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三位—体”生态启蒙教育的实践研究

作者: 施红卫  来源:崇明县实验幼儿园  上传时间:2013-12-10

      2005年,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将崇明定位为“生态岛区”。用科学发展观审视“生态岛区”的建设,其外显蓝图可通过外力支持和崇明人的努力得以较快实现,可“生态岛区”上的公民如果没有良好的生态素质,“生态岛区”即使建成也会被破坏或者徒有虚名。因此,“生态岛区”建设呼唤重塑“生态人",呼唤“生态教育”品牌的打造。作为基础教育之基础的学前教育承担着生态启蒙教育的重任,这将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
      一、概念界定
      生态启蒙教育是关于人与自然环境、动植物等和谐相处的正确、科学的态度和意识,浅显的知识技能,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所谓“三位一体”的生态启蒙教育,是指幼儿园与幼儿家庭、周边社区循环联动,相互联系、依赖、促进,形成合力,创设条件,共同营造生态启蒙教育的氛围,对幼儿进行生态启蒙教育的过程。
      培养“小生态人”仅靠学校教育毕竟“势单力薄”,它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推进,共同学习、共同提高。开展“三位一体”的生态启蒙教育首先为幼儿的发展创造了一个和谐、温馨协调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学做崇明“小生态人”的素质提高得到有力保障。而所有参与其中的机构、家庭、教师都会卷入对生态知识、意识、行为、习惯的自我学习、反省自身的过程,形成全社会从我做起,崇尚绿色,追求和谐,完善自我,从而成为“生态人”。
      二、问题的提出
      “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的研究对教师、家长、社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是教育幼儿、对幼儿实施生态启蒙教育的主要力量,在以往开展的生态启蒙教育中,主要教育阵地放在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协调很少,而家庭、社区也较少提供支持,同时还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在开展幼儿生态启蒙教育的过程中,对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的利用程度较低,幼儿缺乏感性认识与实践操作的机会,技能方法的运用得不到有效提升。
      第二,由于家长没有系统地接受过生态启蒙教育,对生态知识了解较少,在教育策略等方面缺乏有效手段,难以取得预想的效果。幼儿大部分时间在家庭中度过,提高家长对生态启蒙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是当务之急。
      第三,教师自身的生态行为、采用的教养策略都将影响生态启蒙教育的开展。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有一定的生态教育意识与行为,但缺乏对生态启蒙教育整体推进的思考与实施的完整措施。
      三、“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分别对幼儿园、家庭、社区的功能进行了界定,在此基础上开展相关研究活动。
      幼儿园的功能定位为:宣传、指导、协调、研究。幼儿园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庭和社区对“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帮助家庭、社区发挥好应有的作用。
      家庭的功能定位为:教育、配合、实践操作。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发挥好家庭的教育、配合和实践操作功能,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家长的积极性,取得良好的研究效果。
      社区的功能定位为:服务、协作。社区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是育人的大课堂。幼儿园周边的新崇西路、吴家弄、南门等居委会,实验小学,南门码头,八一路商业街等都具有开展生态启蒙教育的丰富资源。
      四、“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的目标
      根据《崇明县中小学生态教育研究》的内容,结合《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的要求,基于本园幼儿的实际情况及园本课程的内容要求,我们制订了“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的总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总目标
      我们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制订了幼儿生态启蒙教育的总目标。
      1.了解和感受家乡生态资源的丰富性,养成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
      2.具有爱大自然、爱祖国、爱家乡、爱幼儿园的情感和责任感。
      3.感知、亲近自然,接触生态环境,在认识和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4.了解本土生态方面的文化习俗、道德风俗、传统节目与游戏。
    (二)具体目标
      1.行为方面:初步形成文明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班:节约用水,初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中班:学会正确使用生活用品,不乱扔垃圾等。
      大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具有一定的环保意识。
      2.情感方面
      ●欣赏、感受家乡生态文化的丰富性。
      小班:感受、观察社区周围环境中不同的事物。
      中班:感受自然、家乡、社区周围环境中不同符号的变化。
      大班:欣赏、感受家乡各种丰富的特产和风俗。
      ●了解一些接触到的生态环境,热爱本土生活。
      小班:接触自己所在的本土生态环境。
      中班:亲近自然,能够用简单的观察方法,有目的地感知周围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初步发现自然、社区、本土的变化。
      大班:了解环境与人们生活的依存关系,具有热爱自然、珍惜资源、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3.态度方面
      ●亲近自然,接触社会,初步了解人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有认识和探索的兴趣。
      小班:乐意在大自然中尝试探索。
      中班:结合日常生活,发现生态自然变化对人类和动植物的影响。
      大班:探究、操作,对生态发展的过程感兴趣。
      ●激发、保持幼儿的学习兴趣,使幼儿在活动中体验学习的乐趣。
      小班:愿意与同伴一起探索、观察自然界的变化。
      中班:尝试使用各种材料、工具和方法,收集周围环境变化等信息。
      大班:学习多途径收集和交流本土生态信息。
      4.认知方面
      ●了解本土生态方面的文化习俗、道德风俗和一些传统的节目与游戏。
      小班:在教师引导下,乐意参与本土的传统游戏。
      中班:主动参与本土生态风俗节目和游戏。
      大班:积极参与本土生态风俗节目和游戏,获得相关的生态活动经验。
      ●利用多种方式有目的地形成与生态活动相关的作品。
      小班:尝试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呈现与生态教育活动相关的作品。
      中班:尝试用各种材料和工具拼装、拆卸、制作和绘画表达与生态教育活动相关的作品。
      大班:尝试用图像、文字、符号等形式表达与生态教育活动相关的作品。
      五、“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的运作机制
      通过导向机制、协调机制、渗透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建和运作,保证幼儿园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也使家庭和社区在生态启蒙教育的实施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一)导向机制
      目标导向:围绕“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使幼儿园、家庭、社区三者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什么是生态环境,为三方协调一致,有效地对幼儿进行生态启蒙教育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内容导向:在幼儿园,通过各种以生态为主要内容的主题活动,如爱鸟周活动、小手牵大手上街宣传活动、废旧物品循环再利用展示活动等让幼儿了解简单的生态知识,培养幼儿初步的生态意识。
      方法导向:开展“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做中学,幼儿园开展生态启蒙教育,不仅要模拟简单的生活情景开展生态实践活动,更重要的是在家庭、社区等真实的情景中做中学,如在家里,让幼儿自己动手做自己的事情。
      (二)协调机制
      主要构建以幼儿园为主,家庭、社区互相配合的协调机制。幼儿园及时向家庭进行生态启蒙教育主题内容的介绍,要求家长能够在了解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内容的基础上,在家庭中有具体的措施,并及时与幼儿园进行沟通。幼儿园及时和社区相关机构通报生态主题开展活动的情况,取得这些机构在人力、物力、资源方面的支持,并提供场地等相关资源为幼儿园开展活动所用。
      (三)渗透机制
      在幼儿园的渗透:根据“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确定明确的教育内容,在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学习、游戏、运动、生活等各个环节中渗透。
      在家庭生活中的渗透:围绕幼儿园开展的主题活动,在幼儿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支持配合主题活动的开展。
      在社会生活中的渗透:联动社区,使社区提供充分的资源,组织幼儿开展学习参观活动,通过幼儿亲自体验和实践,使幼儿对具体阶段的目标有一个稳定的达成过程。
      (四)保障机制
      我们成立了“三位一体”生态启蒙教育协调领导小组,成员来自社区、家庭和幼儿园,通过协调领导小组的运作和组织开展活动,调动三方积极性,形成组织保障。建立社区、家庭、幼儿园三方例会制度。每季度召开三方联席会议,出席的对象有幼儿园所在社区的居委会主任、课题组家长代表、幼儿园课题组成员,三个月梳理一次在实施生态启蒙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推广的经验,及时调整教育的方法和形式,在制度上加以保障。
编辑:cicy

上一篇:优化教研模式 促进专业发展

下一篇:抛弃面纱 重现本色——谈异化的“公开课”

相关文章

周排行

专题推荐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中国式“教师梦”谁来圆...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颁奖典礼
“理想杯”优秀园长风采...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半日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微专题:细节决定成败—...

点击上面的按钮,一分钟
成为"幼儿教师网"会员