。原主题活动目标二为“了解秋天人们如何收获农作物,乐意参加各种收获劳动,体验丰收的喜悦”,我们将其细化为“观察、了解人们收获农作物的方法,参加拾稻穗、摘橘子、挖红薯、摘棉花等活动,体验丰收的快乐”。显然,原目标侧重于认知、情感领域,缺乏艺术领域的相关经验,于是,我们在把握主题原有价值的基础上,增设目标“运用多种方式表现秋天的色彩之美、丰收之美”,引导幼儿在感知、欣赏的基础上创造美。

      二是拓展式渗透,即追随幼儿的兴趣,放大原目标中的价值点,构建新的审美教育目标。在各年龄段的学习活动中,都有围绕春天展开的主题活动,如小班的“小花园”,中班的“春天来了”,大班的“有用的植物”。当我们发现随着春天的来临,幼儿对“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时,便将原主题中“花”这一素材点放大,融入审美元素,构建新的主题目标。如小班目标为:喜欢观察春天里的各种花朵,感受花朵的绚丽多姿。中班目标为:①了解春天是一个百花齐放的季节,感受花的美:②以各种方式表达对花的喜爱之情。大班目标为:①感受花与人们的密切关系,懂得爱护周围的花草树木;②探索、发现花的一些基本特征,能用丰富的色彩表现花朵的造型。由此,幼儿园便形成了“春暖花开”系列活动,既满足了幼儿的兴趣与需求,又拓展了主题活动内容。

      ()熟读教材,平衡内容

      一是内容的补充,即根据融入后的具体目标,借助相关的审美特色活动来充实主题活动的内容。如在大班主题活动“春夏与秋冬”中,我们将主题中的素材点按照不同的核心经验进行分类,根据领域的缺失,将阅读活动“微风与小魔女”、名曲欣赏活动“春江花月夜”、美术活动“四季”等纳入其中,有效解决了主题活动内容失衡的问题。

      二是内容的替代,即根据融入后的具体目标,在主题活动内容的经验与价值得以保留的基础上,将审美教育内容与主题活动内容进行互换。如在小班主题活动“小花园”中,我们设计了“开满鲜花的小路”与教材上的“种花”活动相替换,运用绘本的故事情节创设赏析情境,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造型各异的小花,用不同的线条和图形进行组合表现,不仅激发了幼儿的创作兴趣,还增强了活动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二、在预设中发挥创意

      有人说:“世界上没有凭空想象的创意,往往是现存的事物结合并深造,才能萌发新的创意。”可见,创意源于信息的积累和思维的碰撞,将审美元素渗透在主题活动中同样需要教师对已有素材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集思广益,提升智慧

      在主题形成阶段,我们一方面鼓励教师收集信息、积累素材,丰富已有资源库:另一方面组织教师适时地分享,在交流中点燃灵感,萌发新的创意。例如,在“秋天”主题活动中,我们受成语故事的启发,用六组代表秋季特征的词语(春华秋实、秋意盎然、落叶知秋、春兰秋菊、秋风萧瑟、秋色宜人),将幼儿和家长制作的亲子作品《我眼中的秋天》进行归类,不仅帮助幼儿梳理了秋天的季节特征,而且巧妙地将个体经验转化为集体经验,进一步引发了幼儿对秋天的关注和审美体验。又如,在“春暖花开”系列活动中,有的教师受网上一组照片的启发,设计了“花之精灵时装秀”活动,由亲子共同制作以“花”为主题的服饰或配饰,由幼儿担任小模特进行展示,在制作、表演的过程中,幼儿萌发了审美情趣,同时也体会到花能在生活中起到装饰作用。

      ()同材异用,拓展思路

      同材异用是指同一个素材在不同领域或不同途径中的有效使用,从而拓展实践思路。如《:雪花》是一则经典的科普小故事,为了引导幼儿在故事欣赏过程中关注身边美的事物,学会欣赏、表现生活中的美,我们将它改编成了以“小雪花飘落在××上,××变白了”为主要句式的散文,营造雪花飘落时温馨静谧、如诗如画的意境,并使用蜡染画的方式,直观地将散文诗的内容融入一幅美妙的雪景图中。教师创设的优美情境唤醒了幼儿的审美体验,也激发了幼儿的表达愿望,于是,“小雪花飘落在彩虹桥上,彩虹桥变白了”“小雪花飘落在小草上,小草变白了”等诗句应“景”而生。又如,屏风是环境创设中用来隔断的常见材料,但当教师将它改造成能够陈列作品的“艺术墙”时,不仅烘托了活动区的艺术氛围,还成了幼儿互相欣赏、流连忘返的“展览区”。

      三、在丰富中体现有序

      在主题实施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设计丰富、有价值的活动,同时还必须考虑幼儿的发展需求和活动开展的有序性,让幼儿在活动中真正获得审美体验。

      ()关注幼儿,探寻规律

      了解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有助于教师正确认识幼儿,恰如其分地给予引导和支持。为了了解幼儿的现有经验和需求,在“春暖花开”系列活动前,我们设计了三个问题:“你喜欢花吗?”“你在哪里见过花?”“你觉得花有什么作用?”之后,我们对各年龄段的幼儿进行了抽样采访,并在采访中发现小、中、大班幼儿对花都很喜爱,但认知角度和认知范围明显不同,如小、中班幼儿较关注与自身有直接联系的经验,他们想到的是家里、路上或小区里的花。当问及花的作用时,有的幼儿说:“花是用来浇水的。”有的幼儿说:“花可以喝水。”显然,小年龄幼儿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无法理解花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而大班幼儿却能发现周围事物中的因果关系,他们的回答为:“花可以净化空气。”

     由此,我们在探寻幼儿认知特点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确立了各年龄段的活动目标。

      ()注重规划,循序渐进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科尔布(David Kolb1984)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化创造知识的过程。他用循环模型来描述体验式学习,即体验一分享一共识一行动一体验。在将审美教育与主题活动相融合的实践中,我们借鉴了这一模型来设计主题中的各类活动,以下是我们在主题活动实施中不同阶段的操作提示(见下表)

      以“春暖花开”系列活动为例,在活动开展前期,我们利用海报向家长宣传活动的相关要求,并举办了摄影展和“快乐花籽节”活动,鼓励家长利用亲自春游、外出散步等机会和幼儿一起寻花、赏花,用照相机拍摄美丽瞬间。在“快乐花籽节”活动中,教师向家长和幼儿分发花籽和小花盆,鼓励幼儿亲自种植、观察花的生长过程:帮助家长明确活动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幼儿运用感官观察各种花卉。

      在活动开展中期,我们一方面通过“温馨提示”帮助家长了解幼儿所在年龄段的主题活动目标和要求:另一方面,我们以教研组为平台,解读主题活动中的各个素材点,实施、完善并补充活动方案,确保主题实施的质量。

      在活动开展后期,我们举办了以成果展示为主的盆花展示、时装秀、诗歌朗诵等活动,鼓励幼儿将主题活动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转换并创造性地表达表现,实现由经验向能力的转化。

表.主题活动实施阶段操作提示

阶段 

活动过程

活动提示 

主题活动开展前期

明确要求

宣传主题相关要求,带领家长参与其中,共同关注幼儿的兴趣。

感官体验

鼓励幼儿走进大自然,充分观察和体验。

共同分享

将幼儿观察和体验到的内容物化,相互分享。

主题活动开展中期 

落实活动

关注幼儿的需要,组织集体或个别化学习活动。

积累经验 

支持幼儿深入活动,多途径地收集信息、分享信息。

主题活动开展后期 

提供机会

创设各种机会,支持幼儿表达表现。

展示成果

运用诗歌、故事、图画、歌曲、舞蹈等形式展示成果,让幼儿获得成功和自信。 

编辑:cicy

上一篇:幼儿趣味绘画的策略

下一篇:美术活动中的范例:用还是不用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